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无锡旧影 > 正文

清名桥:体味运河千百年文化遗存的窗口

2020

07/16

10:19

来源

无锡新传媒网

分享

  无锡古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一段,它北接长江,南达太湖,全长四十多公里,纵贯无锡城区。无锡古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商末,三千年前,周太王长子泰伯在梅里建勾吴国,为了灌溉和排洪,他率领民众开凿了伯渎河。历史上吴王阖闾攻楚,夫差北上伐齐,都曾通过这条河。可见这条河当时不仅是在交通和农业灌溉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也在军事上起着重要的作用。这条河不仅是无锡最早的人工河,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运河。悠悠河水,凝聚了无锡三千年风风雨雨的历史,交织着水乡江南纯朴醇厚的民风民俗。

  从有运河开始,无锡先民就傍河而居,因河设市,以河为生。运河,孕育了独具特色的江南运河水乡文化。今天在无锡能够一览这种江南水乡生活画面的最佳角度在清名桥,清名桥两岸的水弄堂是无锡最具特色的风景。两边民居高低起伏,码头石埠错落有致,白天人家临窗面水,夜晚船家橹声灯影,前门逛街上桥,后门洗汰下船。每逢下雨时节,丝丝小雨飘洒在白墙黛瓦上,好一幅“人家尽枕河”的江南民俗风情画。

  清名桥,原名清宁桥,位于无锡城区南门外的古运河与伯渎港交汇处,始建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清名桥桥长43.2米、宽5.5米、高8.5米,桥孔跨度13.1米,全系花岗岩堆砌而成,因两岸地势高低关系,东西石级不等,东有石级46级,西有43级,是无锡古运河上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单孔石拱桥。拱圈为江南常见的分节平列式,共11节,圈洞两面的圈石上,各有题刻:一立于清咸丰年间,介绍桥梁和更改桥名经过;一立于同治年间,介绍重建清名桥的始末。桥栏上没有雕饰,每侧立两个望柱,显得十分古朴。1983年在桥东西侧,发现清代石碑两方,一为邹一桂所书,乾隆三十一年立;一为同治九年九月立。

  清名桥是无锡“寄畅园”的主人秦燿的两个儿子捐资建造,因兄弟俩的大名分别是太清、太宁,因此各取一字叫做“清宁桥”。这座石桥在清康熙八年(公元1666年),由无锡县令吴兴祚重建。到了道光年间,因避讳道光皇帝的名字“旻宁”而改名为清名桥,也有人称它为“清明桥”。横跨在水弄堂上的清名桥造型匀称,稳固雄伟,是无锡古运河上最著名的景点。1986年,清名桥被列为无锡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无锡人的心目中,清名桥在历史上的繁荣就象那幅名画《清明上河图》所描绘的一样,是古老运河历史的符号、繁荣的象征、文化的缩影,同时它还是一个窗口,是一个体味运河千百年文化遗存的窗口。

  1986年3月,日本著名作曲家中山大三郎来锡游览了清名桥,回国后创作了歌曲《清名桥》《无锡旅情》,扩大了无锡、无锡清名桥在日本乃至世界上的影响。山奇系列歌曲《印象·江南》之《古运河之恋》(又名《古运河水流》),描写了一段发生在无锡古运河畔的动人爱情故事,歌词为:“古运河水流,南禅钟悠悠,从古流到今,从冬流到秋,日出江花红,春来绿如蓝,船上一位渔家女,为谁在等候。古运河水流,清名桥上走,三月桃花舟,杏花风雨后,你在舟中游,我在水边留,美丽的好姑娘,是否向我在招手。春来春去又一回,莫让年华付水流,人面桃花去,白了少年头,月上柳梢好时候,人约黄昏后,在水一方的心上人,何时牵上你的手。”(贾军松)

Copyright(C) 1998-2025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