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生资讯 > 正文

阅读老建筑|一中八角红楼:万千学子的摇篮

2022

08/05

11:40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60多年前,运河东路上一座巍峨的建筑拔地而起,孕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优秀学子,它就是一中红楼。它就像一位老者一般见证着无锡教育的飞速变迁和蓬勃发展。

  1954年八角红楼诞生

  走进一中,映入眼帘的就是八角红楼。红砖赤瓦,楼高三层,在最顶上有一座八角亭,因此得名八角红楼。与其他常见的教学楼相比,红楼建筑风格十分独特,是根据苏联的学校建筑模式建造的苏式建筑。原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周瑞芬回忆:“在上级领导的支持下,学校决定以苏联图纸为样本,建造新校舍……这八角红楼成了当时无锡的一大亮点,也成了无锡教育界的标志性建筑。”红楼建造过程中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由于当时施工单位人手不够,学生、老师就被安排参加义务劳动,从砖块的运输到堆砌,由他们组成的人力传送带将一砖一瓦往上运,红楼的建成也有师生的付出。当时,为了美化校园环境,让孩子们能够推窗见绿,老师们纷纷自掏腰包购买树苗和草籽装扮红楼周边的环境。

  历时近一年,1954年12月12日,一中红楼建成投用。当学生们从老校区搬来新校区时,那群十三四岁孩子一下子就被眼前巍峨的教学楼震惊了。第一印象就是红楼看起来很长,宽大的“胸膛”里竟能容纳所有的年级,还有教研室、会议室、办公室、图书馆、实验室、阶梯教室、图画室、运动器材室。那时,学校全面试行中央政务院颁布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学习凯洛夫教育思想,采用从苏联翻译过来的课本,并开设俄语课程。红楼的诞生,记录了这一特殊阶段我国教育的历史风貌。

  保留、新生,它一直都在

  20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大背景下,红楼的拆除和搬迁计划提上了日程,但在校方和部分校友的坚持下,“红楼保卫战”大获全胜。不过,经过几次大小翻修,八角红楼到21世纪初已经不能作为教学楼正常使用了。但在千万老校友的心目中,它是每次回校一定要去看一看的执着,是无锡一中最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经过多方考察调研,一中最终决定对红楼进行保护性加固:保留老红楼的外部墙面和内部基本结构,使大楼内外整体形象不发生大的改变;同时把大楼建筑结构按照现代建筑抗震、消防、安全标准全面加固,这样可以达到修旧如旧、保护利用的效果,比较符合绝大多数校友希望保护母校独特文化遗产的意愿。

  2010年11月,八角红楼修复工程全面竣工,金山石底使新红楼显得更加稳固,高低错落的屋顶充满着时代的韵律。在一万三千平方米的建筑中配置了多媒体教室,开通了校园千兆网,设置了闭路电视系统。至今,八角红楼一直作为无锡一中校史陈列馆和国际部的教学基地,为无锡一中的校本传统文化教育和国际化教育发挥独特作用,也让校史馆成为校友追忆青春岁月,学生了解校史的沉浸式寻访、学习的场所。

  对于成千上万的一中人来说,“八角楼”和“一中红”是自己一生中永不磨灭的心灵印记;对于锡惠山麓的无锡人来说,无锡一中校园的绿树红墙,也是登上锡城九龙之巅,俯瞰这座江南名城时印象最深的城市名片。

  (记者 殷婉婷)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