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历史探源 > 正文

历史深处的阳羡茶

2023

04/11

10:16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陆羽荐茶

  阳羡是宜兴的古称,在唐代叫作义兴县。阳羡茶之所以成为贡茶,跟两个人密不可分,一位是被称为“茶圣”的陆羽,一位是常州刺史李栖筠。

  唐上元元年(760),27岁的陆羽在考察了山南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岭南道等茶叶产区的情况后,从丹阳来到湖州,隐居山中,著述《茶经》,经常短褐芒鞋,独行山间,采茶觅泉,品茗评水。

  他把各地的好茶按质量分成“上”“次”“下”“又下”四个等级,当时义兴县的茶叶产区有六处:一是君山北峰,君山又名荆南山,俗称铜官山,北峰有南岳寺,相传曾有白蛇衔来茶籽,由此盛产好茶;二是悬脚岭,又名垂脚岭,与长兴忻溪相连;三是圈岭,又名茗岭,与太华山相连;四是善权寺,在离墨山;五是石亭山,明清《宜兴县志》均称县南八里有西石亭,是否就是石亭山?无从考证。这五地所出,都是第二等的好茶,超过了当时杭州和苏州的茶叶。此外,廿三弯啄木岭的茶叶与寿州相同,属于第三等。

  唐宝应元年(762),李栖筠受宰相元载排挤,出为常州刺史。李栖筠有两大爱好,一是嗜书,二是嗜茶,某日来到善权寺,想与老僧切磋茶艺,不期却遇到了茶圣陆羽。

  自古僧人都好茶。僧徒修行讲究“戒、定、慧”,要求戒荤戒酒、过午不食,还得不分寒暑,每日诵经数万言,而茶就是长时间坐禅诵经提神醒脑、生津止渴的最佳饮料,故而又有“茶禅一味”之说。所以,许多寺院的僧人都会种植茶树,制作茶叶。《茶经》记载浙西的优质茶产地中,就有湖州的山桑寺、儒师寺,宜兴的善权寺,长兴的飞云寺、曲水寺,杭州的天竺寺、灵隐寺等。

  李栖筠身材高大,俊逸伟岸,且贵为刺史,与矮小黝黑的山人陆羽形成鲜明的对比,但那时《茶经》已经问世,刺史对其十分仰慕,于是主动放下身段,向陆羽施礼。

  寺僧见刺史和茶圣前来,不敢怠慢,便令僧徒到寺后小水洞取来流泉,拿出今年春天刚焙制的新茶,请刺史和陆羽坐下,说声“见笑了”,便亲自点燃木炭烧水。陆羽说:“煮茶之水,以山水最佳,河水次之,井水最差。义兴山泉极多,善权洞泉、金沙泉都是上佳的泉水。”

  虽是明前的新茶,但唐代的焙制与饮茶方式与今绝异。新茶采摘时须看天气,有“雨不采,晴而有云不采”之说。采回的嫩叶,须经过蒸、捣、拍、焙、穿、封等工艺。住持取出的茶饼黑亮平整,陆羽一看,便知是晴天采摘的嫩叶,蒸得软熟,拍压紧密,制作工艺不错。

  唐时的茶道,是需要烹煮的。禅师将茶饼放在火上烤,不停翻动,等到茶饼起了疙瘩,茶香满屋时,趁热捣碎,装进纸囊,以防香味散发。湖 金沙寺遗址曾发现许多石臼和陶臼,就是制茶时捣揉和煮茶时捣碎的工具。老僧将水注入釜中,点火煮水。一会儿,釜里发出响声,釜底开始冒泡,是为一沸。撇去浮在水面的褐沫后又煮了一会儿,一颗颗水泡沿着锅壁连珠冒起,即是二沸。这时,老僧舀出一瓢沸水放入熟盂备用,然后一手用竹夹沿着釜边搅动,使釜里的水形成漩涡,一手从纸囊里挖出冷却的茶末从漩涡中心倒入,茶末立刻旋至锅底。再过了一会,锅中波涛翻滚,水已三沸,住持立即从熟盂中舀出一瓢水倒进锅里止沸,让水面生成白色的“沫饽”,并从锅里舀出茶汤,分装在三只瓷碗里,敬给客人。

