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话说无锡 > 正文

无锡曲唱曲种的嬗变

2021

12/22

09:19

来源

无锡学习平台

分享

  1

  无锡是中国音乐家的摇篮,是闻名遐迩的“民乐之乡”,这是众人皆知的事实。其实,无锡的曲艺、戏曲艺术也是源远流长,异彩纷呈,不论是昆曲、评弹还是锡剧等剧种,都曾在无锡的土地上枝繁叶茂过,极大地推进了苏南乃至全国戏曲艺术的发展。

  考其本源,无锡是个有着3200年历史的古城,长江和运河,如同两根琴弦,弹奏着古老而美丽的歌谣,为孕育出绚烂多姿的无锡曲艺、戏曲艺术注入了无止的活力;而从更为根本的角度而言,无锡是个人文底蕴深厚的城市,文化的枝繁叶茂,各种剧种的嬗变,才浇灌出了曲艺、戏曲艺术的娇艳之花。

  2

  在无锡出现过无锡宣卷、宜兴唱春、小热昏等说唱形式,它们大多都兴起于清代,以民间艺人口传身教的传承方式为主,少有文字脚本。

  无锡宣卷是一种民间信仰,俗称“地方佛”,是一种按一定仪式来演绎的说唱。演唱时,由一人敲木鱼和铃枝照卷本说唱,另一人敲引磬,也称“木鱼宣卷”,听众也随腔“和卷”。宣卷有专门的宗教人士整理,有很多卷本已经失传。

  小热昏因所唱内容多取材时事,暴露官绅隐私,为避免地方势力干预,而自称“小热昏”,又多以兼卖梨膏糖为手段招徕顾客,故又名“卖梨膏糖”,是一种流行于江苏无锡等地的街头滑稽说唱,多在广场演出,一般为单档(一人),也有双档分成上下手的。小热昏所用韵律,以“南中州韵”的官话为常见,时而也会插入其他地方方言小曲。其唱腔有基本调和民歌小调曲牌两类,前者富说唱性,滑稽夸张,以小锣、三巧板、莲花板等打击乐器伴奏,曲目多由艺人自编自演,后者更具有地方特色。因为其自身既有艺术特性又接地气,所以“小热昏”在无锡很有市场,尤茂盛夫妻可谓是这一说唱艺术领域内的典型人物。

  3

  目前有记载的无锡地区较有影响的说唱曲种有“江南牌子曲”,这一曲种盛行于清代晚期,流行于天韵社的文人雅士之中,在民间流传较少。“江南牌子曲”和今天的弹词有类似之处,以琵琶自弹自唱,且讲究声韵,亦有字头、字尾、字腹的讲究,正所谓字正才能腔圆,唱词比昆曲通俗。清代无锡籍琵琶演奏家华秋苹的《借云馆小唱》中就传有“江南牌子曲”的曲谱。

  除“江南牌子曲”之外,无锡的曲唱曲种之另一典型音乐形态为“说因果”。相对于“江南牌子曲”仅在天韵社的雅士中流传,“说因果”的影响甚大,其代表人物有凌俊峰、冯天音等。早在清代同治年间无锡人弹嘉宾(一传“弹家斌”)曾在御前说唱因果《岳传》。

  新中国成立后,无锡“说因果”经过改革,定名为“无锡评曲”。无锡评曲的伴奏各地有所不同。无锡评曲单档演唱时,唱者左手执拍板,右手击点鼓,点鼓竖立在右腿或桌上;双档演唱时,下手加一副三跳板,如是三档则有用二胡或琵琶的,并会用器乐过门来替代帮腔。从无锡群众艺术馆研究员钱铁民老师处获悉:1983年,国家有关部门到无锡进行采风时,评曲艺人还有二三十人,其中代表人物有平汉良、吴汉臣等。十年后,这些老艺人已基本去世,加之没有继承人,曾经脍炙人口的“无锡评曲”就这样销声匿迹,让人叹息。

  4

  潘之恒《鸾啸小品》卷三说:“……太仓、上海,俱丽于昆,而无锡另为一调。余所知朱子坚、何近泉、顾小泉皆宗于邓;无锡宗魏而艳新声,陈奉萱、潘少泾其晚劲者。邓亲授七人,皆能少变而自立。如黄问琴、张怀萱,其次高敬亭、冯三峰,至王渭台,皆递为雄。能写曲于剧,惟渭台兼之。且云:‘三支共派,不相雌黄。’”

  潘之恒,生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天启二年(1622年)客死南京,可见,早在明朝时期无锡的昆曲并非依附于太仓、上海等别的门派,而是凭借着自身的优势和特色以鲜明的个性与各个地方的昆曲齐头并进,共同演绎着昆曲的瑰丽,为观众呈上了最美的视觉盛宴。

  在无锡天下第二泉的锡惠名胜区,寄畅园是最为著名的景点之一。与寄畅园门对门的景点,便是愚公谷。愚公谷称邹园,寄畅园又称秦园。从邹园与秦园的家班表中,可见无锡昆曲在嘉靖、隆庆年间、万历至清前期盛极一时。据余怀的《寄畅园闻歌记》所载,明末清初,无锡昆曲已胜过昆曲发源地。

