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2024年专题 > 聚焦2024无锡两会 > 两会好声音 > 正文

绘就"希望的田野"代表建言 激励“后浪”乡村奔涌 升级"园区"引凤来栖

2024

01/18

08:40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应有之义。就如何进一步推动农业发展,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在今年无锡两会上,代表们积极建言献策。

  关于“农业人才”

  让年轻人安下心扎下根

  近年来,在政府的高度重视下,“三农”问题得到了较好的解决,但也要看到,目前农村存在“70后不愿种地,80后不会种地,90后不提种地”的现象。市人大代表蒋仲良表示,在前期走访调研中发现,随着农业劳动力老龄化、人员工资以及农资价格的上涨,种粮成本不断攀升,农民种粮积极性减弱,长远来看存在隐患。“要解决没人种地的问题,‘机器换人’是一条必由之路。”蒋仲良指出,目前农业机械设备等正快速朝着自动化、智能化、无人化方向发展,但会驾驶、会操作、会维修的人才十分紧缺,高素质青年农业人才队伍的培养迫在眉睫。

  蒋仲良表示,重视青年农业人才培养,强化政策支撑是关键。建议整合资源、出台政策、做好保障,建立健全青年农业人才成长培养激励机制,吸引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年轻人返乡。加大资金投入,设置专项资金,用于青年农业人才培养工作,如开展培训、学历提升、考核奖补、创新创业支持等。同时,要积极搭建各类学习交流平台,为青年农民提供成长空间,如可以在技工学校等开设农业自动化机械操作课程,并发扬“传帮带”作用,让他们快速成长成才。

  “要通过各种有效激励举措激发年轻人投身农业的热情,使青年农业人才能在农村一线安下心、扎下根、用心去做。这样才能确保良田有人种,智能机械有人操作,切实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蒋仲良说。

  关于“乡村振兴”

  高效农业带动村强民富

  市人大代表杨伯民将目光聚焦乡村振兴,就如何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新时代鱼米之乡”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像梅家渎村与宜兴市文旅集团强强合作,围绕6000多亩的水产养殖鱼塘,引进特色水产品种青虾,并打造数字化、智能化、全产业链深加工的高效养殖基地,正在往打造江南水乡特色旅游村的方向发展,从而带动村强民富。”杨伯民表示,为了建设好“新时代鱼米之乡”,一定要从传统农业向高效农业转型。建议根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社会治理等差异化需求,加快数字化技术、思维、认知在乡村的运用和普及,撬动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各领域系统变革,让乡村生活变得“智慧”。比如,加快构建乡村数字化治理平台,推动实现信息发布、议事协商、事务管理、公共服务等网上运行;加快“数字技术+农业技术+操作流程”的研发和推广应用,打造“数字渔场”“数字农场”,在农产品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全链条广泛应用;建设农产品(青虾、青蟹)冷藏保鲜设施和村级寄递物流综合服务站,加强产地冷链物流配送;发展农村电商,如农产品“生鲜电商+冷链宅配”等,推进直播带货、社区直供、认养销售等模式,让农户、合作社、龙头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建立产业共同体。

  他还建议,加强与农业高校和科研机构合作,建立和完善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加快培养有素养、有担当、有能力的村党组织带头人以及“土专家”“田秀才”等特色乡土人才,依托农业科技园、产业园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以高质量人才队伍推进乡村高质量发展。

  关于“综合效益”

  建立健全园区管理体制

  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市人大代表吴美燕指出,无锡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虽有成效,但规模化程度有待提高,市级园区农田面积在百亩以上的比例不到5%,限制了农业机械化和经营集约化。市级园区布局规划有待完善提升,资源整合集聚效能不足,部分园区一定程度上追求扩张发展,没有全面发掘整合区域内外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和文化优势,培育农业主导特色产业,形成更具韧性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科研成果转化推广有待加强,农业技术高端人才相对短缺。

  吴美燕建议,建立健全市级以上农业园区管理体制,加快推进实体化运作,推广“管委会+平台公司”模式,并落实专业管理队伍和运作经费。鼓励园区开展综合农事服务中心、电商直播中心、洽谈展销中心、主体孵化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筑巢引凤。吴美燕表示,要加快园区建设,提升产业水平,围绕无锡优质稻米、精细蔬菜、特色果品、名优茶叶、特种水产、花卉园艺等特色主导产业,根据园区产业规划定位,打造重点优势产业,促进产业提质增效。加强园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进一步深化与国内一流院校战略合作机制,做好农业领军型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的引进,围绕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精深加工等重点领域,开展研发攻关和成果转化。此外,还应健全完善支农政策体系,确保人才、资金、土地、公共服务等各项保障措施及时到位。

  关于“人气产品”

  以品牌和品质持续当红

  近年来,既可食用也可入药的宜兴百合颇受长三角地区的消费者欢迎,百合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去年,宜兴百合入选“江苏地理标志产品30强”,并获评“最具人气产品”。市人大代表张君君指出,宜兴百合产量和产值稳步增长,种植面积多年来稳定在1500多亩。2020年开始,宜兴百合的种植地扩大到延安等对口帮扶地区,为黄土地上的百姓也开辟了一条致富之路。百合产业链完整,包括种植、加工、销售等环节,形成了一整个链条。在技术研发与创新方面,有多家企业获得专利授权,提高了产品的品质和竞争力。百合品牌建设取得了显著进步,产品呈现多样化,有鲜百合、干百合、饮片等,可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

  张君君表示,宜兴百合产业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潜力,要维持这种发展态势,需要继续加强品牌建设、技术创新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努力。建议种植地属地相关部门按照国家标准进一步加强对百合产地环境、生产过程的监管。对存在农药、肥料、重金属等食品安全问题的产品及其种植地进行依法依规处置,确保百合生长在干净、安全的土壤和水源中。同时,要进一步按照国家标准进行抽检,积极研讨设置科学合理的检测标准和方法;企业应加强市场主体责任,规范生产经营行为,确保消费者买得安心、吃得放心。

  (记者 任蓉蓉 潘凡)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