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古迹寻踪 > 正文

江南古村大坊桥

2023

12/05

08:50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华子 文|

  “无锡最南端的水上门户”大坊桥村,是江南地域的一个古村落,该村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有着600年的历史。2008年底,坊桥被列为“无锡市首批十大历史文化村落”之一。

  宋有酒坊故得名

  一个地域名称的形成与诞生,都有着特定的人文背景。大坊桥村的地名,渊源流长,始见于元朝至正年间王仁辅编撰的《无锡县志》。因有酒坊、糖坊、染坊、豆腐坊等手工作坊,又多桥,故称坊桥。又有《弘治邑志》云:“宋有酒坊在焉,故名。”旧时只称之为“坊桥”,没有一个“大”字,据《无锡县志》中记载:坊桥为泰伯乡三十三都第二保。数百年来,这里的名称经历了方桥、坊桥、大坊桥的演变。之所以后来加了个“大”字,是因为无锡的雪浪山也有一个叫“方桥”的地方,为了避免同名混淆,所以在“坊桥”的前面加上了“大”字,以加区别。

  黄金水道兴坊市

  大坊桥,地理位置优越,水路交通发达,东濒漕湖(蠡湖),南接望虞河(蠡河)、省滩荡(三叹荡),北临梁鸿荡。全境湖河相连,东南两面环水,中有坊桥市河贯穿南北,南通望虞河,北连泰伯渎。纵横的水网,便利的位置,成就了大坊桥昨天的繁荣。市河西侧是坊桥老街,旧时,这里商贾云集,商贸繁盛,铺坊紧挨,店行邻靠,堂馆密布,有面饭店、理发店、南货店、小酒店、木器店、竹器店、米行、鱼行、茶馆、肉铺、铁匠铺等,百姓生活所需的店铺应有尽有。鼎盛时期,从南到北近500米的坊桥老街,就有80余间店铺。

  坊桥老街已在2019年重新修缮。旧时的老街,一般都是前店后宅、前店后坊。我们一行人沿着老街由南向北步行,踏着青石板路,似乎穿越在时光的隧道里。见有门开着,我们便走了进去。走过狭窄的甬道,里面却别有洞天,阔大的天井四周,是古貌依旧的房屋,就像是北京的四合院,大小有几十间,旧时这里肯定是一富户大宅,因年代久远,又缺乏修葺,已破旧不堪,有些房屋略有垮塌,露出了古老五柱式结构的木架梁柱,有的破漏地方用板块遮挡着,大概这些都是过去作坊用房,都已闲置了。

  北面的那排是住宅房,门开着,主人正在里间忙午饭,见我们来了,显得很热情。老人告诉我们:这里原是酱园坊,旧时夏天,天井里放满了一排排大缸,足有上百口,缸里盛满了新酿制的酱油,日晒夜露,俗话说:“日晒夜露方成酱”,每个酱缸的旁边都戗着斗笠似的大缸盖,是用于挡风雨的。过去这个酱园坊规模较大,生产的酱油闻名乡里,作坊里,不同季节腌制不同的酱菜,春天腌榨菜,夏天腌酱瓜酱菜,秋冬时节,就腌制萝卜干、大头菜、雪里蕻咸菜、萝卜丝等,味道鲜美,大众喜欢,四乡八里的村民商家都来这里购买。

  讲到老街的过去,老人似乎很自豪:“当时的老街店铺多,商品齐全,日用百货,烟酒鱼肉,盐油酱醋,南北杂货,糕点糖果,竹木铁器各个行当都有,购物逛街的人来人往,热闹非凡。连外埠的吴县东桥乡、黄埭乡,荡口乡的部分村民也都摇船来坊桥集镇采购物品。”

  走出住宅,行走在老街,欣赏着紧挨的店铺,回忆着老人的讲述,似乎眼前展现出坊桥老街昨日繁荣的景象。

  新修的老街北面是旧时的老街,旧貌原样,街面狭窄,与新近修葺宽阔整洁的新街成了鲜明对比。古街里面长满了杂草,南端有一处古井,传说秦桧的老婆王氏就出生于这老街上。

  临水老街码头多

  旧时的坊桥老街,因水而生,因水而兴,老街上坊多水码头也多。市河西侧,临河有二十多个大大小小的码头,水码头俗名叫河滩头。河面上,一年四季,船只往来如梭。有载粮的农船、捕鱼的渔船、装货物的航船、载客人的轮船,还有路过的各式各样的船。如卖土产的客船、罱河泥的木船、捞水草船等。水码头上,挑夫的吆喝声,船体的磕碰声,担货竹杠的“吱呀”声,欸乃的摇橹声,轮船的喇叭声此起彼落。渔船也是大坊桥集镇的又一道风景线。冬季时节,冰河冻水,渔船休渔进港,上百条渔船都会停靠到大坊桥集镇上的所有码头边。码头边的渔家风情另有一番诗情画意。

  繁忙的水路,兴盛的商贸,坊桥很早就通商、通邮、通航,1940年左右,集镇上设立了轮船码头,先后有无锡开往苏州的三班客运轮船“长风号”“万里号”“冯汉号”停靠坊桥,迎来送往,开航时喇叭声声,机器突突,甚是威风了得。20世纪初,坊桥老街上就开设了一家邮政代办所。

  文化教育起源早

  坊桥的文化起源较早,轮船通航,轮船码头的设立,往来人员增多,为适应大众文化需求,“光裕书场”便诞生了,“长乐茶馆”也随运而设。长乐茶馆为招徕茶客,还开设评弹书场,邀请苏州“光裕社”的说唱艺人到茶社说书、演评弹。顾客边喝茶,边听书、听评弹,其乐融融。轮船码头成了有名的说书码头。老街上还有邹小荣茶馆阅报社、梅园阅报社,茶客看报喝茶,等候轮船,收获新闻,两得其美。如今,坊桥市民依然保留着“喝早茶”的习惯。

