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太湖潮 > 潮评 > 正文

如此管理的手是否伸得太长?

2022

04/28

11:31

来源

无锡新传媒

分享

  ◎梓晨/撰稿

  近日,一则恶意辞退员工的新闻引发舆论关注。河南一网友称自己发朋友圈“羡慕人家工资按时发放”,同事评论“我也羡慕”竟被公司一起开除。经媒体报道后,新闻迅速冲上微博热搜,相关话题阅读量达5.6亿,讨论次数达3.5万。

01.jpg

微博截图

  因言被辞的案例不在少数。因不满长期加班,上海的刘女士在与同事私下组成的微信群内发表诸如“网点全部倒闭”“彩旗飘飘”等言论,被领导获悉后,在公司大会当众宣读聊天记录并开除;重庆的贺某在微信群内发送了“一大批boss即将到达战场”等图文信息被开除;两位空姐曾因在微博评论“飞机餐难吃”而被开除……

???_500566942_??????????.jpg

  员工使用社交媒体发布仅代表自身的言论是否享有自由?企业管理的手又是否伸得太长?微信朋友圈看似属于私人空间,其实却是个“公共场合”。“打工人”的朋友圈“公”与“私”很难完全区隔开,且不说开诚布公地直抒己见,哪怕是借物抒情地感慨一番,都可能被“有心人”拿来大做文章。不少人敢怒而不敢言,选择朋友圈不可见或是按要求程序性转发、评论,说点有的没的,阳奉阴违活成了“两面人”。更不用说某些单位对善于溜须拍马的员工还会在评优时予以优先考虑,久而久之员工噤若寒蝉,加重了这种职场病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言论自由,但任何权利的行使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和让渡。现实中,职场上畅所欲言的“度”常常是因人而异、因事而定。“打工人”在朋友圈吐槽发牢骚,某种程度上也暴露出这种无奈:即便在职场遭遇不公不义,考虑到如因愤而辞职导致后续补偿工资和社保关系转移等多方面因素也多会选择软处理。但在职场上,善良并不代表对不公不义逆来顺受。勇于用正确手段捍卫自身权益,也让更多潜在的职场恶行无法得逞。

  有些人会担心因为和公司或同事的争端“闹上法庭”,会让自己上了“黑名单”。在绝大多数成熟竞争的市场和企业中,台面上下的职场纠纷相关案件其实多如繁星,你绝对不会是少数的“特例”,透过适当的申诉、法律途径,不会影响到多数企业对你的专业评价。有理更不在声高,解决问题并非“硬碰硬”、“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是要清楚自身的权益,无论企业还是“打工人”,要提前知晓并遵守言论的限制边界。工会也要当好“和事佬”,必要时还可让更有公信力的“第三方”加入调解或处理。

  疫情之下,企业和“打工人”共克时艰,更要多些理解和包容。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需要管住权力的“任性”,平衡好劳资双方的共同利益,更要守好“公”与“私”的边界。倾听“打工人”的切身诉求,不能光靠恃强凌弱,否则“良禽择木而栖”,真正优秀的人才也会“用脚投票”。

  图片来源:摄图网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