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1/13
13:57
来源
无锡新传媒网
分享
◎深罔/撰稿
一出《繁花》落幕,像一场盛大而夺目的烟火秀,在2024年开年打响了爆款国产剧的第一炮。
对于吴语区的观众而言,沪语版的《繁花》更令人着迷。现象级的热播令其成为一种“社交货币”,频繁出现在话题中心,聊到兴起时,总有人忍不住要模仿一两句剧中精彩的方言对白——这种自然而然的亲切感,无锡观众想必都懂。
与之共享的旧日情结
"老早我爷爷搓麻将,中场休息必定要吃碗泡饭,就这几样小菜,他说这个叫满堂红,吃了可以转转运气。"
一碗宝总的泡饭,便勾起无数无锡人的共鸣。
20 世纪80、90年代的无锡,双职工的无锡家庭里,早餐桌上最常见的莫过于泡饭。正宗的做法是往隔夜饭里加水,放上灶台,待加热到沸腾,一碗散发米香的泡饭就成了。
等待的时间不长不短,刚刚好来得及完成洗漱等晨间的准备工作。泡饭上桌,佐咸菜、腐乳或萝卜干等小菜,再搭个鸡蛋、油条或者包子,一顿热乎乎又能吃饱的快手早餐就这样开启无锡人的一天。
《繁花》中吃东西的场景很多,虽然叫法不尽相同,但仔细一看,其实是同样的食物。
除了相似的美食记忆,当时的无锡也有不少时髦精,鲜艳的色彩,精心打理的发型和妆容,与上海街头男男女女的着装并没什么不同。
《繁花》中提到的梦特娇,在无锡也曾风靡一时。
90年代初,平均月工资才两三百,却仍有不少“梦特娇男孩们”愿意花几个月的工资买上一件标价近千元的梦特娇polo衫,倘若手里还能持一支大哥大,那自信的感觉简直走路都带着风。
生活中的衣食住行,总是带有一定的地域色彩,这其中的互相影响,从根本上是源于人群的交流。
就像原著《繁花》中所呈现的,当时的人们在沪宁线上行走,已经非常方便。
由上海出发,春游、秋游、夜游,火车、汽车、航船……兜兜转转,潮潮翻翻,无锡就像是走亲戚般的所在——不仅有很多上海人与无锡人存在实实在在的亲属关系,两座城市之间超越百年的密切往来与互动,也造就了城市之间无与伦比的亲缘性。
一起经历的“繁花”时代
"关山难越,闯过去是扬眉吐气,又一程山高水远,闯不过去变成了教训,警示后来人。"
煌煌大时代,人人争上游。《繁花》中的人物每天都在创业、数钞票、谈恋爱、吵架、吃喝玩乐,看似是一出上海寻常生活录,实际体现的是那个充满机遇、斗志昂扬的时代。
而这个蓬勃的“繁花”时代,无锡也是与上海一起经历的。
进入90年代的无锡,抓住了改革开放的机遇,大力扩展制造业,城市产业结构由原来传统的轻纺、陶瓷业丰富升级为纺织、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化工等行业。
踏实肯干的无锡人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拼搏,逐渐将无锡发展成为中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之一。
这种转变借鉴了多少周边城市的成功经验已难以考证,有一点可以确定的是,当时的“星期日工程师”为无锡企业的技术创新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0世纪80、90年代,每周六下班的时候,上海各大长途汽车站、轮船码头、火车站,就会迎来一群群年轻人。他们身着洗得略微发白的蓝色中山装,口袋里插着一支钢笔,斯文清爽的模样一看就是知识分子。
他们的目的地大多是包括无锡在内的上海周边城市的乡镇企业,第二天下午,他们又从四面八方赶末班车,匆匆返沪。当年这股周末“潮汐”如城市新景观,“赶潮下乡”的工程师被称为“星期日工程师”。
1988年,上海星期日工程师联谊会成立,成立之初,上海的星期日工程师有1800多名
早在20世纪30年代,无锡已是上海农产品及生丝的生产基地,而上海的产业工人,有近30%来自无锡,上海解放前就有无锡的“冷作帮”、“纺工群”等,这两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此,无锡企业所请来者以上海的科技人员、技术师傅为多。
无锡县毛线厂请星期日工程师来厂指导(王孔长摄于1985年)
在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陈列着“星期日工程师”亲手绘制的潜水泵电动机的设计图,这是上海人民电机厂工程师沈焕和在20世纪80年代为无锡县玉祁一家村办企业设计绘制的。
时年40多岁的沈焕和吃得了苦,受得住压力,照常每逢星期日就去,且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在他的指导下,企业工人逐步掌握了国内当时领先的农排泵密封技术,产品性能和质量指标也达到了行业要求。
半年后,密封盒的产量节节攀升,年产量达到了一万台,有七八十个工人,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1979年新华社印刷的宣传画
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
彼时乡镇企业蓬勃发展,对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而很多掌握技术的科技传薪者,也乐于返乡进厂担任顾问或技师,既能发挥技术专长,还能补贴家用,二者一拍即合。
长三角城市之间高频率的人才流动以及与此同时迅速发展的苏浙乡镇企业,共同构成了改革开放初期企业家们对早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共同记忆。
现在,就是最好的时代
"沪生希望收到姝华的信,但心里明白,再不会有信来。姝华走前,归还几本旧书,其中肖洛霍夫短篇集《顿河故事》内,夹有一张便条,上面写:曾经的时代,已经永别。"
距离上海150公里,距离南京150公里,距离杭州也是150公里,占据长三角地理“C位”的无锡,始终是长三角一体化的“积极分子”。
2023年2月,在大湾区举行的2023无锡全球城市推介会上,无锡在向全球介绍自己的时候,拿出了2张名片:一张是“中国工商名城”,一张是“长三角都市圈一线城市”。
囊括苏锡常、宁波都市圈的上海大都市圈,则是我国经济总量最高、人口最多、产业链最完备的都市圈,更是长三角的最大重心所在。
上海大都市圈占长三角约1/6的陆域面积,承载了长三角1/3的人口,2022年GDP达13.3万亿元,占长三角城市群的52.9%,圈内已有5个GDP超万亿的城市,无锡也是其中一个。
作为接受上海的辐射带动作用最多的城市之一,无锡一直以来都在力争更好地拥抱上海,在上海大都市圈中更为闪光,谋划更高质量的协调发展。
2023年4月,《无锡市服务融入上海大都市圈行动方案》正式印发,明确提出要“学习‘上海眼光’、用好‘上海资源’、接轨‘上海标准’、服务‘上海龙头’,全市域全方位接轨融入上海大都市圈”。
在共建“卓越的全球城市区域”的时代进程中,承担着“战略支点城市”责任的无锡必须勇毅前行,深度融入区域协调发展,才能拥有无限机遇,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同时,激发自身的巨大潜能,绽放华彩。
有人说,我们爱的不是《繁花》,而是那个遍地是机会的时代。其实,现在也是最好的时代。
*部分史料来源江南文史讲堂。
出品:报业集团无锡观察融媒中心
运营:太湖潮网评工作室
图片:繁花官方微博账号 无锡日报等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