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09/06
10:56
来源
无锡新传媒网
分享
伯渎河是中国大运河系最早一段
1、伯渎河 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国大运河由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浙东运河共三大部分、十段河道组成。其隋唐大运河有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河江南河段。其中的江南河段有江南运河常州城区段、江南运河无锡城区段、江南运河苏州段。
江南运河无锡城区段北起无锡吴桥,经西水墩、南门,南至清名桥,长约6公里。这是干流。而在清名桥位于南门外的古运河与伯渎港交会处,有一支河,名为伯渎河,属中国大运河系。这一支流竟是条开挖于3000多年前的人工运河。它西起清名桥,向东流经坊前、梅村、鸿山至漕湖(苏州相城区)。全长25公里。
2、伯渎河的历史文献 伯渎河又名泰伯渎、太伯河,它是由泰伯奔吴(梅村一带)建立勾吴国后,带领当地的老百姓所开挖。
约公元前1212年左右,周太王古公亶父的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为让王位于三弟季历,从现属陕西的歧山南奔荆蛮吴地,在无锡梅里(现无锡梅村一带)建立了“句吴”国。孔子赞扬太伯的德为“至德”。
太伯到了吴地,带领百姓兴修水利,发展农耕。东汉永兴二年(154)四月,吴郡太守糜豹撰写的《泰伯墓碑记》明确指出,泰伯带领百姓开掘了人工运河,此河百姓称伯渎河,又叫泰伯河,太伯读。这是见之历史文献第一次对泰伯河的相关记载。
这之后,北宋《太平寰宇记》、(宋)《咸淳毗陵志》、《元·王仁辅·无锡县志》、《大明一统志·卷十常州府》、《弘治重修无锡县志》、《万历无锡县志》、《江南通志》、《乾隆金匮县志》等宋、元、明、清时期的重要历史文献都肯定了伯渎河、肯定了伯渎河系泰伯所开挖。
3、伯渎河的考古佐证 无锡梅里遗址考古学术研讨成果新发现。
2018年8月,由无锡市文化遗产保护和考古研究所配合梅里古镇二期基建进行了考古勘探。考古勘探发现了无锡梅里遗址。至2019年4月无锡梅里遗址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其考古成果发现支撑了泰伯奔梅村的文献史实,也支撑了文献所记载的泰伯开挖伯渎河的壯举。
以上表明,开挖于公元前1110年左右江南河段的伯渎河,早于夫差于公元前486年所开通的邗沟,因此应该是隋唐大运河、中国大运河系的最早的一段。中国大运河的历史年代,应该由泰伯开凿伯渎河为始。
先有古运河,后有无锡城
1、早期的江南运河 勾吴国在泰伯开挖了伯渎河之后,历代君主继续向北方向开挖运河。东汉初年袁康、吴平所着的《越绝书》上把这条运河称之为"吴古故水道"。该书卷二《吴地传》记载:它始于姑苏城平门(北门),经泰伯渎,穿越巢湖(漕湖),再流经历山(无锡惠山),穿越古无锡湖(芙蓉湖),然后由渔浦(今孟河之口)入长江,以达于扬州。有考古证据表明,至迟在吴王寿梦时期(公元前620年―公元前561年),勾吴国已开挖了古吴水道,并由此道向北方争战。
1930年,我国著名学者罗振玉先生曾收集到一件春秋时的青铜器“冉(rǎn )
钲”。“冉”即吴王寿梦名,“钲”是中国一种古乐器,用铜做的,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研究表明,吴王寿梦曾用该“冉钲”指挥吴水军船只。
“冉钲”铸铭文18行,91字。铭文好多字已缺,好些字已模糊不清,经专家考证,译文如下:
