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06/16
09:24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今年以来太湖气象、水文条件都利于蓝藻生长。尤其6月以来气温升高,蓝藻生长速度加快,太湖蓝藻防控“攻坚战”已全面打响。藻情变化是否尽在掌握?每天打捞处置多少蓝藻?如何确保市民喝上安全稳定优质的放心水?连日来,记者走访了环境监测中心、蓝藻打捞点、藻水分离站以及水厂等多个单位发现,眼下各部门正全力做好蓝藻打捞处置、水质监测预警、管网安全保供等应急处置方面工作,确保太湖无锡水域连续十三年安全度夏。
新增11个点位的藻类指标手工监测
据气象部门统计,去冬今春的气温创了历史新高,有利于藻种越冬并保持较高的活性;而今年5月平均气温又比常年偏高3℃以上,加上湖体总磷浓度处于高位,有利于蓝藻快速生长繁殖,这都给太湖安全度夏带来挑战。
此前主要通过设置在湖中的浮标自动监测站、人工巡湖等监测蓝藻。“今年加密了人工监测手段。”江苏省无锡环境监测中心生态实验室副主任张军毅介绍。今年新增11个湖体点位的人工藻类密度和叶绿素a监测项目,其中包括4个宜兴监测点位的人工藻类密度样本。工作人员现场进行湖体藻类和水质采样,拿回实验室再做进一步分析。“现在我们两个水源地每天共有4个藻类和8个叶绿素a样本,以及湖体7个点位的藻类密度和叶绿素a的监测任务。”由于样本量猛增,该实验室自4月以来5名工作人员每天三班倒,最忙时甚至24小时“连轴转”。
“这是锡东水厂11:00的样本,藻密度还可以!”10日中午,一批刚从太湖人工取回的水样被紧急送往该生态实验室进行藻情分析。张军毅介绍,今年无论是采样频次还是巡湖力度都增加了不少,锡东、沙渚两大水源地的藻类密度监测采样频次从往年的一周一次,加密到每天上、下午各一次。目前无锡已建立太湖湖体、饮用水水源地动态监测系统,涵盖水位、水质、蓝藻密度等水文气象和生态要素的“空天地一体”监测网络。
填补蓝藻水华动态监测“空白”
在环境监测中心站办公楼的顶层天台有一只两层楼高的白色“大足球”,能接收8颗卫星数据,不间断全自动“抓取”太湖蓝藻分布图,它就是能为蓝藻处置提供数据支撑的“无锡市蓝藻水华遥感监测系统”。
该系统自2017年“上线”以来不断迭代升级,今年除了直收8颗卫星的数据外,还通过技术手段接入了一颗新卫星,填补了单日内对蓝藻水华动态监测的空白。“以前每天最多只能接收过境卫星拍下的两次水华数据。”该中心工程师宋挺介绍,如今还能接收到8:00-15:00之间的8次整点监测数据,以监测蓝藻一天的动态变化情况。一旦监测到大面积水华出现,即可对当天的蓝藻水华进行单日动态追溯,通过数据回放观测蓝藻聚集的面积增长以及波动变化。只要面积大于设定数值,就会启动预警机制。
蓝藻打捞及处置全方位“加速度”
5月中旬开始,沿湖各地、各单位就全力开展蓝藻打捞处置工作,相关打捞点、藻水分离站、藻泥处置和运输等单位均延长工作时间,提高运行负荷,确保及时打捞处置。
11日上午10时,气温已升至31℃。杨湾蓝藻打捞平台下,涡井吸藻泵正隆隆作响。3名身着长袖长裤的打捞工人在闷热天气下挥动着长杆网兜,将吸藻泵旁和平台附近水面漂浮着的杂物打捞出来,以防堵塞泵口。杨湾打捞点打捞队长周小弟从事蓝藻打捞已有13年,他们通常早上6点开工、傍晚6点收工,藻量多时要干到晚上七八点甚至更晚。“今天湾口里的蓝藻量不算多!”周小弟还安排了两条捞藻船出湾口轮流不间断捞藻,最近日打捞量可达1000多吨,多的时候两三千吨。从前一个打捞工铆足劲每天只能捞藻150吨,而如今有了机械化打捞、曝气船等设备的“助力”,打捞效率大大提升,每小时捞藻量可达150吨。
