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12/05
15:43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坚持自信自立”是贯穿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立场观点方法的“六个坚持”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是党领导人民独立自主探索开辟出来的,马克思主义的中国篇章是中国共产党人依靠自身力量实践出来的,贯穿其中的一个基本点就是中国的问题必须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由中国人自己来解答。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新的贡献,既不能刻舟求剑、封闭僵化,也不能照抄照搬、食洋不化。新时代新征程上,必须始终坚持自信自立,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党的百年奋斗成功道路源于独立自主探索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民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但是,当马克思主义进入中国以后,早期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什么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后来直到六届六中全会召开,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必须和我国的具体特点相结合并通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能实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始根据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的现实需要,独立自主地提出不同阶段的政策与策略。同样,在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针对民族资产阶级曾经并肩作战的特殊国情,创造性地提出“和平赎买”政策;针对苏联模式的弊端,探索性寻求“第二次结合”,从而获得了马克思主义“真经”。
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最大实际,独立自主地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命题;十三届四中全会以后,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世情党情国情发展变化,聚焦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独立自主地重点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等重大理论命题;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紧紧抓住“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根据新世纪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独立自主地重点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命题。
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更加积极的历史担当和创造精神,独立自主地重点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从中国基本国情出发,以“自立”姿态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确保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坚定信仰信念最重要的是坚定“四个自信”
在当代中国,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最重要的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就道路自信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鞋子合不合脚,只有穿的人才知道”“一个国家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只有这个国家的人民才最有发言权”。中国的发展道路合不合适,中国人民最有发言权。我们既不能刻舟求剑,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绝不能照搬照抄,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立足于我国基本国情,目标指向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其最主要的评价者是中国人民,最主要的评价标准是能否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最适合中国发展的富民之道、强国之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就理论自信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个理论成果,都是奔着问题而去的。从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理论的形成;“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以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提出;21世纪初,科学发展观的形成;再到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每一次发展,都是基于守正创新原则,根据发展变化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针对我国某一个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现实理论迫切性而提出的。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能够对快速发展变化的中国实践举旗定向,是立于时代前沿,指导党和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理论。
就制度自信而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政治制度模式。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曾自觉不自觉地模仿苏联僵化的制度模式,后来根据社会主义建设的正反两方面教训,才逐步形成符合我国国情需要的制度模式。我们坚定制度自信,并不像西方霸权国家那样,以谋求输出自身制度模式为基准,而主要是通过自身制度优越性,强化整个国家和民族对其制度模式的自信与认同,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自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多一种方案选择。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
就文化自信而言,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事实上,无论是最早经历工业化的英国还是后起发展并作为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在其经济、政治、军事等硬实力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都曾不断通过文化软实力提升国民文化自信。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我们应当以“平视世界”的方式,形成既非自卑,也非自负,而是更多自信的成熟大国国民心态,进而不断提升国民对其国家发展方式与文化血脉的认同。实践证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成熟自信的大国国民心态。
在当代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整个中华民族对自己的道路、理论、制度、文化有坚如磐石的“自信”。只有不断坚定“四个自信”,才能不断坚持坚定信仰信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
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只有始终坚持自立,中国共产党才能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只有始终坚持自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艘巨轮才能行稳致远。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伟大而艰巨的事业,前途光明,任重道远。只有始终坚持自信自立,才能不断创造新的历史伟业。
(巩建青: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