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01/18
08:51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从“淄博烧烤”“洛阳汉服”到势头正劲的“尔滨”……去年以来,各地文旅花式整活,频频“出圈”。如何进一步擦亮无锡文旅招牌,在风风火火的文旅“抢人大战”中找到自己的独特定位?今年无锡两会上,委员们贡献了不少“金点子”。
关键词:引客留客
丰富水上游 亮化夜景观
早在1998年,无锡就成为第一批中国优秀旅游城市。“20多年来,无锡旅游服务功能不断增强,需要注意的是,其中也存在景区过度依赖门票经济、旅游休闲产品供给不够丰富等不足,以及难以留客的短板问题。”市政协委员孙志亮建议,充分发挥无锡自然资源优势,精心策划,开发适合不同层次游客需求的旅游产品,特别是要有带有无锡特色元素的节目内容,用世界语言讲好无锡故事、中国故事,使之成为中外游客游览无锡的必赏项目,并逐步成为无锡旅游品牌,让游客愿意来、愿意住。
举例而言,可以在马山、阳山等旅游度假区加快打造演艺型、娱乐型、体验型的夜间旅游产品;对38公里环蠡湖沿线和周边主要山峰、大运河、古运河两岸、城市主要标志性建筑物等统一进行亮化规划设计,让夜间无锡亮起来。要大力开发太湖、蠡湖、古运河、梁溪河等水上游项目,可以在水上看看情景演出,听听锡剧评弹,尝尝船菜,品品名点,延长游客在无锡的逗留时间,增加深度了解,储备回头客源。同时,要让每个度假区、历史文化街区、特色小镇都要有自己的个性特色,避免同质化竞争。
“除自然资源外,无锡人文荟萃,有经商鼻祖范蠡,有游圣徐霞客等,阿炳演奏的《二泉映月》上了太空。”孙志亮建议,无锡还应该在扩大名人效应上多下功夫,以持续释放旅游“锡引力”。
关键词:城市名片
漫城无锡甜 延伸文旅链
“无锡还缺少大众耳熟能详的城市标签”,市政协委员耿峰认为,当前,无锡的文化旅游可谓“百花齐放”,但还没有完全形成目标一致的合力。无锡需一张标志性的城市名片,以及如“洛阳汉服”“淄博烧烤”这样的热点IP。
什么是可以代表无锡的IP?耿峰把关注点落在了“无锡甜”——小笼包、水蜜桃的“甜味”;惠山泥人“大阿福”脸上的“甜笑”;锡剧中软糯的无锡“甜音”……“在无锡,所有的感官都能捕捉到‘甜’的元素,‘甜’已刻进了无锡的城市基因。”在耿峰看来,无论是经济腾飞中的城市巨变之“甜”,还是城市管理中的人性关怀之“甜”,都是美好生活的投影,基于以上专属于无锡的“甜”而打造的城市IP,可以建立、延伸和强化无锡的文化旅游生态产业链。
耿峰建议,将“无锡甜”与城市场景深度融合,如定制无锡专有香氛气味,让车站、机场、酒店、景点的游客中心和交通工具都充满无锡特色的甜蜜味道,给市民和游客留下在这座城市的独家记忆。
在此基础上,还要进一步精炼无锡的城市名片,“让大家一提便知是无锡,一提无锡便知有哪几处。”如以时间为线串起无锡旅游景点:春赏樱花飘舞 (鼋头渚、金匮公园),夏品步步莲香 (吟园、管社山庄),秋会古寺银杏 (锡惠公园) ,冬行瑞雪长街(南长街)。经过系统的顶层设计,让游客从不同维度认识无锡、了解无锡。
关键词:融合破圈
赛事加文旅 带来新留量
近年来,全国多地出现了骑行赛事与当地文旅资源融合的成功案例。市政协委员殷亚红表示,无锡拥有良好的骑行环境与资源,目前有两大省级知名骑行赛事——全程88.8公里的“环太湖国际公路自行车赛”、全程240公里至500公里不等的“不止骑24h环太湖自行车赛”。两大赛事在展现城市活力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但前者赛程短,赛事专业,不能充分展示无锡旅游景点,难以吸引大众骑友参与;后者赛程长,但赛段绕开了一些精华景区,对无锡特色旅游景点宣传不足。
“相关部门可以在两大赛事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当下骑行特色与热潮,积极打造具有无锡文旅特色的骑行路线及赛事品牌,深入推进‘赛事+文旅’融合,助推无锡文旅‘出圈’。”殷亚红建议,依托全市旅游资源,串点成线,打造一条无锡全域旅游骑行路线;结合无锡灵山大佛、拈花湾等佛教特色胜地以及宜兴绿色环保等旅游品牌,打造具有本地特色的骑行赛事品牌,依托赛事促进旅游宣传,开展慈善、环保等公益活动;采取专业赛事、业余赛事接力开展的形式,增加曝光度,提升大众参与度,持续保持话题热度,不断放大“赛事+文旅”的叠加效应,使其成为无锡旅游新“招牌”,以吸引越来越多的骑友参与,深度感受无锡城市魅力。同时,也可以以“骑行赛事”为例,举一反三,积极探索其他体育赛事与文旅融合发展。
【 提案万花筒】
乡村旅游注入“红色动能”
《中国红色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021)》显示,41.7%的游客参加红色旅游次数达到3次以上,40%以上的游客经常自主选择红色景区观光游览和教育学习。“旅游业迎来了复苏,红色旅游也必将强劲发展”,民进无锡市委提出,无锡拥有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其中不少集中在乡村地区,推动红色旅游转型升级必将为乡村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要用多元化的手段,让红色资源赋能乡村振兴”,民进无锡市委建议,通过实景舞台剧等艺术手段“情景化”演绎红色旅游故事,让红色文化既“活起来”又“接地气”;利用3D、VR等数字化手段推广红色乡村形象,提升游客沉浸式体验;“主题化”研发红色旅游产品,结合乡村地方特产和红色文创,全面带动乡村地区产业发展。通过红色旅游“搭台”,科技力量加持,特色内容孵化,实现红色旅游产品价值和品牌的双提升。
旅游大巴推行“集中停车”
每逢节假日等旅游高峰期,由于景区车流量大、旅游大巴车车位过少,旅游大巴大排长队、游客上下车不方便等状况时有发生。“当前旅游大巴集中停车难问题,不仅容易造成景区周边交通拥堵,影响无锡旅游消费体验,也制约了无锡旅游产品的开发和品质的提升。”市政协委员邵康奕建议,可以借鉴外地“疏堵结合”的经验,通过规划建设旅游大巴集中停车点、增设旅游大巴临时停靠点来缓解这一矛盾。
比如,结合无锡火车站南广场改造、惠山古镇文旅综合开发等项目,在无锡火车站、太湖广场、惠山古镇等区域规划建设集中停车点,并根据停车点周边情况,建设公共卫生间、饮水设备、充电装置等配套设施;在车站、机场、景区周边道路增设旅游大巴临时停靠点,并设置指示牌,引导临停旅游大巴有序上下客。同时,相关部门应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包括保障机制、日常维护、责任管理、使用要求等,为监督管理旅游大巴集中停车提供依据。 (记者 陈钰洁 刘娟)
Copyright(C) 1998-2025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