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吴地风物 > 正文

故乡水渠村

2022

05/17

10:00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东北塘的水渠村是我的故乡,也是我年轻时务农劳动的地方。年龄越大,怀旧意识越强,青年时代的往事不时浮现在眼前。我的根在水渠村,我和它有一种割不断的血肉联系。

  那时水渠村的全称是“无锡县东北塘公社农坝大队水渠生产队”。我和在苏北插队的同学通信,他们十分惊讶:“塘、农坝、水渠,你老家怎么都是以农业上的单词作地名啊?”确实,水渠村土到了家,接地气接到了家。然而,美是无处不在的,江南水乡的秀美典雅,江南水乡的妩媚柔情,同样充溢在水渠村。

  村庄往南二里,有一座小山——芙蓉山,往东三四里,是著名的斗山。水渠村属于“漕河区”,田野里分布着十几个池塘,可是不通大河,村里的农船要停在隔壁生产队码头上。这种自然禀赋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不利影响是增加了运输成本,有利影响是这些池塘提供了充足便利的水源,同时又是天然的鱼塘,过年过节捕鱼分鱼,全村欢天喜地,兄弟生产队十分羡慕:“水渠村有吃福”。在田间干活,我们总能看到芙蓉山、斗山倒映在碧清碧清的水中,我们的池塘个个都是“映山湖”。当年的农村,天是蓝的,水是清的,空气是新鲜的,保持着良好的自然生态。粮田和桑园相互依傍,相互映衬,给人以美妙的视觉享受。初夏,田里翻滚着金色的麦浪,旁边的桑林一片葱绿,不远处,村庄粉墙黛瓦,袅袅炊烟从各家各户飘出,真是一幅和谐秀丽的天然图画。

  全村近40户人家,160多人,耕种130多亩水田,40多亩旱地,此外还有约20亩边角地分给各家各户作自留地。水田种粮食,一年两熟水稻一熟小麦;旱地种桑树,用以养蚕,一年养三批——春蚕、夏蚕、秋蚕。家家户户都养猪,“一头猪就是一个小型化肥厂”的口号家喻户晓。在有限的土地上,男女老少终年忙碌,精耕细作,维持着生计,同时向国家贡献大量粮食、猪肉和蚕茧。

  田野山清水秀,可是农活却一点也不轻松。特别是农忙时,干活是对体力和意志极大的考验。早工、日工、夜工,第二天第三天又是早工、日工、夜工,到后来人都麻木了,下意识地干活、干活,一停下来倒头就睡。三伏天的“双抢”最折磨人,近40℃的高温,坐在树荫下扇扇子还觉得热,可如今,要在烈日烤炙下翻地、挑担,只觉得眼前金星直冒。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辛劳和汗水铸成我艰苦的10年农村生活。

  村庄虽小,却有一所小学——实际上是大队小学的办班点,低年级两个班级几十名学生。稚嫩的歌声从教室中飘出,成为村中的天籁之音。小朋友们读书、做操、跳舞,童心飞扬,给村庄增添了生机和活力。水渠村有尊师重教的传统,不少人外出求学,近10人成为教授、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有的还担任了大学校长和医院院长。老辈人外出“学生意”,大多从事烹饪职业,其中有一位,因工作出色,被外交部门看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我国驻巴基斯坦大使馆担任厨师,那时我国对外联系很少,他的事迹在周边村庄传为美谈。

  农民们节俭朴实,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天也没有停止过,芙蓉山庙会集中体现了他们的愿望。每逢农历三月十八,芙蓉山周围农村比过年还热闹,家家户户留亲戚请朋友;孩子们跟着大人到镇上逛街买玩具看杂耍;青年们或是结伴联欢开展文体活动,或是找对象谈恋爱;人们纷纷游芙蓉山登高望远……亲情、友情、对幸福生活的期盼、对大自然的珍爱亲近,这些人性中最美好的东西得到了充分展示和发扬。庙会是中国式的农村狂欢节,而芙蓉山,就是节日的载体和舞台。

  水渠村的生产活动是江南农业的缩影。以手工劳动为主,机械化程度低,明显落后于时代。可是农民的生产理念却可圈可点。村里广泛实行套种,充分发挥耕地的作用。种稻种麦种桑树,养猪养蚕,农民们精心侍弄每一寸土地,精心侍弄每一头家畜和每一条蚕宝宝。种植业和养殖业相互依存,结合得天衣无缝。粮食生产的副产品是家畜饲料,家畜粪便则是绝佳的肥料。这里,没有一样东西是多余的,没有一样东西会污染环境。农民们收获粮食、猪肉和蚕茧,同时,也守护着天蓝水清的优美自然环境。种植业和养殖业紧密结合的生产模式,以及朴素的有机农业的理念,是几千年中国农业文明留给我们的优良传统,应该认真继承和发扬。

  年轻时务农十年,这是时代给我的馈赠,也是我难忘的人生历炼。感谢水渠村,青年时代经受磨练不是坏事,回城以后,工作中经常遇到困难,可是与农业生产的艰苦相比,仅仅是小巫见大巫。感谢水渠村,它帮助我认识农村,认识农民,熟悉农业生产。感谢水渠村,它帮助我认识自然,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水渠村完善了我的性格,拓宽了我的视野,改进了我的思想方法。水渠村的馈赠和恩泽让我终身受益。

  水渠村正在经历凤凰涅槃。根据规划,村子拆掉后,将掘地80厘米,换上从别处运来的耕作土。这一大片土地将种稻种麦,成为锡山区和东北塘街道的农业基地。水渠村本姓农,如今,继续彰显农业本色,这个归宿好极了。农业基地将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实行机械化耕作,传统农业得到升华。到那时,我将重返故土,到水沟边掬一把水擦擦脸,抓一把泥土闻闻清香,然后,放开喉咙大喊一声:“水渠村,我永远铭记着你!”(顾熙宏)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