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2024年专题 > 聚焦2024无锡两会 > 两会好声音 > 正文

两会时刻 | 托稳饭碗,让口袋更充实

2024

01/20

09:20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社会稳定的“压舱石”。只有“饭碗”端稳了,“钱袋子”才会越来越鼓,老百姓的日子也越过越有奔头。回望去年,一场场招聘活动应接不暇,线上带岗直播风生水起,公共就业服务就在家门口……一揽子暖心举措托稳乐业梦想。站在新起点,如何人尽其才,让劳动者生活更体面?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捧出热气腾腾的金点子。

  破解“招工难、就业难并存”,关键在哪?

  “2023年,全市就业局势总体稳定。”沈挺委员带来的数据振奋人心:去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6.37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23960人,均提前一个月完成为民办实事项目年度目标。此外,全年共引进各类人才10.8万人,开发高质量就业见习岗位2.4万个,创业培训16178人,新增技能人才11.27万人。

  对于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中现存的难点,沈挺同样直言不讳,“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的就业依然牵动人心。”在他看来,破局的关键在于拓宽就业渠道,提供高质量就业岗位,促进供需匹配。

  目前,企事业单位已在拓岗上集中发力,人社部门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初见成效。沈挺还带来了“重磅”信息——2024年,我市将争创全国公共就业创业服务示范城市。“通过实施就业扩容提质、扶持创业等六大工程、十八项计划,覆盖全民、贯穿全程、辐射全域、便捷高效的公共就业服务网越织越密,就业服务均等可及,人人能就业、好就业、就好业的优良环境未来可期。”

  就业的“最后一公里”,如何打通?

  在现场的热议中,一些代表委员认为,就业需要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就业,既是个人责任,也是社会责任,帮助毕业生好就业、就好业,需要‘政府、学校、企业、学生’四方联动,打通毕业生实习就业的‘最后一公里’。”丁晓华委员建议,毕业生通过参加职业规划大赛、招聘活动、校企开放日活动或合作创业等,进一步明确目标和努力方向。

  “年轻人在就业时,既要看自己的兴趣和优势,也要研究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逄振代表一直关注算力产业、人工智能等领域,这些产业需要大量的“新人”。“新”不仅指“社会新鲜人”,更体现在多方面。比如,新的知识结构,新产业的发展往往要求从业者具备跨学科、跨领域的知识结构。“拥有更多的跨界融合思维,再加上多一点的好奇心。”逄振建议年轻人敢于挑战未知,锤炼出将“脑洞大开”的思考转化为实际成果的执行力;善于持续学习,迸发出强烈的自驱力,以适应技术迭代速度。

  “我一直想开一门培训课程,教授职场新人‘如何去找到一份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在高洁委员看来,不仅要让学生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为人生做好准备,对于初入职场的年轻人,更应该接受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从而有效避免职场迷茫和盲目,让职业起步得更扎实。“现在流行夜校,如果在夜校开设这样的课程,一定也能吸引很多年轻人参与。”高洁认为,课程也不必拘泥于线下,可以在知乎、B站、小红书、抖音等社交平台上开设线上课程。

  “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良性循环怎样构建?

  “对于引才、留才、用才,无锡要有自己的‘绝招’。民营企业也要敢于、乐于让拥有‘独门绝技’的高技能人才成为‘合伙人。’”邓莉代表介绍,日前,惠山区为首批42名“惠山工匠”个人年金账户发放激励年金近22万元,在全国尚属首创。邓莉透露,新的一年将继续明确“惠山工匠”基金收益的使用方向、原则、范围、程序等,切实以人才待遇增值奖励,提升企业用才留才竞争力。同时建议为专技人员量身定制“金牌夜校”“品牌课程”,特别是对于考试合格的高技能人才,不但培训费全额报销,还可以按等级给予奖励。

  “既要把人才引进来,更要让人才留得住。通过延长就业服务链,提升从业者对无锡这座城市的归属感。”提及《关于加强来锡基础服务从业人员安居保障的建议》这份提案的由来,缪虹委员说,当前,无锡面向中高端人才的公寓建设如火如荼。相较而言,聚焦来锡基础服务从业人员的安居保障力度有所欠缺,“这让他们无法下定决心常住无锡。”缪虹建议,借鉴上海闵行“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标杆经验,通盘统筹资源力量、科学谋划位点布局、创新设计产品形态、全面优化管理服务,打造一批彰显无锡温度的“城市之家”,构建“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的双向奔赴式良性循环。

  热点聚焦

  升级居家养老服务,照拂更精心

  去年,我市以“锡心医养”社区居家“332”服务行动为抓手,在居家老人最亟需的全生命周期养、医、康接续性服务需求上持续发力。两会期间,不少代表委员将目光投向居家养老服务的提质增效。

  居家养老服务提质增效,需要发动全社会一起参与。汤沸委员提出,要积极探索惠老助餐市场化机制,通过“社区提供场地、企业免租经营、政府适度补助、社会慈善捐助”的形式,引导当地餐饮企业、农家乐及村级食堂等开办社区餐厅,以助餐食堂就餐、特殊需求人群送餐到家的模式,满足不同老年群体的就餐需求。积极拓展“物业+社区+养老”嵌入式服务模式,由社区(村)提供养老设施场地,引导物业企业拓展中央厨房、养老机构等设施和功能,整合保洁、保绿、保安、保修等人力资源,为小区及周边老年人提供助餐、助洁等便捷服务。同时关注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通过购买服务、志愿服务、社工组织服务,集聚整合民间各文化站、小剧团、学校文艺团体、各服务行业协会等资源力量,定期到养老机构及养老服务中心、基层养老站点等送演出、送服务、送关怀,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文化层面的照拂。