  浅黄的茶汤透着明亮,满屋都充盈着新茶的清香,刺史和陆羽趁热品了一口,初尝略带苦涩,回味却有余甘。刺史问陆羽,先生有何评说?陆羽未答,却反问道:“使君以为如何?”刺史道:“我于茶道不通,先生是行家。不过,此茶汤色浅黄透明,馨香回于肺腑,醇厚堪比佳酿,确实不错。”陆羽道:“使君所言极是,茶与酒亦有相通之处。何谓佳酿,色香味醇也。就色而言,有清浊、亮暗、正偏之分。例如此地的祝陵酒,就清澈透明,没有一点杂质,故而有‘清若空’之称;又如香味,也有浓淡、纯异之分;而味道则有苦甜酸涩,且须品其回味;醇则是浓度,有的浓稠如膏,有的稀薄如水,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近五年来,山人行于各道考察茶事,峡州、光州、湖州、彭州、越州之茶,均属上等,各有其优。而湖州的长城(今长兴)、义兴,得山林之秀、震泽之润,受天光之阳、云雾之阴,集天地灵气、日月精华,故嘉叶萌毓也。凡嘉叶者,紫者上,笋者上。山人曾多次来到义兴,这里的离墨山,东与芙蓉、君山相接,西南与茗岭、章山、啄木岭相连,峰峦起伏,云遮雾罩,空气湿润,茶树生长于高山云雾之中,青绿水嫩,毫细汁多,质量极佳。今日之茗,是明前取生长在阳崖阴林尚未张开的笋状新叶,色紫而嫩,加上烘焙工艺精湛,烹煮恰到好处,故芳香甘辣,色香味俱佳,且醇厚如酿,可见阳羡之茶,冠于他境,使君若荐之于上,岂非善欤?”

  大历元年,李栖筠上奏爱茶如命的代宗皇帝,请为贡茶。故而《洞山岕茶系》云:“唐李栖筠守常州日,山僧进阳羡茶,陆羽品为芬芳冠世,产可供上方。”

  千古茶咏

  阳羡茶又称“阳羡紫笋”“晋陵紫笋”,成为贡茶后,声名鹊起,却苦了山民,因为“阴岭芽未吐,使者牒已频”。阳羡茶进贡之初,每年仅贡一万两。唐代的一万两,相当于现在的850斤,可谓珍稀。随着宫中需求的不断扩大,义兴所产新茶远远不够,大历五年,在时任浙西观察使的李栖筠推动下,朝廷下令长城县“分山析造”,由李栖筠为总统领,常、湖二州督造。所以每年春天,修贡成了常、湖刺史的重要职责,他们于春分进山,至谷雨完贡返回。

  李栖筠《春日题山家》云:

  偶与樵人熟,春残日日来。

  依冈寻紫蕨,挽树得青梅。

  燕静衔泥起,蜂喧抱药回。

  嫩茶重搅绿,新酒略炊醅。

  漠漠蚕生纸,涓涓水弄苔。

  丁香正堪结,留步小庭隈。

  这首诗很接地气,不仅写了山乡春色,还写了山农樵柴、采药、制茶、养蚕的忙碌辛劳。其中的“嫩茶重搅绿”值得注意,光绪《新修宜兴荆溪县新志》称:“铜官、离墨亦多产茶,离墨红筋茶为阳羡真种。”然我国茶叶品种甚多,却未见名“红筋”者,于是有专家解析说:过去村妪樵子于山上采摘野生茶的嫩芽嫩茎,置于围腰内,待傍晚回家时,部分茶叶已经开始发酵,主脉嫩茎变红,炒制的绿茶特别香,猜想就是记载中的“红筋”,而李刺史此句,或许就是答案。

  与李栖筠同时的皇甫曾亦有《送陆鸿渐南山采茶》一首:

  千峰待逋客,香茗复丛生。

  采摘知深处,烟霞羡独行。

  幽期山寺远,野饭石泉清。

  寂寂燃灯夜,相思磬一声。

  鸿渐是陆羽的字,他去采茶的南山就是离墨山。《洞山岕茶系》称:“茗山在县西南五十里永丰乡,皇甫曾有送陆羽南山采茶诗。”诗人说隐士独行于烟霞中,饿了吃一点干粮,渴了饮一瓢清泉,为的是采摘和制作深山中的香茗。