  上世纪40年代初期,老街后面的金家里有一乐班,名为“永和堂”,俗称“吹打”,后改为“春和堂”,乐班常受邀服务于民间婚丧、寿诞、添丁之家。乐班演唱昆曲折子戏,如“长生殿”“牡丹亭”“天官赐福”“赤脚芦花荡”等。伴奏乐器有回筒喇叭、唢呐、笛、箫、笙、旺锣、大锣、喜锣、云锣、脆鼓、铜鼓、磬、木鱼等20多件,以吹奏及打击乐器为主。

  船拳表演是坊桥有着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坊桥临湖靠荡,旧时,社会治安缺乏,湖匪严重,盗贼猖獗,为求自保,船拳便是一种自保的形式。20世纪40年代,坊桥境内村民为强身健体、对抗盗贼、保护村民财产,常习武练拳。在板房上、陶家里、赵更上掀起习武的热潮。在板房上村,有“东浜拳、西浜船”一说。村民们根据各自喜好自筹资金购置大刀、长矛、双刀、双斧、双拐、三节棍、三节鞭、八角铜柱(锤)、石斧、石锁、石担等兵器。村民聘请拳师教习指点。

  每年春末夏初,村民为了展示习武成果,自发组织在坊桥市河上进行船拳交流比赛,上午八点开始,持续两个多小时。比赛时,一条船由九个壮汉在船尾摇橹行船,船的中舱后半部分是一组吹喇叭的乐队,表演武艺的人坐在乐队前面。船舱的前半部分铺设了平整的木板,为了防滑,木板上垫着用稻草编制的“秧荐”。船体两边各分列一排兵器架,船舷边插满彩旗。船头前的左右两处站立着两位健硕大汉,一手把持垂直于船头上用的撑船的竹篙子,一手叉插在腰间。武士们身着紧身黑色白镶边、多排式纽扣的服饰,站立在船坪上。在嘹亮的喇叭声与鼓乐声中,人群会涌向市河沿岸的码头等处观看比赛。比赛时拳船从市河上的大方桥到永安桥间来回行驶好几回,第一个来回是亮相,第二个来回开始武艺人员就表演了。一般是去时一种兵器,来时换一种武艺。板房上的拳船常以青龙偃月刀开始,中间安排如单刀、双刀、三节棍、三十六板凳、双拐破双刀、铜柱破单刀、双打、醉拳、猴拳等,以丈八蛇矛枪结束。岸上的人连连称赞,叫喊声、拍手声连绵不绝。

  旧时的坊桥船拳表演,既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又对湖匪盗贼起到了一定的震慑作用,1949年后,拳船表演停止了。

  坊桥地区历来崇文重教,坊桥小学创办于1912年,前身为“树硕小学”,俗称“洋学堂”,由开明乡绅钱庚馨(1862—1927)创办。教室设在钱源盛大院的厅堂和后院的厢房里,两个课堂四个年级,学生数十人左右,采用复式班教学。1949年前唤作大方桥中心国民学校,解放后改名为:坊桥小学。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坊桥境内就有私塾学校数家。

  古村桥多故事多

  坊桥地处江南水乡,水乡多桥,桥是一个地方繁荣的象征。旧时,在大坊桥境内就有十座古桥,而大部分古桥都是由乡绅富户捐建的,其中有:大方桥(建于清末)、大桥角桥(建于元代)、下田桥、马铁桥、寒儒桥、团圆桥、种福桥、朱塘桥、永安桥等。一座桥就是一个故事,一个个故事传说,给大坊桥增添了美丽的色彩和无限的魅力。

  大坊桥作为一个有着传奇色彩的古村落,故事很多。东汉时期梁鸿夫妇千里南下逃难,曾避难于鸿山坊桥一带;乾隆皇帝六次下江南,来过坊桥境内的泗洲寺进香礼佛。“儒生善行传后世(寒儒桥)”“兴办教育功后代(树硕小学)”“姻缘成就团圆桥(东风桥)”“夸海口,祸自身”“老坟滩上的杏花道”等故事,仿佛一颗颗闪烁的珠玑散落于坊桥民间。境内更有范蠡、西施演绎的“三叹荡”“西施庄”“西施墩”“沉鱼之美”的故事,一个古村落拥有诸多的传奇故事,也委实是个传奇。一则则传说故事,情节跌宕,故事动人,给坊桥这个古村落罩上了一道道神秘的光环和靓丽的色彩。

  江南有名大粮仓

  大坊桥土地肥沃,还曾是无锡县粮食储存基地,被誉为江南粮仓。上世纪70年代初,在大坊桥村的河对岸建了一座“坊桥粮站”,用水泥砖石砌了13座圆锥体形的储粮仓,每年夏、秋两季的收粮时节,周边农民会把自家种的粮食缴纳到大坊桥粮站。在交粮的日子里,大坊桥市河两侧人声鼎沸,河面船来船往,热闹非凡。市场经济的实施,粮食市场的放开,粮食流通渠道多样化,13座粮仓便成了历史遗存。大坊桥村加大对历史遗存保护力度,充分发挥其作用,现在这13座圆锥体形的粮仓成了一大旅游景点。

  时间在推移,历史在演进,陆路的兴起,兴旺的坊桥街市日渐式微,与人们渐行渐远,成了一种记忆。但睿智的坊桥人,面对颓势,勇于创新。在村委、居委的带领下,广大干群同心戮力,优化资源,踔厉前行,正在建设美丽乡村,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新坊桥!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