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04/21
11:15
来源
中国新闻网
分享
中新社上海2月21日电 (周卓傲)“你能够想象集装箱吞吐量570万标准箱的码头,是空无一人的吗?”谈起过去十年洋山港的变化,桥吊操作员黄华至今仍震惊不已。
现在的黄华,是上港集团尚东集装箱码头分公司的一名桥吊远程操作员,只需要坐在电脑屏幕前轻推摇杆,数千米开外的桥吊就能随之而动,快准稳地吊起集装箱。这样的日常工作,是十年前的黄华想都不敢想的:那时他一天12小时都要守在45米高的桥吊驾驶室,需要不断低头弯腰,将视线聚焦在驾驶室下的集装箱上,过程颠簸同时还要时刻应对各种气候和复杂情况。
正如黄华所言,这十年间,码头的作业环境和劳动强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码头工人们也从蓝领变成了“准白领”,身份变化的背后,同样也是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华丽转变。
大学刚毕业就进入上海港工作的黄华,亲眼目睹了洋山港码头规模的不断扩大、技术的不断优化。而黄华印象最深的,莫过于2017年12月10日,由他远程操作完成了洋山四期开港第一箱装卸。
2014年开工建设的洋山四期“无人码头”,是全球规模最大的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装卸运输均采用自主研发的智能系统。从码头的硬件设备,到自动化码头的“中国芯”,完全属于中国创造,人工成本下降70%的同时,效率却提高了30%,洋山港也因此不断刷新装卸纪录。
“过去我们配载一艘船需要4小时,现在只需15分钟;过去,119个台轨道吊每班至少需要119名操作人员现场作业,现在只需不到10名监控人员实施远程监控及特定场景参与干预即可。”上港集团洋山四期副总经理孙金余说。
驱动这一切的,正是洋山四期全自动化码头智能生产管理操控系统(ITOS系统)。据了解,ITOS系统覆盖自动化码头全部业务环节,智能重卡也能与港区智能化设备一同协作,仅需15秒即可完成货物装卸。
“构建自动化码头‘大脑’是洋山四期建设中最大的难点。没有教科书,我们自己写代码、自己创造系统。”上港集团科技信息部总经理黄秀松说。
在洋山四期建设过程中,相关团队经历了无数次推倒重来,最终突破了关键核心技术,用3年多工程建设周期,完成了国外需要8年—10年才能完成的工作。
除了“无人码头”,上海港智能化的脚步也从未停歇。目前“智慧港口生产智慧数字化平台”已完成了洋山四期监控数字孪生集成、沪东码头数字孪生初步建模,以及全港域航道、锚地孪生设计,并实现了与船舶自动识别系统、海洋气象、潮水等的数据对接。
也正是不断地探索尝试、技术优化,让洋山港有能力向效率新高纪录攀登。过程中,洋山港也让智能码头的“中国方案”迈向“中国标准”。
2021年9月,洋山四期自动化码头被“复制”到以色列海法新港,这是以色列60年来的第一个新码头,也是中国企业首次向发达国家输出“智慧港口”先进科技和管理经验。从落后到领先,十年间,洋山港的角色悄然转变。
一代又一代海港人的接续奋斗,铺就了如今让人自豪的“黄金时代”——截至2021年底,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突破4700万标准箱,连续12年位居全球第一。其中,作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深水港区,洋山港集装箱吞吐量已超2200万标准箱,洋山四期集装箱吞吐量达570万标准箱。
港为城用,城以港兴。洋山港的建成,让上海港从“江河时代”迈向“海洋时代”。洋山港的巨大变化只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缩影,回顾十年间,世界见证了“洋山速度”“浦东速度”“特斯拉速度”等一系列“中国速度”;展望新征程,以洋山港为代表的“中国智造”必将扬帆起航驶入世界舞台。(完)
Copyright(C) 1998-2025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