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2022年专题 > 第三届江南文脉论坛 > 正文

一脉千古成江河,这片文化沃土孕育锦绣文明

2022

11/19

18:32

来源

无锡观察 无锡日报 江南晚报 无锡新传媒

分享

  从沧海到桑田,打开锦绣江南。

  水做的江南,“露水不显山”的江南人。

  在江南文化这一丰茂的体系中,浸润着水的因素。

  水是柔的,亦是刚的,水的刚柔并济,造就了江南的文化性格。

  一脉千古成江河,一座无锡城,便是一个浓缩的江南。

图片

  长江万里不息,运河千里穿行,太湖烟波浩渺。

  坐拥长江、运河、太湖的无锡,江河湖山是她的底色,重工重商是她的基因,吴侬软语是她的腔调,开放包容是她的胸襟。

  一脉千古成江河,江河也构成了性格鲜明、独具魅力的她。

图片

  沿江河而行,寻一份悠然于心,游弋在滢滢碧水间。

  在这片文化沃土上,自然景观和人文地标星罗棋布,它们沉淀着过去,见证着今朝,彰显着未来,它们共同构成了长三角城市群中一道道醉人的风景。

  一脉千古成江河,中华文明在江河沿岸孕育生长,绚丽绽放。

图片

  现在,就让我们跟随第三届江南文脉论坛,一起揭开“江南文脉与长江文化”的性格密码。

图片

图片

  长江滚滚向前,运河贯穿南北,一横一纵,在江苏大地上相交融汇,孕育出江南文明,造就了沿线的锦绣繁华。

  地处长江、运河“交汇点”的无锡,自古就引领着长江注入大海,成为中国与世界交流的通道。

  与此同时,长江通过锡澄运河与大运河交汇,将长江地域、运河两岸和太湖流域联动融合,纵横交织,构筑起无锡博大的江河湖海空间。

图片

  高位统筹、规划先行是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鲜明特征。

  无锡提出,“到2025年,以建设全市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为统领,全面推进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无锡段)旅游廊道建设”。

  近年来,大运河文化带无锡段建设持续加速,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政策体系不断完善,构建形成“一核彰显、一脉引领、三水通江达湖”的大运河无锡段市域空间布局。

  今年,随着《世界级运河文化遗产(无锡段)旅游廊道建设实施方案》的制定发布,大运河无锡段将打造成黄金水带、生活秀带、城市绿带、人文纽带、产业示范带。

图片

  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建设推进方案》为指引,以沿江沿河沿湖沿海“四沿”联动为契机,无锡正在与长江干流、支流城市共同塑造长江文化空间格局。

  目前,除了相继建成开放江阴长江大保护展示馆、江阴城市记忆馆等文化新地标,江阴还整体性保护开发了江苏学政衙署、徐霞客故居、刘氏兄弟故居、黄山要塞等文物遗迹,在长江沿岸相继建成开放船厂公园、鲥鱼港公园、韭菜港公园、黄田港公园等近10个公园展馆,逐步形成了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生态便民的城市绿色开放空间。

图片

(江阴长江大保护展示馆馆内掠影)

图片

(江阴城市记忆馆)

  在新鲜出炉的《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方案》中,我们欣喜地看到,公园覆盖了35公里的长江岸线、涉及987平方公里的市域面积,擘画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无锡段和江阴段建设保护规划的新图景。

图片

  以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长江文化为主线,聚焦保护传承、文旅融合、生态治理、数字化保障等六个关键领域,集中实施一批标志性工程,江阴将打响“江尾海头文明城”“霞客探源出发地”的称号,打造出“链接历史与未来,彰显传承与创新的现代化滨江文化名城”。

图片

图片

  在江南文化中,自古就有着深沉的忧患意识,和敢于担当的精神。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东林书院的这副名联吟诵了千年,“敢为天下先”也成为无锡精神文化气质之一。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带着这样的理念前行,无锡江河沿岸孕育出近现代工商业文明;教育的种子更在此播撒、萌芽和生长。

  面对西方文化的巨大冲击,无锡一批有识之士最先走上了与西学接轨的道路。

图片

  江河拍打着时代浪潮,在大运河和长江的生态保护上,无锡展现着她的担当。

  肩负起一城碧水的责任,无锡紧锣密鼓地推进“两河”整治提升“一号工程”。

图片

  今年,京杭大运河无锡段、梁溪河整治提升工程示范段建设正式启动,《京杭大运河(无锡段)整治提升总体规划》《梁溪河整治提升总体规划》正式发布。

  根据规划,京杭大运河无锡段整治提升工程将实施堤防达标建设、港口码头整治、水环境治理、“三道”贯通与水岸重塑、绿化景观打造、重要节点公园建设、文旅资源保护开发利用等工程。

图片

  梁溪河整治提升则通过实施岸线整治、“三道”贯通、支河支流整治、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两岸建筑界面重塑等工程,着力重塑梁溪河“人、城、水”的情感联系,打造新理念引导下的未来诗意栖居水岸典范。

