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新闻中心 > 民生资讯 > 正文

无锡道路绿化不断提高 去年完成成片造林1.39万亩 新增1.17万亩

2021

03/12

08:17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完成改造提升的西环线。

  草长莺飞绿意浓,又到一年植树时。昨获悉,去年我市完成成片造林1.39万亩,其中新增造林1.17万亩,市区新增城市绿地面积250万平方米。期间,尤其重视对城市重要道路及出入口的绿化美化提升,锡西大道、洛南大道、中惠大道、兴昌路北延等一批道路绿化工程闪亮面世。“与以往相比,这两年的道路绿化更注重提升层次感、通透性和视觉效果,关注每个季节行人的观赏感受,用绣花功夫打造四季皆景的多彩长廊。”绿化专家介绍说。

  “疏林”提升道路绿化空间层次品质

  惠山区近年来在道路绿化上的“大手笔”,折射我市道路绿化提升力度。2019年,惠山区启动实施“6+6”道路节点品质提升工程,投资4.4亿元,对惠山大道、西环线、中惠大道、惠澄大道、惠洲—洛南大道、凤翔路等6条主干道以及6个重要节点进行改造提升,改造面积达253.1万平方米,目前大部分工程已完工。

  “改造的主导方向,就是对现有绿化进行梳理重组,丰富空间与层次,调整韵律节奏变化,加强季相色彩冲击,营造四季有花、移步换景的特色景观廊道。”当地绿化专家表示,为提升绿化层次感和通透性,对原有长势不好或是行距较小的大型乔木进行“疏林”,替换成彩色树种、乡土树种;同时查漏补缺,补齐部分道路沿线断缺的林带,增加林带宽度,提升绿化覆盖率;并对西环线等部分道路两侧地势低洼地带进行地形处理,营造高低起伏、富有韵律变化的疏林草地、密林草地等景观。

  和绿化专家驱车行驶在完成改造的中惠大道,可见原先部分中分带种植的灌木已被枫香、榉树、乌桕等落叶乔木取代,“通过灌木改乔木,可增加叶面积指数,提升绿量。”有的中分带原先种植的香樟过密,影响行车视线,此次也进行了“疏林”改造,腾出的空间摆上了景观石,造型别致又不影响开车视线。中惠大道的侧分带同样别有一番景致,栾树下种上了鸢尾花等地被植物,再过几日便可迎来一片紫色花海。“人行道旁的绿化带,原本是以香樟为主的林带,郁闭度高,我们保留了部分香樟作为背景林,其他空间疏林后,种植杜鹃、桂花等观赏性植物,营造层次丰富的视觉效果。”

  值得一提的是,惠山区还植入海绵城市理念,在多个节点打造雨水花园,或是利用闲置地建设小型篮球场等,提升群众的参与度、获得感。

  季相变化明显的落叶树种占七成

  仔细观察可发现,如今道路沿线榉树、朴树、银杏、榔榆、无患子、栾树、水杉、枫香等落叶树种占比逐渐增高。

  “根据我市有关建设导则,新建道路落叶树占比至少要达70%,而常绿树在30%。”惠山自然资源规划分局林业资源管理科负责人介绍,与香樟等常绿树相比,落叶树的一大特点是树叶有变色过程,色彩季相变化明显。如,无患子到了冬季,树叶由绿变黄,黄山栾树入秋后,绿叶和黄花、红果交相辉映,都能营造丰富色彩。与常绿树相比,落叶树采光性也更好,有利于下层各类草花等地被植树的生长。“此外,我们现在选的落叶树种,都是全冠型树种,即便冬天叶子掉光,也能保持丰满树型,成为一种独特景观。”

  不过,专家也表示,提高落叶树占比,并非意味着“放弃”常绿树,如香樟等大型乔木在遮阴、防尘降噪等方面表现出众,可作为背景林,高速公路沿线也多有种植。“因地制宜合理搭配树种,才是对生物多样性最好的保护。”

  多品种观花植物精心搭配拉长赏花季

  “十四五”,无锡的道路绿化能带来哪些新惊喜?据悉,我市今后道路绿化将更注重视觉冲击力,打造“一路一品、一点一景”的道路绿化景观新格局,为市民增添更多赏花大道。

  “拉长赏花季,是打造赏花大道的诀窍。”市建管中心道路绿化相关负责人介绍,眼下他们已开展高浪路一期绿化方案设计,精心选择开花色系和观花树木品种,构建一条花海长廊。“例如,我们正考虑选择河津樱、东京樱等多品种樱花,通过品种搭配,拉长赏樱季,努力实现从2月到4月都有樱花可赏。”樱花谢幕后,春末和夏季道路两旁的巨紫荆、紫薇将“接力”营造紫色花海。秋天水杉、三角枫和银杏主打红黄色调。进入冬天,粉黛乱子草、大花金鸡菊等地被植物同样五彩缤纷。

  观花植物品种选择上将突出本土文化。“如‘桃红柳绿’是江南代表性景观,在设计今年计划完工的吴桥西路北延工程时,我们将观赏桃和柳树作为部分行道树。高浪路中分带也计划栽植极具江南特色的白玉兰、黄玉兰、杏花、李花等。”设计师表示,市民审美情趣和对生活品质要求的提高,也将助推城市绿化不断提档升级、提升品位。(王怡荻)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