正月吉日丁亥这一天, 仲雍的后代冉(乘、寿梦),选择好铜,为自己制造这件钲、铁(钲是器身,铁是敲棍),用它来指挥水军船只的前进或巡游,(通行无阻在)大的川流之上(大川,包含江、淮各水系),(通航到各大川的)南北流域,再达到宋国东北面的有名的孟诸(大水泊)。我用它来指挥我们的军团行军,我用它来协调两岸上的咱们步兵的行止;我用它讨伐了巢国,我用它讨伐了徐国(两者都是楚的附属国)。嗟(jie感叹词)!子孙们,我“冉”(乘、寿梦)铸下这件钲和铁,你们不要弄丢敲棍和弄坏铜钲。我居住在这(周国的)南部疆土,传至一万辈之外,子子孙孙一定要团结振作,以全力服务周王宝。
“冉钲”上弥足珍贵的铭文记载了吴王梦寿时期,寿梦用该“冉钲”指挥了吴水军船只,前进巡游于江淮各水系,协调两岸步兵作战,讨伐过巢国、徐国,其兵锋所指曾到达宋国东北的孟渚(今河南商丘县东北)。
古吴水道完成于吴王夫差期间(前473年—前485年),后称“江南运河”。隋炀帝杨广为了便利漕运和军事运输,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开凿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沟通南北的大运河。大业元年(605)起,开凿通济渠,大业四年(608)开永济渠,大业六年(612)开江南河,从京口(今镇江)到余杭 (今杭州)。其中,"江南河"的苏南段,是在勾吴国所开吴古故水道的基础上,局部裁弯取直,舍远就近,再加以疏拓而成。现在无锡的中山路,原是条河道,称为直河(弦河)。这河道就是江南运河其中的一段。
无锡子城的位置东边就是古运河的直河,西边是梁溪河与西运河(又称西门河)。无锡城傍运河而建,因此有说“先有古运河,后有无锡城”,交通便利,风水宝地,历史证明,古运河推动了无锡的欣欣向荣的发展,繁荣了无锡城。
古运河穿无锡城而过,又环抱了无锡城
1、古运河穿无锡城而过 现在无锡的中山路,原是条河道,称为直河(弦河)。是江南运河其中的一段。清光绪版《无锡金匮县志》卷三《水利》中说“城中直河自北水关入,直行出南水关,亦名弦河。古运河道也。(宋单锷吴中水利书已有城中运河之称。)”又说:“康熙志云,唐鹤徵河渠说,锡城久圮(pi),漕艘贯县而行。”这直河担任着漕运的任务。
明代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江南运河无锡段因抗倭筑城而发生了重大变迁。当时倭寇入侵江南,无锡人民在知县王其瑾的带领下,突击筑城,只用了七十天,抢在倭寇直逼无锡城前就修筑起了一座周长18里,高2丈1尺的砖石城墙,并设置了四个城门和三个水关,挡住了倭贼入城。无锡修筑城墙后,由于城中直河南北二端修筑了水关门,使城中直河的航运能力受到限制,不再适合通行较大的船只。因此,无锡段大运河漕运主航道就改由城东羊腰湾的外城河通过,城中直河则仅用于城市的生产、生活运输。清光绪版《无锡金匮县志》卷三《水利》中说:“后因倭警筑城,运道乃绕城而东出,是改从东路,在嘉靖甲寅后也。”
因此龟背形在汉初建城就形成了。《南徐记》说:“县旧城基也,旧城下筑濠,阔一丈五尺。”指出,旧城下有护城河。东护城河又称“弓河”。《元·王仁辅无锡县志》中记载:“弓河,本旧县之罗城濠也,但称东河。弓河自闸口湾,湾由东门而南,出度僧桥(度僧桥在南禅寺旁)通运河。”这里更明确了弓河就是护城河,且是“罗城(外城)”的护城河。这里又明确指出,这护城河“通运河”。因此,无锡城被古运河所环抱。
清光绪版《无锡金匮县志》卷三《水利》中指出,无锡城被古运河两重所环抱。第一重是“环城河”,有东西两支,其西城河一支是:“环城河自缸尖运河分支南行分而西,其循城而行者为西城河。过西门桥由南行至太保墩,(分流出西定桥为梁溪)又南行出西水关。又东南过南门桥,会东城河。”其东城河一支是:“直河,其东过北门桥,环而南为东城河,过东门桥至南水关外,至黄泥桥口,而羊腰湾运河自东来会。”
