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12/21
07:30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一盘棋上谱新篇 共同体中作支撑
——认真学习贯彻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精神,在扛起江苏作为“重要一翼”的使命担当中奋勇争先多作贡献,不断谱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篇章,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无锡日报特约评论员 金振声
匠心独运丹青手,万里山河起宏图。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起手布局、落子成势,系统擘画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这篇大文章。特别是2018年11月,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五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每个重要阶段和关键时刻,都亲自把脉定向:2019年5月,主持审议通过《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2020年8月,在合肥主持召开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今年11月,在上海主持召开深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座谈会,强调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这两个关键词,树立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开放,统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统筹龙头带动和各扬所长,统筹硬件联通和机制协同,统筹生态环保和经济发展,在推进共同富裕上先行示范,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积极探索,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在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列,更好发挥先行探路、引领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并实施5年来,规划政策体系形成并不断完善,强劲活跃的增长极功能不断巩固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立,区域协调发展取得重大突破,改革开放迈出新步伐,生态环境共保联治扎实推进,长三角区域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力持续位居全国前列,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和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合作的重要平台作用日益显现,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赢得了战略主动。
无锡作为长三角万亿GDP城市中的一员,这5年,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充分发挥“一点居中”——地处长三角地理中心、“两带联动”——沪宁发展带和宁杭发展带相互呼应、“十字交叉”——东西沿江交通线与南北连接线纵横贯通的独特区位优势,切切实实分享到区域一体化“加”出来的发展红利。城市战略持续升级:全方位拥抱“大上海”,加速推进锡苏常协同发展系列行动,深化落实锡常泰跨江联动重点工程,环太湖科创圈成为战略共识、被纳入国家级规划。经济实力持续增强:GDP从五年前刚刚跨过万亿门槛,增长至今年的约1.56万亿元;人均GDP提高至19.8万元、近三年更是跃居全国大中城市首位。发展空间持续拓展:市域内,锡澄、锡宜“一体两翼”融合发展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功能区建设和区镇统筹发展改革迈出坚实步伐;区域间,以服务江苏“1+3”重点功能区建设为依托,各项基础设施和关键平台加速跨域整合。民生福祉持续提档:医保社保、企业登记等政务服务实现长三角“一网通办”,上海瑞金医院、东南大学无锡校区等优质民生资源加快导入,公共服务扩面提质。可以说,无锡加速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五年,是脉动强劲的五年,是澎湃激荡的五年,是全面跃升的五年。
画鹢四来合,大竞长江流。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不是一日之功,我们既要有历史耐心,又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既谋划长远,又干在当下。”从合肥座谈会的“扎实推进”,到上海座谈会的“深入推进”,习近平总书记赋予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更重的任务、更高的使命。省委书记信长星要求全省干部“以全球视野和战略思维,领会好、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新定位、新论断、新要求、新任务,更加自觉地扛起江苏作为‘重要一翼’的使命担当”。就在上海座谈会和省委传达学习会议后不久,12月12日至14日,我市学习考察团赴上海浦东、浙江湖州、安徽合肥,在实地实景中深化理解,在取经问计中拓展视野,在交流互动中增进感情,在新起点上朝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再启新程、再谱新篇。
