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2023年专题 > 聚焦2023江苏两会 > 正文

@8500万江苏人,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任务书”和“施工图”来了!

2023

01/16

14:20

来源

现代快报全媒体

分享

  现代快报讯  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让中国式现代化在江苏大地充分展现可观可感的现实图景。1月15日,江苏省十四届人大一次会议在南京开幕,省长许昆林作政府工作报告。36页的报告横跨前后两个五年,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江苏发展成绩,部署安排未来五年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及2023年重点工作,干货满满、振奋人心。报告清晰展现了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任务书”和“施工图”。代表们纷纷表示,从中可以看到江苏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信心与底气所在,令人对未来充满期待,干劲十足。

  过去五年,江苏地区生产总值跨越四个万亿元台阶、年均增长5.5%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五年增长42.3%。未来五年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报告用“六个着力、六个更”明确未来五年主要目标任务。2023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5%左右,并明确了今年要重点做好十个方面工作。

  【过去五年“成绩单”】

  标志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在苏两院院士达118人

  坚持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提升。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2022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达3%左右、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0.4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7%。

  标志性创新平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苏州实验室获批建设,紫金山实验室纳入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太湖实验室、钟山实验室挂牌运行,国家集成电路设计自动化创新中心获批在南京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效明显,国家创新型城市创建在全国率先实现设区市全覆盖。2022年全省人才资源总量超过1400万人,研发人员达108.8万人,在苏两院院士达118人。

  2022年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指数为89.1,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37%以上,均居全国第一;五年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86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709家,累计新增境内上市公司274家。2022年数字经济规模超5万亿元,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11%左右。

  累计吸引外资1270亿美元,取消、下放433项行政权力事项

  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动力活力进一步增强。全面完成全省机构改革和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计划。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五年累计取消、下放433项行政权力事项,连续4年位列“营商环境最佳口碑省份”。2022年末市场主体总数达1411.9万户、比2017年增长74.3%。

  外贸外资量质齐升,一般贸易占比过半,五年累计吸引外资1270亿美元,世界500强企业有392家在苏投资;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进出口年均增长11.3%、占比达27.4%。江苏自贸试验区获批设立,建设发展水平和制度创新成果数量均居全国同批前列。

  生态环境质量创新世纪以来最好水平,PM2.5年均浓度下降33.3%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环境质量创新世纪以来最好水平。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PM2.5年均浓度下降33.3%,优良天数比率、国考断面水质优Ⅲ比例分别提升5.2个、30.4个百分点,太湖治理连续15年实现“两个确保”。

  长江大保护取得显著成效,生态岸线占比提高到64.1%,长江干流江苏段水质始终保持Ⅱ类。“双碳”工作有序开展,预计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13.7%和19%。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分别增至31个、12个和9个,林木覆盖率、自然湿地保护率分别达24.06%和64.3%。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预计达74.2%

  高质量统筹城乡区域协调联动,一体化发展成为显著特征。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建设取得明显进展。“1+3”重点功能区战略深入实施,南京都市圈发展规划成为首个国家批复的都市圈规划,沿海地区发展规划、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规划、徐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获国务院批复并实施,扬子江城市群、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进一步增强。

  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步伐持续加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预计达74.2%,10个县(市)纳入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建设示范。综合交通网络总里程达18.7万公里,沪苏通、五峰山、南京江心洲长江大桥和燕子矶长江隧道建成通车,隔江相望的设区市之间均实现过江通道直通,徐连、盐通、宁淮、南沿江、北沿江、沪苏湖、通苏嘉甬等铁路相继开工建设,高铁运营里程达2212公里、居全国前列,“轨道上的江苏”主骨架基本形成。农业农村面貌发生显著变化,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078万亩,粮食年产量稳定在700亿斤以上。

  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过140万人

  扎实有效推进共同富裕,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城镇新增就业年均超过140万人、占全国1/10以上。“一老一幼”服务保障得到加强。所有设区市和县级市均建成国家卫生城市,人均预期寿命由76.63岁提高到79.7岁。建成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成为全国示范样板,文明城市数量居全国第一。江苏健儿在东京奥运会、残奥会和第十四届全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

