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吴地风物 > 正文

粽香难忘

2023

06/09

09:15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吴仁山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味觉是有记忆的!端午节将至,大街小巷又弥漫开浓浓的粽香,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儿时祖母、外婆和母亲包的赤豆粽、红枣粽等,那棱角分明的小巧模样,那软糯清香的独特滋味,是我最难忘的端午记忆。

  我的祖母、外婆和母亲几乎没有上过学,识字甚少,但是记性都非常好。每年包粽子、煮粽子时,她们都会把自己小时候听过的有关端午节的传说故事,讲给我们兄弟姐妹听。因此,我六七岁时,就知道端午食粽风俗的起源,是为了纪念抱石投江的爱国大诗人屈原。

  四十多年前,我有一段时间在湖南醴陵做木材生意。其间,出于好奇以及敬仰之心,我在当地一位老乡的陪同下,专程到传说中屈原投江的汨罗江河泊潭进行凭吊瞻仰。当地不仅建有古朴庄严的屈子祠,而且立有花岗岩石碑作标志。有一年端午节,当地老乡送给我十多只红枣粽。在我眼里,那雪白的糯米,犹如屈原冰清玉洁的一生;青翠的粽叶,代表屈原万古长青的精神;饱满的红枣,仿佛屈原永远燃烧的丹心,还有那笔挺的粽角,恰似屈原刚正不阿的品性。

  在我印象中,我们全家人都很爱吃粽子,特别是母亲包的赤豆粽。她一般选用自家产的长糯米、赤小豆制作。粽子煮好以后趁热取出,剥开粽叶,异香扑鼻,轻轻咬上一口,豆酥米糯、糯而不黏、回味无穷。

  当然,最讲究的技术活应属包粽子。母亲得到外婆、祖母的真传,在村巷上是数一数二的包粽子能手。我特别喜欢看母亲包粽子:巧手翻飞、粽叶轻舞间,两角对称的四角粽子已然成形,再用细线捆扎结实,整只粽子玲珑精巧,惹人喜爱。村巷上不会包粽子的,纷纷来找母亲帮忙,母亲也非常愿意“代劳”。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我们村里有互送粽子的习俗——每次包粽子,除了自家食用,还要把出锅粽分赠左邻右舍,大家高高兴兴地坐在一起,吃着粽子扯闲篇,彼此的心就像粽子里的糯米一样甜蜜而融洽地紧紧黏在一起。

  当时,除端午吃粽子外,村巷上遇到农居落成、小孩满月等喜事,也要包粽子、吃粽子。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吃粽子也近似一种奢望。记得我读初中时,由于离家较远,每次放学回到家都是饥肠辘辘的。有时候,母亲就会取出家里仅有的一点糯米,包成白米粽,让我蘸点白糖吃。剥下的粽叶也不能随意丢弃,洗净晾干后下次再用。

  如今,粽子早已不是稀罕食品,超市里常年有售,有时我也会叫老伴买几只回家解馋。但是,在我的味觉记忆里,祖母、外婆和母亲包的粽子,始终是最好吃的。也许,她们在其中融入了自己的初心、匠心和爱心,这是其他粽子所无法复制、无法替代的。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