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生资讯 > 正文

数说新“地标”|无锡农村集体资产超1400亿元 乡村治理迈出新步伐

2021

09/16

08:36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只要在家打开有线电视,点开‘户户通’平台按钮,村里有多少钱,办了啥事情,钱花到哪儿去了,村里的事情就知道得明明白白,像我们这样的普通老百姓也能看懂。”昨日,江阴徐霞客镇新须毛村村民薛建国说。

  2017年,无锡在全国率先出台《村务公开规范》,重点对财务、党务、政务、事务、服务的相关内容进行规范。目前,通过“户户通”平台等渠道,无锡村务公开已实现农村和涉农社区全覆盖,公开村务数据信息约220万条。《村务公开规范》不但让村务亮相在阳光下,防止腐败的滋生,还凝聚起村民对村委会的信任。一本本“明白账”里,投影着乡村振兴的新景象。

  无锡首推《村务公开规范》,与农村经济的发展、“三资”规模的扩大有着密切关系。农村村委会、涉农社区拥有“三资”,即资金、资产和资源。“此前,我们管理的难点、老百姓关心的热点就是村务公开中的财务公开,特别是‘三资’管理。”市民政局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处工作人员周豪表示。在无锡,村委会通过持股分红、租金收入等积累了规模可观的“三资”。据统计,全市927个村和涉农社区,集体资产总额超1400亿元,村均1.5亿元,足见无锡农村“三资”体量之庞大,家底之丰厚。为此,市民政局会同市委组织部、市委农办以及当时的市质监局标准化研究所,选择了江阴市璜土镇璜土村等6个村,开展村务公开规范调研工作,最终制定了《规范》,开启了村级治理的先河。

  “账本项目”见证乡村变化。其实,村务公开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就陆续推进,但是没有标准统一的规范。周豪介绍:“过去通常是在村委会门口张贴纸质公示,如果不是涉及切身利益,村民关注度不高。此外一些财务表格专业性太强,村民们也看不明白。现在随着农村发展的新变化,账本也得跟着变。”

  从账本也能看到,村民的各种生活场景。徐霞客镇新须毛村的薛建国说:“前段时间我生病住院,要通过‘福村宝’对医疗费用理赔。村里出了理赔名单后,以往要到村委会信息公开栏上去找我的名字,现在在家按按遥控器,在电视上就看到了,太方便了。”惠山区洛社镇润杨村党总支书记章军说:“原先农村征地实行先征后保,失地农民的补偿偏低,后来实行即征即保、应保尽保,补偿更加到位了。这和老百姓利益切身相关,村民们经常会关注村委会在‘户户通’上公示的补偿名单。”

  从账本也能看到,村民的各种关注重点。为了让老百姓能看懂,市委农办将原来20多张财务公开表格中专业性太强的部分予以简化,最终确定了12张公开表格,包括年度财务收支预算、年度福利费收支预算、年度村干部报酬、每月财务收支明细、征地补偿安置费用情况、村干部离任审计情况等等,既涵盖了村级财务所有重要内容,又让外行人也能一目了然。同时,村干部报酬要细分到“基本报酬、考核报酬、其他补贴”,村里每一张费用发票、每一次用餐清单都得公开,可谓家底算得清、百姓看得懂。

  账本里记录的不仅是数字,还隐含着乡村的“地理风貌”与“精神风貌”。近年来农村日渐环境优美,村容整洁,乡村建设步入了快车道,一本本村务账本里也可得以一窥。比如,锡山区羊尖镇南村去年修了一条村道,推进顺畅。“以往工程价格是否合理、建设质量等都难以跟村民讲清楚。村民有时就会猜疑工程中是不是有猫腻。”该村党总支书记沈巍锋说,“现在每个环节都在电视、网站上公开,村两委会议纪要及相关人员的签字、工程合同、施工过程中的照片、审计结果、结算票据,步步留痕,非常透明。道路建设时,村民主监理小组人员都要到现场和监理公司人员一起查看,有问题指出,村民对质量更放心,工程推进更顺利了。”

  不仅如此,乡村治理也呈现新风景。村务公开带来了村民对村委会的信任,在农村环境改造中,村民甚至愿意出资众筹,共同建设美丽家园。“璜土村总共有86条小河道,原先一些已经沦为废水沟。我们想对河道进行彻底整治,但村委会经费不足,后来通过动员,村民自筹出资三分之一,终于解决了经费问题。” 江阴璜土镇璜土村相关负责人聂建波说,“正是因为村务公开规范了,村民们才愿意放心地把钱交给村委会来做改造工程。”璜土村是无锡最早实行村务公开的试点之一。经过近年来整治,璜土村的小河道又重现清澈,该村还获评中国特色村、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等荣誉。得益于村务的公开透明,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的热情更高,“村里想要发展民宿,一些村民主动提供了原先出租的房屋、自留地。”聂建波说。

  一本本“明白账”里,数字刻画着乡村振兴的新景。数字里既记录着村、村民收入的增长,也记录着村容、村貌的变化,更不断记录着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生活。(殷星欢)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