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人物春秋 > 正文

李金镛:“兴利实边”的“黄金之路辟路人”

2020

08/10

14:32

来源

无锡新传媒网

分享

李金镛(1835—1890),字秋亭,号丽卿,出生于无锡石塘湾陡门李巷村(今无锡市惠山区洛社镇天授村),是清末著名的实业家、慈善家、爱国人士。少时在家务农,臂力过人。后赴沪经商,开设招商客栈,结识江浙巨贾及李鸿章兄弟,入淮军,从事后勤工作。光绪七年(1881)主持吉林珲春屯垦事务,后又在漠河筹办金矿,创业伊始,艰苦卓绝,他披荆斩棘,裹粮携枪,千里查勘,又筹措巨资,建造厂矿,于光绪十四年(1888)成立漠河金矿局,开中国官督商办金矿之先例,下设三厂,两年得金近4万两,缓解清政府当时的国库困窘之情。李金镛也被称作 “兴利实边”的“黄金之路辟路人”。


李金镛故居

他调任吉林知府及长春厅通判,在任3年,政声扬溢,兴办教育,创办“养正书院”,建“同善堂”,开发民智,平时亲询民间疾苦,除暴安良,人称“李青天”。奉命查勘黑龙江精奇里河南岸四十八旗屯地界时,向俄方力争,悉数收回补丁屯至老瓜林170余里被占之地,并挖壕定界,因功赏加二品衔。

李金镛的善举也福泽各地:1855年,出资整修无锡杨家圩、界溪圩堤岸;1860年,出资在镇江、丹阳等地设粥厂,救济难民灾民;1876至1879年,江苏徐淮一带及直隶、河南先后发生大旱灾,官赈不及,李金镛与浙绅胡光墉集银十余万两,亲往灾区助赈,直隶景州灾民为他建造李公生祠;1880年,承修西淀长堤,百日竣工,被誉为“能吏”;1886年,独资修建无锡古运河上著名的洛社大桥及皋桥等,被当地百姓乐道。

光绪十六年(1890)八月,李金镛因积劳咯血,病故于漠河,追封内阁学士。李金镛卒后,无锡、长春、漠河均为其立祠,立传于《清史稿》和《清史列传》。

Copyright(C) 1998-2025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