  江河沿线,绿意与诗意交织,款款流淌。

  更新运河两岸生态的同时,无锡也把这份担当置入长江两岸的绿色长廊建设之中。

图片

图片

  根据新修编的岸线利用规划,江阴35.7公里长江岸线中,生产岸线将被压缩至17.8公里,生态岸线规划为10.8公里。

  沿江镇街早已行动起来,璜土镇开始在桃花港打造4500亩的长江湿地保护小区,修复湿地植被、恢复动物栖息地,沿江环境脱胎换骨,生态系统有效恢复。

  利港街道在长江沿线千亩芦苇湿地,启动建设了窑港口“鸟岛”一期项目,打造湿地公园。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如今的鸟岛已初显“碧波芦荡、江畔绿洲、鹭翔鱼潜、生态家园”的景象,“鸟中大熊猫”震旦鸦雀也出现在了江阴境内。

图片

图片

图片

  “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这是谢朓在《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中描绘的长江。

  的确,一年四季,朝霞日暮,运河与长江,多是沉稳、不露声色的,也许会有漩涡、掀起波浪几多,但终归会趋于平静,缓缓流淌。

图片

  于是,从历史深处走来的运河与长江,形成了处变不惊、深沉平稳的特质,也滋养出江南人柔性、仁厚的性格,更绵延着柔和恬静的江南生活。

图片

  运河城市无锡,尽享运河带来的福祉。

  1895年,无锡杨氏兄弟在运河畔羊腰湾创办了无锡第一家工厂——业勤纱厂。这是近代苏南第一家民营工业企业,也是中国第一家商办纱厂。

  此后的数十年间,无锡运河沿线工厂林立,围绕让人“吃得饱”“穿得暖”大兴实业,机声隆隆,舟楫不绝,商贸繁荣。

  几百年后的今天,江河沿线,泥人、紫砂、锡剧、锡绣、竹刻……于浅吟低唱间,在精致细腻中,柔和的江南生活代代相传。

图片

  瞧,古运河畔的健身步道上,那一座座小游园里,市民们悠闲地散步、慢跑,一幅幸福的运河生活图景徐徐铺陈。

图片

图片

  以人为本,江河之水绵延向前,演绎着新时代的静水流深。

图片

  惠山古镇二、三期建设已然启动,老地标带来沉浸式文旅新体验;

  无锡市“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全面展开,历史建筑和古村落得到保护修复,让市民游客既能触摸城市年轮,又能看得到城市表情;

  运河畔,“今夜‘梁’宵”、大运河戏剧创客大赛、“无锡有戏”小剧场、“运河四季”特色演艺等品牌活动,更令无锡运河成为人们心底最温润的存在。

图片

  在清代纳兰性德笔下,“江南好,真个到梁溪。一幅云林高士画,数行泉石故人题。”现代著名作家胡山源说,“江阴好,人物冠古今。佛子神仙随代有,畸人侠客不须寻,行事足讴吟。”

  沿江环湖滨海,无锡水道纵横、河港交错,食则稻鱼菱藕,居则枕河人家,行则舟桥两便,业则渔殖蚕桑,习则书画文章,续写着一代又一代的江河传说。

图片

图片

图片

  “吴人机智灵活,善用《孙子兵法》,‘好计谋、重诡计、善变化’是为吴人用兵特色,故常能以少胜多。经过650余年绵延发展,吴国从一个弱小蛮夷部落逐渐成长为春秋五霸之一。”《江苏文库》无锡卷中,这样描述吴人的性格。而如此智慧也让运河、长江成为黄金水道。

  时至今日,智慧的无锡人以创新创意为优势,为江河两岸的发展积蓄起澎湃动力。

图片

  无锡在大运河文化带和大运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过程中,与太湖湾科创带、梁溪科技城、洗砚湖生态科技城、霞客湾科学城等建设结合起来,以更前瞻的思维、更开放的眼光、更宏大的手笔,高标准建设一批科创载体,加快高端人才、产业、科技、资金等要素的集聚。

图片

  运河岸边,以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无锡(国家)工业设计园、无锡软件园、无锡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等为载体,以影视文化制作交易、网络文化传播、创意设计、文化旅游等领域为重点,逐步形成了文化产业与文化贸易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格局。

图片

图片

  仅在无锡国家数字电影产业园内,就聚集了国内外800多家知名数字影视文化企业,《中国机长》《流浪地球》《人世间》《那年花开月正圆》等大片、名剧,都曾在这里拍摄和制作。

图片

  站在厚重的历史之上,无锡以江河为脉,创造着更加丰饶多姿的当代文化,为大运河文化带、长江经济带建设贡献无锡智慧。

图片

  今年发布的《无锡市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和《无锡市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等政策,明确了思路举措:围绕建设区域性文化中心城市和文化影视之都的目标,无锡将实施大运河和长江文化品牌建设工程,大力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和创意文化产业,聚焦影视、数字内容、动漫游戏等细分行业,拓展文化旅游、创意设计、现代演艺、文化制造等重点领域,率先布局沉浸式视频、云游戏等元宇宙前沿业态,推进运河、长江文化与旅游、科技、金融、体育、商贸、会展等融合发展,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打造文化科技深度融合、文化形象开放时尚、文化创意引领潮流、文化产业活力迸发的江南文化名城。

图片

  来源:无锡日报

  记者:韩玲、张月

  艺术作品来源:无锡博物院

  图片来源:无锡发布、无锡政协、无锡市文广旅游局、江阴日报社、江阴发布、江阴生态环境、江阴融媒新闻、江阴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无锡生态环境、梁溪发布、梁溪区文化馆、陈凌虹、宜兴紫砂文化体验馆、魅力马山、惠山古镇景区、网络

  设计/编辑:朱迎儿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