藻水通过管道进入杨湾藻水分离站,该站目前有“一浮一降”两套不同处理工艺的设备共同作业以确保分离站的高效运转。据藻水分离站负责人胡航宇介绍,老设备采用“溶气气浮”技术,藻水经加压后产生超微纳米气泡,再通过相关技术释放出来,让蓝藻像穿了救生衣一样浮出水面,达到一定厚度后通过刮渣机刮到后面设施脱水;而去年新增的泵式加压技术则通过破坏蓝藻气囊内伪空泡使其上浮,不需要调节藻浆浓度,操作更简单、处理效率更高,日处理藻浆量最高可达3900吨。
截至6月9日,太湖无锡水域累计打捞蓝藻58.74万吨,是去年同期的2倍多。市水利局和市水文局每天派出30余人次,对各重点区域蓝藻打捞工作进行督查,对湖泛易发区、太湖水源地等近600平方公里的重点水域开展巡查监测。
加密水质检测频次确保饮用水安全
五月底、六月初,贡湖北部湖区局部水域水质异常现象引起社会各界关注,省、市水利专家接到测报后即赶往现场“诊断”。“异常主要是季风、低气压和太湖水位触发的。”市蓝藻办主任陈旭清说,湖区连续两天出现5-6级大风,再加上气压过低,导致水体中的溶解氧跟不上水体的耗氧速度,使湖底表层的浮泥很快在风浪作用下上浮并与水面蓝藻混合、翻动,形成异常水质。
对此,相关部门迅速采取增加挡藻围隔、加强推流曝气、开展调水引流等一系列应急防控措施,至10日水质异常现象基本消除,其间供水安全未受影响。
把好太湖“水源地”到家中“水龙头”的每一道水质关,是太湖安全度夏的底线。在南泉水源厂取水口旁边,有一座“太湖水源地实时监测平台”,各式检测设备实现24小时自动实时在线监测水的叶绿素、溶解氧、PH值、氨氮等指标。针对夏季安全保供,“在水质波动情况下,我们加密了检测频次以掌握水质波动情况,如溶解氧、嗅味、氨氮等指标的检测频次都缩短了一半。”南泉水源厂厂长胡宗长介绍。经过“臭氧预氧化、曝气生物”预处理后,水里的有机物、氨氮、嗅味等指标明显降低,为后续中桥、雪浪水厂提供了优质“原料”。
“目前无锡的制水工艺及监测预警水平在全国都处于领先水平。”据水务集团生产质量处负责人胡侃介绍,在加强预处理、常规处理和深度处理工艺的基础上,各水厂严格各道工序水质检测,根据水质变化及时调整工艺运行参数,确保不合格水不出厂。
目前我市平均日供水量为140万吨左右,随着气温进一步升高,供水量将持续增长,预计今夏最高日供水量将突破160万吨大关。高峰供水来临前,全市供水管网末梢点的水质已进行了全面“体检”,除加强巡视和监护外,抢修人员和车辆24小时待命,确保第一时间响应。进入度夏期以来,各水厂生产运行稳定,出厂水质优良,平均浊度低于0.1 NTU(国标1.0NTU),平均耗氧量低于1.2mg/L(国标3.0mg/L),平均氨氮低于0.02mg/L(国标0.5mg/L),主要水质指标均优于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即便水源发生异常,成熟的清水高速通道可在水厂间快速调整供水配比,确保城市饮用水安全。
(记者 潘凡 袁晓岚/文、摄)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