  科技赋能是另一个关注点。刘卫江代表提出,依托我市物联网产业优势,推广智慧健康养老类产品的应用,以数字技术赋能居家养老服务。他表示,在家庭适老化改造中,除了硬件设施的改造,还应积极推广监测心率、血压等的健康设备,针对空巢独居老人、失能失智老人,还可以增加跌倒监测、水电监测等智能设备,利用科技手段,为居家养老人群的健康和安全保驾护航。此外,打造智慧助餐信息系统也被重点关注,有委员建议通过助餐信息系统实现中心厨房食材数字溯源、用餐人员自动识别、无感支付结算等,让老年助餐更“智慧”。

  居家养老服务离不开从业人员,如何补足人才缺口?周林峰代表在调研中发现,目前无锡的院校很少设立养老服务相关专业,因此建议尽快设立相关专业,并开设全日制和在职等多种形式的课程,提高养老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满足市场对养老服务个性化的需求。

  热词速递

  研究型门诊和研究型病房

  周亚红委员表示,研究型门诊的构建是“以人为中心,以数据为导向,以问题为驱动,医疗实践与科学计算交替,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通过提供个性化、精准化的诊疗服务,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而研究型病房是以临床研究为导向,在具备条件的医院内供医务人员开展药物和医疗器械的临床试验、生物医学新技术的临床应用场所,通过开展大规模、多中心的临床试验,为新药研发、诊疗技术的创新提供有力支撑。建设研究型门诊和研究型病房,不仅要注重培养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医学人才,加强临床研究的投入,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水平,还需要加强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促进医学的融合与创新,为科研提供丰富的数据资源和实践平台,推动医学的进步和发展。

  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

  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是一种新型医疗卫生服务模式,也是我国医联体建设的模式之一,是由三级公立医院或代表辖区医疗水平的医院牵头,其他若干家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等为成员,以资源下沉共享为核心,构建分级诊疗服务新格局,形成紧密型的医疗卫生服务网络。

  冯宁翰委员表示,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的实现,对医院、对群众来说可谓“双赢”。该服务模式可以促使优质医疗卫生资源下沉,有效整合医疗资源,提升基层医院整体医疗水平;可以提高分级诊疗的现实性和高效性。疑难危重症患者在基层首诊时,若需要转诊,由牵头医院畅通转诊绿色通道,第一时间进行救治,提升上转效率。牵头医院也将病情稳定、康复期的患者有序地下转回成员医院,从而形成一个上下贯通的医疗服务体系;可以借助集团内各种信息资源、专家资源等优势,组织MDT多学科会诊,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让患者享受同质化的优质诊疗。

  名校办分校

  面对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无锡正全力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周宏燕委员提出,作为教育工作者,必须牢牢把握教育的民生属性,让优质教育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集团化办学、名校办分校是在短时间内扩大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覆盖面、提升教育均衡的有效抓手。

  “名校之所以成为名校,关键在于其悠久的办学历史以及深厚的校园文化。”周宏燕表示,通过集团化办学,在不同区域举办分校,能让名校文化辐射影响更多地区,惠及更多学生。如今,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本质上是对优质师资的需求。集团校可以定制全周期教师培养方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教师轮岗交流机制,实现优质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带动各个成员校优质均衡发展。

  本科高校“333”建新提质工程

  本科高校“333”建新提质工程,“333”是着力壮大3所无锡本科高校、办优3所知名高校无锡校区、加快3所高职院校升格职业技术大学。张永宏代表认为,这是推进高校高质量内涵发展,加快构建高质量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举措,将促进高校打造与无锡产业方向和结构相匹配的优势特色学科体系,推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科技创新、产业集聚,开辟大学与区域协同发展的新境界、新格局。在锡高校应积极发挥优势,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地方整体发展。无锡学院今年将成立人工智能学院、能源与电气工程学院、新材料学院,不断推动专业链、人才链、创新链对接融入产业链,为无锡经济社会发展赋能。

  锡报微评

  小确幸汇成大幸福

  每年开两会,民生方面的话题都备受关注。代表委员认真履职贡献金点子,市民关心当年有哪些民生实事项目要实施,身边又会增添哪些小确幸。幸福,有时就是老百姓的“柴米油盐酱醋茶”。无锡打造共同富裕幸福美好城市,就要从市民所需所盼入手,已有的优化,没有的补好,久久为功,让一点一滴的小确幸汇聚成民生大幸福。

  增添小确幸要谋在前、做在前。社区是城市居民的落脚地,市民生活幸不幸福,看看社区提供的服务就能知晓。很多民生实事项目都是围绕社区展开的,比如加装电梯、设立助餐点、二次供水设施改造等。但这些项目多为“事后补短”,因为“先天条件”所限,一些项目实施后很难尽善尽美,从城市发展和市民生活长远考虑,应该多一些“事前设计”。应推广建设社区嵌入式服务设施,在新小区建设和老旧小区改造时,统筹考虑建设养老托育、社区助餐、家政便民、健康服务、体育健身、文化休闲、儿童游憩等设施,做好规划、留足空间,让居民享受到更多家门口的小确幸。

  增添小确幸,还要关爱好环卫工人、快递小哥、外卖骑手、网约车司机等重点群体,让每一位市民都能被“宠爱”,共享城市发展的成果。

  撰稿:徐兢辉、杨雯仪、杨涵、陈春贤、石洪萍、陈霏

  摄影:吕枫、李一芳、钦嫣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