  由此可见,无锡的昆曲艺术不仅丰富了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内容,更是广泛深入到了社会各阶层的文化生活,改变并影响着一个时代的音乐文化。勾栏倩影,悠扬戏曲,无锡至今依然保留着众多的古戏台,保存数量和保存完善的程度都为江南地区翘首,如无锡张中丞庙戏台、无锡西水仙庙戏台、无锡薛福成家宅戏台等。

  5

  昆曲得以在无锡蓬勃发展,离不开吴畹卿。吴畹卿精音韵,善度曲,兼工三弦、琵琶、曲笛,为梁溪曲派之集大成者。尝有唱曲须知十六字诀,曰:出音收音、四声豁落、软硬虚实、兜笃断落。前八字属字之音韵,声母韵母务必念准,四声腔格不容混淆;后八字属曲之情致,声音之强弱轻重、顿挫间歇,须随腔调曲情处置得宜。唯有明曲韵,传曲情,方为曲唱之上乘。足以表明其在昆曲的演唱与教学上,尤其注重曲词音韵与歌唱技术的关系。

  吴畹卿所传亲笔抄本曲谱四册,前有光绪七年(1881年)写的《读曲例言》,其中将各韵收音的方法分为八类,每类用一个专门符号,使从学者可依四声位置标于每字的四角,这一方法是吴畹卿独创。

  吴畹卿从光绪年间开始主持天韵社活动,五十多年如一日刻苦钻研昆曲,在整个江南都颇有名望。梅兰芳、韩世昌等许多京昆大师,从事民族音乐研究的一代宗师杨荫浏等受教其门下,无锡昆曲在整个昆曲界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而昆曲在无锡得到更好的发展,在某种程度上而言,也和“江南牌子曲”等曾在无锡盛行的曲唱曲种有着一定的联系,此消彼长,正是在这样的嬗变过程中,推动着无锡的昆曲艺术有别于其他地区的表现特征而渐趋成熟。

  同样,弹词虽然发源于苏州地区,总体而言也是在苏州的影响更大,但无锡地处太湖之滨,北倚长江,南濒太湖,东接苏州,西连常州,是交通中枢,拥有四通八达的交流渠道,这就促成了弹词在无锡发展中的趋同与求异,在拥有“弹词迷”的同时,也让弹词在无锡得到了蓬勃发展。

  6

  再如源于苏南的民间小曲,经过曲艺“滩簧”阶段发展而成的锡剧,也是盛开在无锡戏曲百花园里的一朵常开不败的花朵。早在明朝万历年间便有“船过梁溪莫唱曲”之称,而“梁溪”是无锡的古称。五四运动以前,锡剧没有正式的戏班,也无职业艺人,不过是农民的娱乐活动。其演出形式基本上是两个角色对唱的“对子戏”和数人同台演唱的“同场戏”(又分为“大同场”和“小同场”)。

  五四运动后,无锡滩簧和常州滩簧才开始正式合班,同台演出,从农村进入城市,促使锡剧走向成熟。锡剧的唱腔素负盛名,特别是旦角的唱腔,姚澄的“甜”、梅兰珍的“糯”、王兰英的“柔”、沈佩华的“醉”,正可称锡剧“四大名旦”各有特色。无锡籍艺术家姚澄被封为“锡剧皇后”,由她塑造的各种人物形象在舞台上的完美呈现,让锡剧这朵太湖水润泽的红花越开越艳。

  如今,锡剧早已成为无锡一张靓丽的文化名片而享誉全国。《双珠凤》由姚澄、徐洪芳分别饰演文必正、霍定金,已成为锡剧经典剧目和艺术精品。全剧的唱腔音乐充满了丝竹南音的特点:舒缓、轻盈、优雅,它的配器则以二胡、扬琴、琵琶等民族乐器为主。以王彬彬和小王彬彬为代表的“彬彬腔”,高亢激越而又柔美清澈;董云华的唱腔在自身条件和吸收锡剧名家的特征性音调和韵味外,还能善于汲取兄弟剧种的艺术特色,因而她的演唱音色甜润,婉转动听,深受观众喜爱。就在2015年6月13日晚,名家联袂锡剧《珍珠塔》在南京博物院非遗馆小剧场隆重上演,现场观众中,中老青各个年龄段皆有,可见锡剧并未在现代流行音乐充斥市场的同时受到冷落,也未出现断层现象。更让人欣慰的是,两个多小时的演出,高潮迭起,欢呼声不断,在彰显锡剧极大影响力和感染力的同时,传播和辐射了锡剧的文化能量。

  7

  如上所述,无锡的曲唱曲种因为历史、人文、艺术等原因不断地嬗变着。一方面,它们在“江南牌子曲”“无锡评曲”等艺术形式基础上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并成为戏曲艺术汲取养料的丰厚土壤;另一方面,它们在没落甚至消亡的过程中,推动着舞台艺术的发展,如说唱艺术本来只是以第三者的身份来讲述故事,却因为搬上舞台而以剧中人的身份表演故事,这样无形中也丰富了艺术的表现形式,从而把故事情节烘托得更扣人心弦,同时也提高了戏曲的表达方式,各种曲艺、戏曲因此孕育而生、蓬勃发展也就不足为奇、顺理成章了。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