  唐元和六年(811),《茶谱》的作者卢仝来到义兴,常州刺史孟简特地从剩余的贡茶中抽出一点,差军将送给卢仝,为此,卢仝作诗一首,叙述收到用白绫包裹、三道朱漆封缄的三百片月团形阳羡茶后的激动心情,以及关门立即煎煮,连饮七碗,飘飘欲仙的感受。其中的“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和“七碗茶”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佳吟。卢仝得茶后,又邀同邑金鹅山人沈师鲁前来品尝:“君家山头松树风,适来入我竹林里。新茶破鼻香,请君速来助我喜。”沈师鲁一心炼丹求仙,而卢仝却说,不要去读什么三十六部大洞经了,只要饮了阳羡茶,就能感受到飘飘欲仙的快乐。

  唐贞元八年(792),湖州刺史于頔在啄木岭山巅建立境会亭。啄木岭跨义兴、长城两县,以分水线为界,山顶辟出一块平地建屋立亭,于此远眺环视,群峰青葱连绵,白云、飞鸟皆在足下,如临九霄,神怡心旷。每年春天,常、湖两州刺史境会于此,共督修茶大计。啄木岭义兴一侧,建有石磴,因山势巍耸,故须经二十三道曲折才能到达山顶,故有廿三弯之称。

  境会亭虽处荒山野岭,却因两州刺史的到来而灯红酒绿、歌舞升平,鉴茶品茗、吟诗作画,并不寂寞。宝历元年(825),贾餗出为常州刺史,与密、湖、曹三郡刺史崔玄亮于境会亭督茶,时任苏州刺史的白居易听说境会盛况,作《夜闻贾常州崔湖州茶山境会,想羡欢宴,因寄此诗》云:

  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

  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合作一家春。

  青娥对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

  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

  白居易和崔玄亮为同榜进士,与贾餗曾同为策论考官,两人都是他的好友,听说他们相会于茶山,很想前来重聚友情,可惜老病缠身,只好遥寄此诗,以表思念之情。

  驿骑鞭声

  唐代的贡茶分为五等。第一批贡茶必须在清明前送达长安,谓之“急程茶”。这批茶是供皇家品尝和清明祭祀宗室先祖用的,比杨贵妃的荔枝更为重要。在啄木岭北麓,曾有一条鹅卵石的古驿道,就是当年专门为递送急程茶而铺设的。后四批贡茶数量相对较大,一般在农历四月底前分四批由太湖经大运河水路运送,除了皇家品用外,天子也会赏赐给近臣和外藩。

  “十日王程路四千,到时须及清明宴”。两州刺史督造的贡茶,主要是清明前十日启程的急程茶。但当他们春分进山时,距清明前十日仅有五天了,前期工作都是吏役们完成的。“凌烟触露不停采,官家赤印连帖催”“喧阗竞纳不盈掬,一时一晌还成堆”“蒸之馥之香胜梅,研膏架动轰如雷”,形象地描绘了采摘、收购、焙制的情景。“茶成拜表贡天子,万人争噉春山摧”,待到第一批贡茶制成,还须举行隆重的奏表和急程茶启程仪式,这时才是刺史的主场。

  仪式过后,急程茶连夜就出发了。唐代设有陆驿、水驿、水陆兼驿,其中陆驿有1297处,驿夫17000人,规定日行70里,急送件日行300里,金牌邮件日行400里。“十日王程路四千”的急程茶属于最高级别了。

  茗岭、善权寺和南岳寺的贡茶,也是由驿站传送的,但不是啄木岭的驿道。宜兴县城到广德的驿道是过去重要的官道,能保证马匹通过,有的路面还铺设了青石板。元代在原驿站的基础上共设置了15处,其中“通广德路”一条由县城总铺经彭庄、柘坞、潼渚、上干、张渚、桥亭、分界7铺通达广德。而君山、圈岭和善权寺的贡茶,便是这条驿道经宜兴北上的。

  宜兴的贡茶延至清代,当时尚有茶园面积近3000亩,而其中永丰区和山亭两区的茶园面积占到全县的80%以上,成了后期贡茶的主要产地。路晓农 文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