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生资讯 > 正文

【百姓心向党】荣华源:工商文化传承者

2021

06/12

09:30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百”姓起源 ( 81 )

  荣

  荣(róng)氏的得姓始祖是姬姓荣公。据司马迁《史记》,姬氏始祖是后稷——黄帝之曾孙。也就是说,荣氏出自姬姓,姬姓源于黄帝,所以,荣姓的远古始祖是黄帝。荣公是荣氏第一人,荣叔是荣姓第一人。

  个人档案

  荣华源 78岁

  荣巷古镇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

  2007年无锡市十佳“文保卫士”,“最美滨湖人”,“最美荣巷人”

  我想对党说

  心中常想他人,奉献自己的爱心,为创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今年78岁的荣华源,祖籍无锡荣巷人氏,是荣氏远世祖78世孙,现任无锡市荣巷古镇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为了传播荣氏先贤“爱国爱民、勤俭创业、回报社会”的工商文化,从2005年开始参与荣氏文化研究至今,年近耄耋的荣华源仍埋首于荣氏历史、工商文化和家风家训的研究,为“尊老、奖学、帮困、助教”八字奔波——传扬尊老爱幼、扶贫济弱的传统;为学校师生提供校本教程,弘扬传统文化;为海外荣氏侨胞归国回乡提供积极便利;提供文史资料和改进修复意见,推动古镇文保工作。

  2005年12月,浙江大学博士生导师、民国建筑研究史专家杨滨德先生曾专门来到荣巷,一看到几处原版经典马头墙后,就非常惊讶:“太不容易了!”从始迁祖荣清率族人迁至荣巷,至今已近600年历史。荣巷现存较为完整的清末、民初建筑群仍有200多组。以砖雕门楼和马头墙为特色的老墙门近80个,因年代久远,受损严重。荣华源心急如焚,“墙门文化”开发也就成了研究会的持续性工作。荣华源出谋划策,和研究会一群老人承担了“考古”工作。没有脚手架,他用竹梯替代;没有保护绳,他就身绑电线,登上三四米的高处,用自备小刀、螺丝批等小心作业,把因各种原因损坏或覆盖的砖雕和石刻细细凿开,一批高贵典雅、精美绝伦的砖雕门楼得以重见天日。老墙门之间,是左转右拐四通八达的小弄堂,有老街居民原生态的生活。荣华源的笔记本记载了不少文化遗存深厚的老墙门题刻,对参与清理的8个特色墙门更是如数家珍:荣巷街83号荣瑞馨门楼建于1900年,上刻“和乐且耽”四字;276号荣兰亭府门楼上刻“为善最乐”……

  身为会长,荣华源坚持每天必到荣巷历史街区的研究会办公,潜心研究荣氏文化精髓,挖掘荣氏文化内涵。在纪念荣宗敬诞辰140周年、荣毅仁诞辰100周年等重要时间节点,他发起小型座谈会,开展纪念活动。通过赴上海旗袍协会等学习参观,积极为荣氏旗袍展等活动出谋划策,让一批多方位展示荣氏文化的活动落地生根;通过发起荣氏文化研究征文等活动,让更多荣氏家族的故事呈现世人,让更多的海内外荣氏统战对象能够被关注和关心。

  谈起荣华源,不得不提起他修编家谱的故事。2005年起,荣华源参与了荣文琦已持续数年的荣氏家谱修编。他运用数字处理方法,将家谱化作表格形式,把人物逐一编号,原本杂乱的一堆原始资料便理出了头绪。历经十多年的整理,梁溪荣氏世系散编首编终于完成,总计上下两册分五卷,首次较为完整地收录了梁溪荣氏家谱12000多人,为荣巷古镇文化研究提供了较为详实的资料。

  荣华源还积极发挥荣巷街道侨联分会副会长作用,同市委、区委统战部,侨联、工商联以及街道统战部门保持紧密联系,全力接待好来自海内外的参观团。

  在多年的荣氏文化研究过程中,家风家训一直是荣华源的研究重点之一。每年都有很多单位邀请他讲家风家训,他总是乐此不疲,为学生讲、为干部讲、为企业家讲,用并不流利的普通话将荣氏家风家训娓娓道来。虽然他的年纪一年比一年大,但宣讲的场次却是一年比一年多。别人问他,为啥要自寻烦恼?他答:“每月7000多元的退休金足矣,拿了国家那么多钱,总归要做点事啊。”

  荣华源不光为历史文化传承痴心奉献,教师出身的他也不忘为家乡宣传和教育出力。每当街道宣传部门找到他,请他为中央和省市媒体讲解人文历史的时候,他总是义不容辞,一放下电话就赶来。他曾陪同中央影视基地摄制组拍摄专题片《荣巷古镇》,到现场、配解说,前后三次修改,至2014年10月停机持续了两年。

  荣华源还带领研究会认真发扬荣氏族益会的善念,每年给荣氏95周岁及以上健在的老人发放尊老金;给考取规定的高中和大学,甚至到国外上大学、考研、读博的孩子发放奖学金;给遇到困难的宗亲送去帮困金。此外,还给荣巷所在地的河埒中学、育红小学等学校送去尊师重教奖金。荣华源希望大家多关心老年人,做好尊老工作;也鼓励学生好好读书,继承这个传统,把好事做下去,为社会多做一些贡献。

  (晚报记者 潘凡)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