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新闻中心 > 橙视觉 > 正文

今日元宵节,花好月圆人团圆

2022

02/15

09:23

来源

无锡日报 无锡观察 无锡新传媒网

分享

今夕元宵 月圆灯明
元宵节由来
 
LANTERN FESTIVAL

元宵节——在过去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正月十五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元宵节的形成有一个较长的过程,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据一般的资料与民俗传说,正月十五在西汉已经受到重视,不过正月十五元宵节真正作为全国民俗节日是在汉魏之后。正月十五燃灯习俗的兴起也与佛教东传有关,唐朝时佛教大兴,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这一天“燃灯供佛”,佛家灯火于是遍布民间,从唐代起,元宵张灯即成为法定之事。清代从雍正时期开始在圆明园举行大型灯会。宫灯样式丰富多彩,除了一般的宫灯外,还有树灯、千叶莲花灯、鳌山灯等复杂造型,甚至还有冰灯。

摄图网_400099466_banner_元宵赏灯(企业商用).jpg

古人的元宵节
祭祀
01

元宵节真正被记载,成为广大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习俗,是在南朝的《荆楚岁时记》,书中描述了古代的人们将柳枝插在门上,以酒水肉脯豆粥来祭祀。

7af36fb3ly4gzcs3x6a26j20sf0iywgl.jpg

假面狂欢
02

与在南朝被当作祭祀日的元宵相比,同时代一江之隔的北朝元宵节却是个假面狂欢大 Party。《北史·柳彧传》中就描写了在正月十五的晚上,人们纷纷戴着面具出游,被看作是隋唐元宵灯会的先声。

7af36fb3ly4gzcs3x9e1mj20rs0i00y8.jpg

赏花灯
03

从隋朝开始,灯成为元宵之夜当仁不让的主角。最早的记录是隋炀帝杨广在《正月十五日于通衢建灯夜升南楼诗》一诗中写道:“灯树千光,花焰七枝”。唐朝有宵禁制度,但是元宵前后允许放三夜花灯,当时称之为“放夜”。《雍洛灵异小录》中记载了令人捧腹的场景,因为极度拥挤,有人被挤得悬空而起,脚不沾地走了十余步,盛况可见一斑。

摄图网_500823087_banner_元宵节花灯(企业商用).jpg

全民狂欢
04

北宋乾德五年,宋太祖下诏说:“上元张灯,旧止三夜。今朝廷无事,区宇又安,方当年谷之丰登,宜纵士民之行乐。其令开封府更放十七、十八两夜灯。”元宵节的行乐时间拉长,规模也进一步扩大。民间为了欢度元宵节,各地涌现了不同的庆祝活动——苏州以灯楼汇聚两宋京城最具代表性的灯景,壮丽非凡。宁州的工匠则在南山之巅系一长绳,垂至山脚,用一种叫“缶”的瓦器盛装薪火点燃,顺着绳索由上而下,因速度极快,远远看去如流星飞坠,所以叫“彗星灯”。百姓如痴如狂,人们不仅观灯,还有社团伎人化装游行,猜灯谜的习俗也是在宋朝形成。

摄图网_500823087_banner_元宵节花灯(企业商用).jpg

 

无锡的元宵节
吃元宵
01

元宵节这天,无锡人早晨要吃元宵,类似汤圆,但比汤圆小得多。农家则要做大团子,越大越好,表示田里稻棵发得大,祈祷获得丰收,称作稻棵团。中午要做春卷吃, 晚上则阖家吃顿团圆饭,仍用元宵汤圆作一道点心。

摄图网_501705311_banner_元宵节汤圆(企业商用).jpg

闹元宵
02

晚饭以后开始闹元宵。古时无锡风俗要断松木为薪,架在大门左首场地上燃起篝火,并要点燃爆竹、焰火等。农村里则由孩子们点燃稻草把,在自家田头奔跑,并燃烧田埂四周的野茅草,把自家正月里扫出的垃圾一起烧掉,认为火越旺,稻越兴,称作烧田财。这样做也确实可以烧死一些越冬害虫,有利于开春麦、稻生长。烧完后,要在田头拣些稻草的根、叶,兜在衣裳里帯回家,表示“兜田财”回家。

摄图网_501044399_banner_熊熊燃烧的篝火(企业商用).jpg

猜灯谜
03

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摄图网_400104573_banner_元宵节猜灯谜(企业商用).jpg

元宵节天气

根据无锡气象,我市今明天仍以云系变化为主,最高气温在9℃左右,早晚偏冷,最低气温在1-3℃,大家注意适当保暖。“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天气不错,云系较少,非常利于晚上赏月。

摄图网_400957449_banner_猜灯谜(企业商用).jpg

 

最后,给大家介绍一首清代无锡诗人杜汉阶《梁溪竹枝词》:

佳辰第一是元宵,

金鼓声喧彻九霄。

月夜深闺思遣兴,

笑呼同伴走三桥。

 
 

 

禧宝再次祝大家:花好月圆人团圆!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