聚焦“成为长三角的重要支撑”的目标定位,牢记“一盘棋上落子布局”的工作要求,无锡应当把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放到国家发展大局中去定位思考,放到引领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中去布局谋划,围绕发挥好长三角经济增长极、发展动力源、改革试验田的作用,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和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主动贡献长板、加快补齐短板,共同办好“自己的事”“我们的事”“大家的事”,在扛起江苏作为“重要一翼”的使命担当中奋勇争先、多作贡献,不断谱写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篇章,使长三角真正成为区域发展共同体,更好支撑和服务中国式现代化。
走活科产共兴“先手棋”。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是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大势所趋、题中之意。在长三角“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中,如果能跨区域、跨部门整合优势资源,就能利用科技与产业的双轮驱动跑出更强的发展倍速。让科技创新要素充分涌流。当前,长三角的科技矩阵已初见雏形,谁能兼容并蓄各类创新要素,谁就能“百花齐放、春色满园”。应充分借助长三角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优质平台,深度参与沿沪宁产业创新带、G60科创走廊建设,通过设立创新综合体、科创飞地等途径,积极对接上海张江、安徽合肥2个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推动太湖实验室与张江实验室、之江实验室、姑苏实验室、紫金山实验室等重大平台的有机互动,联合打造一批高能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等载体,形成资金共同投入、技术共同转化、利益共同分享的协同创新新范式。让产业创新势能充分交汇。新一轮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蕴含着巨大势能,但也需要巨大投入,充满巨大挑战。应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发展原则,确立“锻长板、补短板”的工作取向,与各地区加强产业链规划、项目等方面的互补合作,在大家共同布局的领域发挥所长、差异化发力,携手把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量子、生命科学等未来产业做大做强。这样既能集中资源办大事,又能避免同质化竞争,从而为新质生产力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走活机制共建“破局棋”。一体化不是简单的空间叠加,须敢于涉足改革的深水区,去除一些“有界”的条框,打造更多“无界”的体验。敢于先行先试。高质量一体化的关键在于体制机制创新,必须围绕中央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大胆探索、率先突破,主动承接国家、区域和省级改革创新试点任务,及时复制浦东新区综合改革等最新成果。尤其是围绕融入大上海、深化苏锡常协同、推进锡常泰跨江融合等重点领域,找准无锡可以做、应该做、能做成的机制创新突破口,为全域一体化发展贡献更多像“一包三改”那样的新经验。深化协同协作。探索建立重点领域制度规则和重大政策的沟通协调机制,加强各项改革举措的系统集成,既做好各地区之间的制度协同,又深化政府、市场、社会之间的对接协作。特别应在营商环境上向上海等先进城市对标看齐,以统一规范的制度体系来完善开放透明的市场体系,推动长三角高频政务服务事项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让资源要素更加便利地向无锡跨域流动。加强互联互通。做好“硬联通”“软联通”,才有一体化的“心联通”。应加速融入“轨道上的长三角”,加强公铁水空等各类基础设施的跨区域衔接,更高质量畅通区域协调发展的交通大动脉;应围绕让教育、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更便捷,循序渐进实现政策协同,推出更多“一网通办”“一卡畅行”改革举措,并按国内一流、无锡特色标准,打造全龄友好型城市、最干净城市和公园城市,使来自长三角各地特别是超大特大城市的人们,在无锡少一点落差感、多一些获得感。
走活开放共赢“制胜棋”。地处“江尾海头”的长三角,是浩荡长江奔腾入海的地方,这也塑造了长三角联通海外、拥抱世界的开放气质。在以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时代命题中,无锡必须拿出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应有担当,展现链接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循环重要节点的应有作为,积极推进高层次双向开放,努力为建设具有世界聚合力的双向开放枢纽作出更大贡献。在融通对内开放资源上主动发力。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按照主体功能定位,强化与长三角重要节点城市的联动发展,按照全国统一大市场标准加强政策、规则等方面的互动衔接,共同参与国家战略腹地建设。特别是应积极服务和融入上海“五个中心”建设,擦亮新时代“小上海”的城市品牌,呼应好重大生产力布局优化,在国内大循环中提升无锡城市能级。同时应放宽视野,继续关注珠三角,深化推动长三角—粤港澳(无锡)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区建设,把无锡建成长三角与粤港澳战略联动的桥梁纽带。在畅通对外开放渠道上善于借力。抓住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与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度融合的机遇,依托综保区、高新区等自有载体,依托无锡硕放机场、无锡(江阴)港、丁蜀通用机场等已有设施,积极对接上海的全球枢纽功能,持续提升中欧班列运行质效,在中间品贸易、服务贸易、数字贸易、跨境电商等方面抱团出海,对国际资本、产业、人才等要素联合招引。同时,充分用好长三角对外投资合作发展联盟等平台,复制推广区域内4个自贸区的改革创新经验,借助好、借鉴好上海进博会、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世界互联网大会、世界制造业大会等重大活动,稳步提升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水平,在打造“投资中国”品牌中形成更多特色成果。
