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新闻中心 > 无锡新闻 > 正文

宜兴奏响双招双引“最强音” 跨越赶超,开创产业强市新局面

2021

05/06

07:53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以‘快速度起步、大格局开局’之势,争先进位、跨越赶超,加快打造无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和坚强一翼。”宜兴市委书记封晓春日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下阶段,宜兴将狠抓项目扩投资,服务企业稳运行,扩大内需促消费,多措并举稳外贸,加快推动经济增速、规模、结构、质态全面迈上新台阶、开启新局面,在产业强市“新赛道”上奋力奔跑。

  创新举措

  奏响双招双引“最强音”

  进入二季度以来,宜兴双招双引步伐明显加快。北京、上海、天津多场洽谈会,全方位拓展着宜兴城市“朋友圈”,为助推发展持续汇聚强动能,彰显出抢占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先机、构筑对外开放“新高地”的昂扬姿态。

  而接下来,宜兴双招双引力度更是空前,将不断推出一批突破性、创新性举措。“以此来确保年度重大项目招引任务超额完成、省市重大项目开工率和投资完成率走在前列,确保入选省‘双创’人才、团队数量走在全市前列。”封晓春表示。

  据了解,一方面,宜兴将出台双招双引比学赶超、考核激励办法,推行“容缺预审”模式、设立“红黑榜”制度;另一方面,依托已建立的招商基金、产业基金,常态开展板块招商大比武活动,加大以商引商、以企引企、以才引才、产业链招商力度,继续分领域、分产业链召开乡贤对接洽谈会。此外,还将继续优化“陶都英才”政策,出台乡贤服务贡献家乡激励政策,下半年举行乡贤大会,构建全链条人才服务平台。

  发力双招双引,宜兴目标明确,那就是力争在产业“新赛道”上跨越赶超。在“2+3+N”的全新产业布局下,将紧抓集成电路、新能源、生命健康、生态文旅等新兴产业,实施建链补链强链工程,抢先布局5G、氢能等一批未来产业,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的高精尖企业。

  锡宜协同

  按下科创带建设“快进键”

  “太湖湾科创带建设,将直接决定宜兴转型升级能否真正实现质变和跨越,直接决定宜兴‘十四五’期间能否在新发展格局中真正提升地位、占得先机。”封晓春说。作为太湖湾科创带建设的重要板块,宜兴将科创带建设作为“十四五”发展的关键工程、锡宜一体化全面深入的牵引工程、创新驱动核心战略的头号工程快速推进,力求在开局之年起好步。

  按照相关规划,二季度开始宜兴将提速“一轴四谷三区多点”建设。作为宜兴集中打造的科创核心区,陶都科创谷将加快规划设计、拆迁腾地,年内确保核心区域拆迁全部到位,内部道路等基础设施开工建设。新庄科教谷抢抓江南大学宜兴校区秋学期开学契机,提前布局一批科创载体,签约落户一批科创项目。

  此外,科创带上锡宜协同、板块联动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据宜兴市科技局局长唐其君介绍,宜兴和滨湖近日启动共建新兴产业基地,下一步,将以环科园生命科技产业园为核心,实施统一规划、统一招商、统一政策,努力打造国际一流、国内顶级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加快实现产值500亿元、税收40亿元的规模。

  提档升级

  跑出产业转型“加速度”

  继14家化工企业“两断三清”、1345家“散乱污”企业关停取缔后,接下来,宜兴还将继续强势开展“减化”百日攻坚、“散乱污”企业深度整治等行动,确保6月底前关停搬迁30家化工生产企业、“散乱污”企业应关尽关。“切实退出一批制约宜兴高质量发展的落后产能,为发展腾出环境容量、留足发展空间。”宜兴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整治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在环科园华润热电地块,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崛起一个国内领先的“零碳创新中心”,这是宜兴淘汰落后产能发展新兴产业的生动案例。宜兴华润热电有限公司去年关停后,目前,旧厂区经过前期紧张有序的施工已平整完毕。该项目在4月正式签约,接下来将依托任洪强院士团队,由环科园与华润环保合作完成,成为园区打造“创新零碳谷”的核心内容。

  为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下一步,宜兴将进一步提升项目招引亩均税收门槛,严格执行资源要素、工业用地差别化管理办法和土地出让“双合同”管理,深入开展工业集中区提档升级行动,不断提升投入产出比、产业贡献率,确保亩均税收增幅高于全市平均。

  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宜兴市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2021》将于近期发布。做优“宜兴业”营商环境,宜兴将加快推进“一网通办”“一网通管”“不见面审批”,高效实施模拟审批、并联审批,全面开展“拿地即开工”试点,集中整治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问题,确保项目审批效率大幅度提升。(记者 胡志杰、蒋梦蝶)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