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无锡新传媒
首页 > 专题 > 逐梦深海 “奋斗”未来 > 奋斗历程 > 奋斗者号 > 正文

名列“潜”茅!“奋斗者”号如何承受万米深潜重压?

2020

11/10

11:24

来源

央视网

分享

你知道在地球上

人类能下潜到最深的地方在哪里吗?

10米

这是普通人在不携带任何潜水装备可以下潜到的深度

113米

这是一名法国潜水员创造的裸潜记录

332米

这是人在借助水下呼吸器后下潜到的最深纪录

10898.5m

这是2012年卡梅隆搭乘的“深海挑战者”号下潜到达的深度

下潜!下潜!下潜!

从古至今,

人类对深海未知世界的探索远未穷尽。

2020年10月27日,

中国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

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

成功下潜突破1万米,

达到10058米

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的新纪录。

今天,

中国“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

将再次挑战全球海洋最深处

人类为何要不断打破下潜纪录?

面临下潜深度增加带来的超强“水压”

“奋斗者”号又是如何硬核“抗压”?

别眨眼!

跟着小编,带你揭秘!

  国产新型材料“钛”牛了

  “奋斗者”号下潜的马里亚纳海沟一万米处,水压超过110兆帕,相当于2000头非洲象踩在一个人的背上

  面对如此巨大的压力,“奋斗者”该如何“抗压”?世界上其他到达过这里的载人潜水器又是怎么做的?

  8年前,加拿大导演卡梅隆就曾乘坐着“深海挑战者”号,成功挑战了马里亚纳海沟。而抗压的关键在于它结实耐压的球形载人舱。

  与世界上的其他潜水器相比,“深海挑战者”号的球舱的厚度相差不多,但大小却不到它们的一半,可谓“皮厚馅小”,这也是卡梅隆能够抵达万米的原因。

  但“深海挑战者”号球舱太小,连五六岁的儿童都很难站直,无法搭载更多的科学家和科研设备。为了能在里面连续待上6个小时,卡梅隆甚至要专门练习瑜伽。

  为了保证载客量,载人舱要足够大;而为了减轻潜水器的负担,球舱又不能太重。为了承受万米海压,做成又大又轻又坚固的载人舱至关重要。

  国产新型钛合金材料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经过多年的不断优化和上千次的测试,中国自主研制的新型钛合金终于问世。强度高、韧性好,可以容纳最多3名乘客安全地在海底进行科考任务。现在,“奋斗者”号终于可以顶住巨大的海底压力,安全载人潜入万米深海。

  超长续航!“油腻”的锂电池成“奋斗者”号能量包

  每次下潜作业,“奋斗者”号要工作10小时左右。深海高压下,如何避免奋斗者号的锂电池因温度过高引发的自燃隐患?

  “奋斗者”号的锂电池,和普通的电池不同,它的内部充满了油。

  “奋斗者”号的上百块单体锂电池为若干组排列,模块之间的间隙中充满了油。当某个电池的温度升高时,热量会先传递给周围的油,然后油再通过电池箱体将热量传递给外部的海水,来缓解电池发热的状况。

  这样“奋斗者”号就可以安全下海了吗?当然不是。

  每批锂电池在成组前,都要严格进行撞击、针刺、海水浸泡、短路、过充、过放等十几项安全抽检,而且还要进行超过万米压力环境下的安全测试。只有通过层层测试,才能最终成为一块合格的“能量包”,保证“奋斗者”号的绝对安全。

  返航利器!“救生衣”带潜水器浮出水面

  当潜水器完成工作,准备返航时,它是如何扛住压力,返回海面的呢?

  这时,潜水器外层的浮力材料就开始发挥作用了。

  浮力材料是成千上万个纳米级大小的玻璃微珠,他们不仅能为潜水器提供足够的浮力,自身也非常结实,经得起海底水压的考验。有了它们,潜水器才能一次次安全地返回水面。

科研人员几十年的辛勤工作

让我们终于有机会下潜到海底一万米

而这当然不仅仅是对技术的探索

更是不断探索求知、挑战自我的欲望

毕竟在下潜的征途上

人类一直在路上

  (总台央视记者 周旋 宋亮 杨理天 张博 杨虓 齐霁 张效瑜 钱榕洁 王浩 丁潇潇 李舒鹏 王宁 曹昊轩 贺佳贝 刘琦 王秋君 杨思源 刘柄豪 刘翔 张志鑫 孟琳)

Copyright(C) 1998-2025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