走活生态共保“关键棋”。“从长远来看,推动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根本上依赖于长江流域高质量的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铿锵有力的论断,不仅是对长江这条巨龙而言,也是对长三角这个巨龙入海之处而言。无锡作为区域内少有的枕江拥湖、山林茂密地区,可谓长三角重要的“绿核”。我们应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牢牢扛起“促一方发展、守一方水土”的历史责任。坚持生态联保。共同保护重要生态屏障与生态廊道,合力实施好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新一轮太湖综合治理等标志性工程,落实好环太湖四城市河湖长制和长江流域禁捕、禁采联合执法巡查等协作机制,促进上下游、左右岸协同保护。坚持污染共治。环境污染跨界性高、外溢性强,注重区域联动才能消除“真空地带”。应健全区域污染防治联动机制,持续加强水、土、气污染综合防治,既有效防止增量,又逐步化解存量,并及时汇集生态治理的新理念、新技术和关键数据,提升区域污染防治的科学化、精细化、一体化水平。坚持绿色同行。应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上深化合作,围绕构建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共同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协同发展绿色制造体系、绿色产业体系、绿色标准体系,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合力探索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互平衡、共生共赢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走活平安共守“稳盘棋”。在产业、资源、人口高度集中的超大城市群,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往往交织叠加,安全发展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应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合力加强风险防控体系和能力建设,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良性互动。维护产业链安全。充分发挥无锡工业门类齐全、配套能力较强的优势,深入梳理无锡产业对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重要装备的需求,主动强化与区域内各城市产业链的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合力打好“有链强链、缺链补链、上下延链”组合拳,共同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维护金融安全。加强区域金融资源信息共享,协同应对化解房地产、地方债务、中小金融机构等风险,加强对非法金融活动的联动打击力度,确保金融风险不隐匿、不外溢、不合流,提高全域金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维护城市安全。充分借鉴周边城市安全保障的先进理念和模式,特别是充分吸收借鉴上海超大城市的治理经验,不断优化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等方面的思路举措。同时,对人流、物流、交通流、资金流、信息流等城市动态元素,应探索构建与长三角城市的协同监管渠道,共同筑牢城市安全的坚强屏障。
善养百花惟晓露,能生万物是春风。1827年,时年16岁的无锡人荣胜溢赴上海“学生意”,成为最早到上海滩淘金的无锡人;一百多年后的20世纪30年代,无锡已为上海贡献了近30%的产业工人,“上海滩”民族工商业“十个大王”中的六位是无锡人。1962年,时年21岁的宜兴人蒋淦勤跟随兄长来到长兴陶器厂,此时整个长兴甚至没有一个专门烧制紫砂壶的窑。正是在蒋氏兄弟一砖一瓦的建设下,长兴紫砂从无到有、由弱变强;20多年后的1987年,长兴年产紫砂器具达14.2万件,与宜兴一道重现北宋时期“南窑北陶”的盛景。1983年,时年24岁的合肥人陈先保从无锡轻工业学院毕业,回到合肥参加工作,十多年后他下海经商,在合肥创出了风靡全国的“洽洽”品牌;如今,一批江南大学安徽校友已成为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回望过去,正是一代代无锡人、上海人、湖州人、合肥人……从各自的家乡出发,走向陌生的城市,以彼此的足迹交织,绘就一体化的点点“星光”。如今,当年的点点“星光”已铺满夜空下的长三角,汇聚成一个个流光溢彩的半小时生活圈、1小时通勤圈、4小时产业配套圈、24小时包邮圈……赋予每一位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以“长三角”为名的一体化家园,以及足足35.8万平方公里的活力舞台。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如何进一步服务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向纵深挺进,走向更加美好的未来?这是发展之问,也是时代之问。让我们一盘棋上谱新篇、共同体中作支撑,努力在“重要一翼”中体现无锡担当、在“前沿阵地”中展现无锡作为,以一域之力共担全局之责、以一域之光同为全局添彩!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