  切实筑牢安全屏障,社会大局保持和谐稳定

  牢固树立底线思维,全力做好保安全促发展各项工作,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有效应对疫情形势的不确定性,守住了人民生命健康的坚实防线。推动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向好。平安江苏、法治江苏建设迈向更高水平,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不断升级完善,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持续加强,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进一步健全。

  【2022年“成绩单”】

  地区生产总值预计突破12万亿元、再上一个万亿元新台阶

  2022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预计突破12万亿元、再上一个万亿元新台阶、人均达14.3万元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9258.9亿元、同口径增长1.5%,经济运行呈现持续恢复、回稳向好态势。

  全力以赴稳住经济基本盘

  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超前谋划、主动作为,多措并举促进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电力运行经受住了夏季负荷比2021年提前19天“破亿”、全年86天“过亿”的严峻考验。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超过4500亿元。全年新增贷款2.63万亿元。用足用好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实际投放我省128个项目、金额达470.5亿元。累计发行新增专项债券1760亿元、带动有效投资超过1.1万亿元。一批百亿级产业项目和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开工建设,227个省重大项目完成投资超64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预计增长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计达4.28万亿元,实现了正增长,规模居全国第二。进出口总额达5.45万亿元、增长4.8%,实际使用外资达304亿美元、增长5%左右、规模继续保持全国首位。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达4.4万家。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分别达40.8%、48.5%。特高压设备、晶硅光伏等7条产业链达到中高端水平。全年新增48家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和424家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增4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增数居全国第一。全省制造业货款连续27个月实现两位数增长。科创板、北交所上市公司分别新增25家和14家,总数分别达96家和27家。全年3万家规上工业企业启动改造项目、1万家完成改造任务,新增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9家、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79家。

  坚持不懈保障和改善民生

  采取更多举措惠民生、暖民心、解民忧,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4.98万元、增长5%,年初安排的12类50件民生实事全面完成。城镇新增就业132万人,全年累计新增托位数4万个,完成适老化改造3.6万家,“15分钟医保服务圈”覆盖95%以上的乡镇和街道。全年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2%、控制在预期目标内。保障城乡低保对象64.14万人、特困人员20.2万人,发放价格补贴资金3.78亿元、惠及困难群众455万人次。

  坚决守牢安全发展底线

  始终保持“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意识,下先手棋、打主动仗,不断提升风险预测预警预防能力,切实增强高水平安全保障。各类生产安全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在前两年大幅下降的基础上比上年又分别下降33.67%和30.32%。划定永久基本农田5345万亩,高标准新建400万亩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吨粮田”,全省粮食总产量达753.8亿斤、再创历史新高。

  【未来五年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六个着力、六个更”明确未来五年主要目标任务

  许昆林说,未来五年是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指示要求和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弘扬伟大建党精神,牢记“三个务必”,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全面提升安全发展水平,在新征程上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以实际行动和实际成效更好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

  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任务:一是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更高水平服务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二是着力强化现代化建设人才支撑,更大力度推进科技自立自强;三是着力推进共同富裕,更富成效打造高品质生活;四是着力促进绿色低碳发展,更高标准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五是着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六是着力促进安全发展,更加有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2023年重点工作】

  经济增长预期目标5%左右

  报告指出,今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要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更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更好统筹发展和安全,突出做好稳增长、稳就业、稳物价工作,全力推动经济运行率先整体好转,充分展现江苏“走在前、挑大梁、多作贡献”的责任担当。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增长5%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新增就业120万人,城镇调查失业率5%左右,外贸进出口、实际使用外资稳中提质,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5%左右,粮食产量保持基本稳定。

  在讲完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后,许昆林说:“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争取更好的结果。”

  报告中明确,2023年江苏要重点做好十个方面工作,分别是:积极扩大有效需求、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高质量推进科教人才强省建设、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更大力度推动改革开放、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持续做好民生保障改善工作和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风险挑战。

  培育消费新热点,推动惠企政策落实到位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支持南京、苏州、徐州加快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升南京、苏锡常和徐州“三大商圈”集聚效应,完善县域商业体系。支持居民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解决好新市民、青年人等住房问题,加快提振住房消费的“景气指数”。持续推动国家和全省各项惠企政策落实到位,针对困难行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所需所盼,及时制定实施一批助企纾困的增量政策,让市场主体有更多获得感、发展有更强牵引力。