其第二重是“外城河”:“环城河自缸尖运河分支南行分而西,过外弔桥为外城河。”这是西外城河。又运河“过莲蓉桥,分而北,又绕而南过亭子桥,至羊腰湾,分而东为冷渎,又西南为南门塘,环城河合流,自北来会。” 这是东外城河。其中说的西外城河中的“外弔桥”,县志中又名“新板桥”,“跨外城河”。文史专家夏刚草指出,西外城河是由运河流到西门外的兴隆桥,再折而向南,到南门外跨塘桥北侧与大运河主流会合。
清光绪版《无锡金匮县志》卷三《水利》中又指出:西城河实是南北的水驿道,水流急,为安全,漕运船多走东城河,因此,虽东、西水道都通称运河,但“运河之名乃专属城东也”。
宋咸淳四年(1268年)(咸淳毗陵志·无锡县地理图)
在这张最老的无锡城地图上,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旧无锡城和古运河的模样。
1951年3月10日,高7米、宽3米、长5600多米的城墙全部拆除,环城东河被填,拓建成一条16至24米宽、全长5.56千米的弹石路面环城马路,即现在的解放路。无锡城被东外城河与环城西河所环抱。
穿城而过的直河与将无锡环抱的运河在无锡城里分出了好些支流,约有十七条。我们从直河的西边、由北向南一一数起,共八条。
(1)留郎河:直河过北水关向西拐即是留郎桥,桥下即是留郎河,它是城西的内城河。《锡金识小录》说:“旧有妓女聚居于此,故名留郎。后妓女散去,当地人因河边多有垂柳,改为柳浪。今又易名溜龙。”
(2)斥读:现今的县前西街是旧时的西河头,这条路的下面就是原来的斥读。
(3)胡桥河:现在连元街的南面的路下就是当年的胡桥河。
(4)玉带河:在原来东大街、西大街的西面,现在人民西路的下面。它和胡桥河南行的一条支河营河相通。它的北面就是老的无锡县衙。县老爷待的地方,河道的名字也就雅号“玉带”。
(5)水獭河:老的三皇街下面就是当年的水獭河。现在叫后西溪了,但只是从中山路到健康路之间的那段才是水獭河。再向西,就是后西溪。
(6)西溪河:就在现在的后西溪马路的下面,从健康路到解放西路。
(7)束带河:束带河的位置就是现今的学前西街,从中山路到解放西路的一段。
(8)仓前新河:其位置就在现在的县前东街。它的北面就是原来金匮县衙。
我们再从直河的东面、由南向北一一数起。共九条,称为九箭河。就像箭在弓上,因之被称为箭河。
(1)第一箭河在边巷(近南门),清代已堵塞。
(2)第二箭河就在现今的置煤浜。
(3)第三箭河即冉径。第三箭河原本是不通直河的,后人尤盛明把冉径与直河开通并造了一座承贤桥,冉径也从此称为新开河,此名一直沿袭至解放后新开河的填塞。明朝名臣、无锡人邵宝故宅尚书第就在冉径桥西。
(4)第四箭河靠近留芳声巷。
(5)第五箭河即今东河头巷。
(6)第六箭河就在现在的崇宁路下面,河的北岸就是以前的大河上和小河上。此河的北面原有善智尼寺,故又名师姑河。明代在尼庵废址上建造了秦淮海祠,祠旁即为有名的金匮山。这里也是无锡秦氏世居之地。
(7)第七箭河在福田巷底。
(8)第八箭河从东门而入,经洞虚宫门前,即今人民东路的下面。
(9)第九箭河在盛巷底,元代时已只存河口。
清末时,九箭河可通者只有第三、第六两河,其他的都是断河不通。古时无锡流传有谚语曰:“九箭通,出三公。”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等三高官。虽然这九支箭从未同时由弓背连到弓弦上,往往是这条通了,那条断了,但无锡还是出过不少相当于“三公”的朝廷高官,如唐代的李绅,宋代的李纲,明代的秦金,清代的嵇曾筠、嵇璜父子等。
无锡城里由运河密布的水网,使得古城内外的大街小巷,几乎都是沿着河岸延伸发展,河道怎样弯,街巷也跟着怎样曲,这就形成了江南水乡独特的风景线,水弄堂。无锡先民傍水而居,枕河而歇,河两边民居高低错落,粉墙黛瓦、花格木窗、方砖铺地、桨声涟涟、古桥悠悠、庭院深深。好一派“小桥、流水、人家”风光。江南水乡呀,永生难忘。(陈振康)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