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2021年专题 > E起学!有故事的党史课 > 寻找无锡红色地标 > 正文

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一群人的选择,一座城的新生

2021

04/26

08:49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25日上午,位于无锡市滨湖区振新路415号的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刚开馆,来自江南大学的52名学生已经排起了长队等待参观。“春节过后,累计接待了一万余人次。”博物馆工作人员拿起参观登记簿给记者看,不光是本地市民、企事业单位,来客更不乏盐城、扬州、上海等外地团队。是什么吸引着众人前来打卡?是一个了不起的家族和一个不平凡的群体,他们铸就了一个黄金时代,参与了一场伟大变革。

  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茂新面粉厂旧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工业遗产。茂新面粉厂由著名民族工商实业家荣宗敬、荣德生兄弟在1900年创办,原名保兴面粉厂。它是荣氏家族发轫之基,也是中国民族工商业发祥地之缩影,代表了当时国内最高技术水平及先进管理理念,带动了一批民族实业的生产变革。在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以荣氏家族为代表的民族工商业群体,一次次做出重要选择,在红星的照耀下,守护工厂,守望城市。

  砥砺前行!

  无锡工人运动迎来了大革命高潮

  茂新面粉厂办公大楼一楼的一间办公室里,还原了荣德生跟儿子荣毅仁、荣纪仁交谈的场景。荣德生身着大褂,儿子们则西装领带,一幅新旧交替的画面。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办公桌、沙发等家具都是面粉厂的老物件。上面的岁月磨痕让人生出无限遐想。时间回到1900年的8月,荣德生从广东三河口厘金局辞职返乡,从香港乘船至上海,再转道无锡。在尖沙咀码头,装卸面粉落下的粉屑,留下一片雪白。见到面粉的需求如此之大,荣德生心中“实业救国”的理想被激活了,而同样的想法,荣宗敬也酝酿已久。

  锡商研究者陆阳介绍,19世纪末20世纪初,业勤纱厂、保兴面粉厂、振新纱厂、永泰丝厂等一批工厂在无锡顺势而生,与此同时,早期工人为争取个人权益的自发斗争也在进行着。无锡工人阶级日益激烈的斗争,引起中共上海地执委兼区执委的密切关注。1923年10月,上海地执委兼区执委着手研究如何引导无锡工人运动的问题,提出了“先办工人夜校”的意见。1925年1月,中共无锡第一个支部诞生。4月,中共上海地执委派中共党员周启邦到锡组织开办工人夜校,在工人中发展党员及组织。

  周启邦是吴县人,原上海邮局工人,到无锡后,他即和陈明岿、杨锡类、薛萼果等人取得联系。经研究决定,将无锡第一所工人夜校设在西水墩西水仙庙内。工人积极分子、茂新面粉厂工人陈汉庭参加了夜校筹建。他在申新三厂、振新纱厂、茂新面粉厂等工人群众中积极发动,有五六十名工人报名参加了夜校学习。秦起、刘群先、张中元、李正宝等人先后通过参加工人夜校,成为无锡早期工人运动的领导者。“在党的领导下,工人运动成为有组织的斗争,斗争的层次也升级为政治社会的诉求。”原无锡市档案局局长汤可可如是说。

保兴面粉厂厂貌

  北伐战争的节节胜利,促进了无锡工人运动的迅速高涨。中共无锡组织抓住时机,组织工厂基层工会,建立和扩大党在工人中的组织。经过紧张筹备,各厂工人代表于1927年1月4日在三皇街药王庙秘密集会,正式成立无锡县总工会。大会选举秦起、张中元、严朴、周启邦、刘群先、穆静如、俞伯揆等人为总工会委员。总工会成立前后,各厂基层工会也相继建立,并相应建立了工人纠察队。北伐军进驻无锡前夕,总工会迁入崇安寺大雄宝殿公开办公。办公当天,申新三厂、乾甡丝厂、茂新面粉厂、九丰面粉厂等十多家工厂4万余工人,响应总工会总同盟罢工的命令,一致罢工,充分显示出总工会的政治权威和工人阶级的力量。

  走还是留?

  他们决心留下,认识真实的共产党

  1937年,茂新面粉厂遭日军轰炸焚毁。1946年,荣毅仁带头重建,聘请上海华盖建筑事务所的设计师设计,振兴营造厂建造,1947年6月竣工。1937年,荣毅仁从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到茂新面粉二厂担任协理,一个月后,抗战爆发。“他大学学的历史,懂得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道理。”资深媒体人高仲泰,面访过荣毅仁。他说,荣毅仁继承了荣氏实业救国的理想信念,抗战中,他亲眼看见了民族遭受的巨大灾难,明白国弱则受欺,明白身为一个企业家,实业报国是何等重要。

  在荣毅仁从一位爱国企业家,成长为一名共产主义战士的过程中,他对共产党认识的不断升华。1949年5月25日清晨,上海高恩路一处洋房院落里,驶出一辆小轿车,车行驶得很慢,车内的男子不时打量着车窗外的一切,马路上,和衣而卧着不少军人。车子靠近公共租界江西路时,被一个士兵拦住了。对方很有礼貌地告诉他,前面还有战斗,不安全,请他掉头。车里的男子是荣毅仁。许多年后,他跟人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很兴奋,说他从来没有看到过这样的军队,说话和气,秋毫无犯。