  努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支柱,力争数字经济规模突破5.5万亿元

  深入实施产业强链行动计划,高标准建好10个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和16个省重点集群,努力打造现代化产业体系新支柱。积极发展第三代半导体、元宇宙等未来产业,力争数字经济规模突破5.5万亿元。培育更多国家级智能工厂、数字领航企业和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深入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争创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00家以上、制造业单项冠军30家以上。

  高质量推进科教人才强省建设,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加强新一轮“双一流”和高水平大学建设,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进一步强化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全力保障苏州实验室建设,支持紫金山、太湖、钟山实验室承担更多战略任务,争创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载体。提升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水平。支持南京建设国家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扎实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培育4条超千亿级省级重点产业链

  新建高标准农田120万亩、改造提升207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8100万亩以上。多渠道挖掘大豆油料扩种潜力,加快推进80万亩“菜篮子”工程绿色蔬菜保供基地建设,稳定能繁母猪存栏120万头左右。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加快培育优质粮油、规模畜禽、特色水产、绿色果蔬等4条超千亿级的省级重点产业链,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超百亿元的“链主”企业。

  进一步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促进江苏中轴崛起

  加快宁镇扬、锡常泰、沪苏通等融合发展,不断提升扬子江城市群发展水平,促进江苏中轴崛起。高质量建设交通运输现代化示范区,加快推进北沿江高铁江苏段、南沿江城际铁路以及宁淮、沪苏湖、通苏嘉甬铁路等在建项目建设,开工建设潍坊至宿迁铁路、上元门铁路过江隧道、江阴靖江长江隧道南北接线、锡宜高速改扩建等项目,积极推动盐泰锡常宜铁路、常泰铁路开工建设。

  让企业家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专心创业

  更大力度推动改革开放。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推进“一网通办”“一网统管”,完善“苏服办”“苏企通”等平台。加快培育一批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示范县(市、区)和标杆民营企业。着力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构建亲清统一的新型政商关系,让企业家安心经营、放心投资、专心创业。持续开展鼓励外资企业利润再投资三年行动,引导外资积极参与产业补链延链强链。

  坚定不移抓好长江大保护,坚持不懈抓好长江 “十年禁渔”

  坚定不移抓好长江大保护。坚持不懈抓好长江“十年禁渔”工作,跟踪做好长江水生态监测评估。提高PM2.5和臭氧协同控制水平,开展挥发性有机物集群化精细化治理,扩大重点行业超低排放改造范围。规范排污权、碳排放权市场交易制度,提高点“绿”成“金”、增值变现的水平。

  打造新时代江苏文化标识,不断发展壮大“文艺苏军”人才队伍

  打造新时代江苏文化标识。持续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编制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保护规划,打响世界运河城市论坛、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等系列会展品牌。加强革命文物、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推动建设首批全国文明典范城市。深化“书香江苏”建设,培养造就一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不断发展壮大“文艺苏军”人才队伍。创新开展小剧场建设、乡村旅游、非遗旅游、红色旅游、全域旅游等文旅融合实践。

  财力向民生向基层倾斜,制定出台推动共同富裕实施意见

  持续做好民生保障改善工作。坚持财力向民生、向基层倾斜,尽力而为、量力而行,不断提升人民生活品质。制定出台推动共同富裕实施意见,持续巩固拓展脱贫致富奔小康成果。

  千方百计稳定和扩大就业。制定实施新一轮减负稳岗扩就业政策措施,把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做好农民工、退役军人、城乡就业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快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用心打造“苏适养老”服务品牌。构建“苏童成长”协同关爱机制,健全普惠托育服务体系。

  今年安排了13类55件民生实事,实行清单式管理、项目化推进、节点化调度,一年接着一年干,一件接着一件办,让人民群众享受到更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

  积极稳妥防范化解风险挑战

  坚持标本兼治、远近结合,统筹做好房地产领域、建筑行业、大型企业、政府性债务等风险排查化解工作。纵深推进平安江苏、法治江苏建设,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深入开展“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化解巩固提升年”行动。

  现代快报+记者 鹿伟 张瑜 徐红艳 卢河燕 李娜/文 顾炜 顾闻/摄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