无锡新传媒
首页 > 2024年专题 > “从春天出发”全媒体新闻行动 > 正文

“飞地模式”再发力,引来新质生产力

2024

04/05

08:51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智能机器人行业的后起之秀、国内行业领域独家、国际行业领域先行者……这些标签的背后,是一家叫求之科技的企业,其核心团队成员来自清华、阿里等科研机构与头部企业,致力于让机器人同时拥有较高的运行效率和越障能力。记者近日获悉,自去年从位于清华大学附近的“科创飞地”引入后,该企业已与南理工江阴校区展开科研合作,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在江阴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飞出去的飞地,要有飞回来的项目。一头连着清华大学的尖端科研资源,一头连着江阴制造丰富的产业门类,江阴(北京)“科创飞地”运行2年时间,已落地了求之科技等17个高科技项目。其中,江阴临港(北京)创新中心在1年内就推动了高同装备、求之科技、元能科技、中科嫡谱等7个硬科技项目落地,这些企业注册资本超1亿元,全部产业化达产后预计产值超过5亿元。

  “传统产业是形成新质生产力的基础,而江阴有着坚实的制造业基础。”求之科技负责人王政告诉记者,落地江阴之前,南京、宁波、南通等地也曾抛出橄榄枝,“一路之隔的高校资源、庞大的企业集群使这里的土壤更适合求之的成长,形成的北京技术研发—南理工工程化验证—临港产业化梯次发展模式也将加速项目的落地和发展。”依托“飞地”相中江阴的还有清华大学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高同装备。

  吸引这些新质生产力到来的是江阴这座城市的态度。“科创飞地”运营相关负责人刘志强告诉记者,初步统计,在校地主导的“江阴—清华创新引领行动计划”下,江阴政府、企业与清华大学合作的研发投入每年超过4000万元,极大地促进了高校创新链和本地产业链的精准对接。在“飞地模式”的牵引下,已有150多名清华教授与江阴企业开展技术对接。

  “飞地模式”再发力,引来新质生产力。像刘志强这样常年奔波于京澄两地的技术经纪人,1个月就能帮助企业完成清华老师的匹配筛选和定制建议书,3个月就能帮助大部分企业与清华老师进行一对一专场技术对接交流。“飞地”促成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技术合同38个。“38个课题已陆续形成研究成果,2—3年内将在江阴企业消化吸收,并形成一批可落地应用的产业化示范项目。”刘志强说。

  这场“双向奔赴”推动着江阴的未来发展。清华大学化工系教授张强说,“依托江阴—清华专项,团队与远景动力正合作开发新型卤化物类固态电解质及固态锂电池,实现下一代电池关键技术突破。”“技术创新是企业的立身之本,与欧阳明高院士团队的合作不仅获得了翔实的技术成果数据,还为企业与头部车企建立起融通式创新的合作桥梁,是万里挑一的合作伙伴!”江阴本地企业纳力新材料相关人士说。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