  荣毅仁的父亲荣德生经受着“走”还是“留”的煎熬。陆阳介绍,时局动荡,人心惶惶,出于维护自己利益的本能,当时,工商界兴起了一股迁厂逃资风,荣德生“岿然不动”。《乐农自订行年纪事》中,荣德生这么说道:“吾等始终从事工商业,生平未尝为非作恶,焉用逃往国外!”“余非但决不离沪,并决不离乡,希望大家也万勿离国他往。”恰在此时,荣德生闻悉申新三厂拆卸机器准备运往台湾,他立即从上海回到无锡,“大加申斥,不准移动”,下令“已拆卸者装上,已下船者搬回”。

1947年创办的无锡天元麻毛棉纺织厂

  荣德生从申新三厂总管薛明剑的女儿、中共秘密党员薛禹谷辗转送来的材料里,了解了共产党的工商业政策走向。为了迎接解放,完整地保护无锡城市,党组织开展了团结无锡工商界的工作。1949年初,中共无锡工委书记高山直接与薛明剑会面,让工商界做好迎接解放的应变准备,并希望薛明剑转告荣德生安心留在无锡,搞好企业,发展生产。高山还通过内线,向钱孙卿转达动员无锡工商界不外迁、不关厂、不歇业,做好应变准备,照常生产营业的要求。跟荣德生一样选择留下来的无锡工商实业家们,对共产党有了更多认识。

1948年创办的无锡开源机器厂

  1949年2月中旬,应华中工委江南工作委员会邀请,荣德生、钱孙卿委派钱孙卿次子、无锡县参议会议员钱钟汉等人为代表,前往苏北解放区,先到了扬州,后去了高邮。在淮阴,钱钟汉受到了中共华中工委书记陈丕显、华中工委江南工委书记管文蔚、华中工委江南工委副书记包厚昌的接见。双方就迎接无锡解放和保护工厂等问题,沟通顺畅,达成了一致意见。回锡后,钱钟汉将他的所见所闻向荣德生和钱孙卿做了汇报。荣德生、钱孙卿表示,“共产党给我们指明了一条出路,今后大家可以顺着这条路走了。”

  一个信念:

  听党号召,恢复生产,兴业兴城

  茂新面粉厂是无锡第一家机制面粉厂,是当时世界上三大先进的面粉厂之一。在它旧址上建成的无锡中国民族工商业博物馆内,完整保留了一条面粉制作工艺流程线,机器设备保存完好,仍可使用。而这得益于无锡各界助力无锡“钥匙式”解放,以及解放后迅速恢复和发展生产。

  由于地下党积极开展以护厂、护商、护校为主的护城斗争,在国民党无锡地方当局已经撤离、中国人民解放军尚未进驻而出现短暂“权力真空”时,无锡人民群众自己掌管了管理城市的“钥匙”,完好地保护了城市,迎来了解放。因此,无锡解放被形象地称为“钥匙解放”。

  1949年4月20日,无锡工委在顺丰德面粉厂成立了由周晓华任司令,华逸民任副司令,沈仁涌为政委的工人纠察队司令部,依靠已被地下党控制的惠河镇自卫队、忠孝镇自卫队和各厂工商自卫队或护厂、护工大队,控制了城区运河两岸和城北区的经济、交通命脉。在地下党领导下,工厂的护厂斗争全面展开。荣德生亲眼看见了解放军进入无锡的种种表现,感叹“解放军纪律严明,精神可佩,对民间财帛秋毫无犯”。

  据无锡市档案史志馆提供的资料显示,无锡刚解放时,全市有大小工厂800余家,大小商店9800余户,工人、店员总数近10万人,私营工商业在无锡的经济成分中达97%以上。市委、市政府认为,恢复生产工作的重点,必须从无锡的实际情况出发,即首先应该是全力敦促和扶助私营企业迅速复工、复业。市军管会、市委和市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的七届二中全会精神,坚持以生产建设为中心,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大力恢复和发展生产。市军管会在公开办公后第3天,就邀请全市工人代表100余人,在城中公园嘉会堂举行座谈会,倾听工人代表意见,共同商量恢复生产等重大问题。

  市人民政府在无锡解放后第9天召开了全市工业界座谈会,听取私营工厂业主代表对恢复生产的意见和要求,商谈恢复与维持生产的具体措施。座谈会后,政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解决企业原材料短缺、产品滞销和资金周转不开等困难,积极扶助私营工厂恢复和维持生产。市人民政府于1949年5月初即成立市劳动局,具体负责仲裁解决劳资纠纷。无锡通过劳资协议、集体合同、劳资协商会议、劳资座谈会、新型劳动契约等多种形式,有效化解或缓和了劳资矛盾,为恢复、维持和发展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党的“发展生产,繁荣经济,公私兼顾,劳资两利”方针在无锡得到全面贯彻和落实。中共苏南区委机关报《苏南日报》为此发表短评称赞“无锡经验”。

  一座城,一种守望,兴业才能兴城。经过暴风骤雨的洗礼,无锡民族工商界迎来了以鲜亮红色为背景的崭新时代。荣毅仁率先要求将其在国内的工厂实行公私合营。广大工人阶级以忘我的热情投入到恢复工业的生产中。在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经过广大人民群众英勇顽强的斗争,无锡工商业很快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秩序,无锡这座江南名城获得新生。

 

  顾问/接玉松 文字/张 月、韩 玲 摄影/宗晓东 供图/无锡市档案史志馆

  无锡日报社、无锡市档案史志馆、江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合推出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