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01/28
09:44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王志熙和夫人张荷娣。
“哒,哒哒”三跳一响,一场好看的无锡评曲就要开演了。“阵阵西风,吹过冬,破窑里落难简神童,他是落难在梅石桥上将书卖……”随着81岁的非遗传承人王志熙唱腔一响,二胡一拉,一首传统曲目《简神童》一下子就把在场的观众拉回了无锡评曲盛行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无锡的评曲与常州道情、苏州文书、昆山昆曲、江阴山歌一起,在江南地区广为流传。每逢节庆盛典,评曲必定是登台的重要节目之一。如今,无锡评曲早已不能与其他几个曲艺匹敌,会唱评曲的人更是屈指可数,王志熙是目前无锡评曲的唯一一个省级非遗传承人。
夫妻俩肩扛9项非遗
王志熙老人自小喜欢文艺,以前常坐在田埂上听老人们讲一些民间文艺故事,工作后又有幸和文艺结缘。1959年,王志熙终于有机会圆了儿时的梦,他开始跟着无锡曲艺团的老艺人平汉良学习无锡评曲。最初的学习都是从基本的曲调开始的,熟练掌握了慢锡调、快锡调之后,王志熙进一步学习东乡调、海调、铃啊调等技巧性的曲调。1960年,可谓是无锡评曲最为辉煌的一年,凭借谢枫老师创作的一首《小粉白泥闹纠纷》,无锡评曲走进了中南海。这样的成绩对于那时刚接触评曲的王志熙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震撼,自那之后,他全身心地投入评曲的学习中。学艺之路坎坷心酸,但是王志熙也在曲艺团邂逅了自己的爱情,他和夫人张荷娣因评曲相识、相爱,携手走过40载,现在,老夫妻两人经常一起搭档表演评曲。
走进荣巷非遗传习中心,王志熙夫妻俩正和一群志同道合的老朋友排练新曲目。墙边一排展板引起了记者的注意,展板上记载了多项无锡地区民间文艺,有些甚至少有耳闻。提及这些曲艺,王志熙马上来了兴致,他迫不及待地向记者讲述着他多年来的成果。原来,除了无锡评曲,老夫妻俩还肩负着花轿迎亲、渔舟剑桨、蚌舞等8项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担。
谈及面对的困难和压力时,夫妻俩总是一笑而过,“不能让无锡人自己的民间艺术就这么悄无声息地消失。”夫妻两人表示,这对于他们是甜蜜的负担。
靠创新吸引年轻人
无锡评曲因为多为单档和双档表演,看起来比较冷清,唱腔略单调又没有固定乐器配乐,也没有人写剧本难以延续,所以渐渐被老百姓淡忘。以无锡评曲为代表的很多无锡民间特色表演已濒临失传,王志熙对此很是惋惜,正是因为对民间艺术的热爱,他们夫妇把身边喜爱文艺的群众组织到一起,继续把无锡评曲唱起来。成立一个团队并不难,难的是编排出像样的节目,为此,王志熙不断进行新曲目的创作。
如何将传统表演形式与现代人的审美情趣结合起来,是王志熙一直在探索的问题。创作出吸引人的曲目只是第一步,新颖多样的表演方式才是当下观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于是,王志熙在传统无锡评曲的基础上,开始尝试进行大胆的改革,他将无锡最出名的惠山、蠡园等景点写进剧本,除了传统的三跳、荸荠鼓、檀板之外,还把扁鼓、扬琴、古筝等乐器搬上舞台,创作出了《渔家乐》《中秋月圆渔家欢》《无锡美景唱不尽》等多个全新的曲目。
全新的表演一经推出后,受到河埒地区老百姓的喜爱。王志熙看到新作品反响热烈,大受鼓舞,将曾经流传在河埒、马山地区的一民间舞蹈“戏蚌”也拾了起来,“戏蚌”本是反映渔民喜庆丰收的场景,王志熙加入现代元素改编的《渔翁戏蚌》一炮打响,吸引住了包括年轻人在内的众多观众。
对于无锡评曲这类民间曲艺的传承,王志熙也是另辟蹊径。在他看来,无锡评曲想要传承下去,一定要走群体传承的道路。新式的无锡评曲需要有人唱、有人弹、有人演,缺一不可,单打独斗是无法完成一个完整曲目的。经过多年来的推动,王志熙夫妻俩培养了一支三四十人的团队,虽然年轻力量还是相当欠缺,但无锡评曲未来的传承之路已经有了一个成功的样板。
(记者 殷婉婷/文 朱浩/摄)
新闻链接
无锡评曲,原称”说因果“,是形成于江苏无锡一带的传统说唱艺术。盛行于清乾隆年间。有单档演出,也有双档合演。单档一般是用三块竹板做成的三跳为乐器;双档分上、下手,用鼓板和三跳击节,一唱一和,讲唱内容大多是劝人为善的故事。
无锡评曲盛行时期,艺人们曾建立自己的组织老裕社(后又改称“锡裕社”)。最初仅在无锡一带演唱,因通俗易懂,乡土气浓,受到当地劳动人民欢迎,以后逐渐发展到常州、常熟、上海、杭州等地。自苏州评弹盛行于江苏、浙江两省,成为江南曲艺之冠以后,无锡评曲逐渐衰落。
无锡评曲唱腔曲调除保留原有锡调、哭调外,还吸收常熟、上海等地的地方小调东乡调、海调为基本曲调,兼收一些传统民歌小曲和其他曲、剧种的优秀唱腔,采用拖腔、帮腔、滚句、抢字、后翻高等手法,丰富了曲调的表现力。
“叮叮当当”,榔头细密轻巧地敲打着铜板,悦耳的声音回荡,杜征宇手里的铜板不断收缩,时间慢慢流逝,铜碗初具雏形。杜征宇是无锡“手工紫铜器制作技艺”唯一的传承人,在他工作室的陈列柜上,摆放着汤婆子、老式火锅、汤勺等一件件精美的紫铜制品,这些都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每家每户的必备品,但如今,市民家里已很难看见这些老物件。杜师傅说,制作一个最简单的杯子至少需要敲打5000下,耗时多、产出少,后辈们都不愿意接手,他很担心这门手艺传承不下去,别让自己真成了“末代”铜匠。 [详情]
2022-01-13 10:54:07 来源: 江南晚报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