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11/25
07:39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倪佳瑜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文化关乎国本,文脉同国脉相连。保护和传承文脉,既是对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守护,更为民族复兴提供了坚定的文化自信。在中华文明发展史中,江南文脉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独具魅力的精神标识。近年来,无锡积极探索江南文脉保护与传承的新路径,制定了科学的行动方案,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但在价值凝练、生活开发、数字活化和特色打造等方面仍有提升空间。
价值凝练:提升无锡江南文脉系统性认知
保护和传承江南文脉,前提是要明晰相应的科学内涵。无锡江南文脉涉及广泛、内涵丰富,包含了行政区域范围内的各种文化形态。但何谓江南文脉,包含哪些特质?无锡社科界对此研究尚不充分,没有形成明确的共识,缺乏具有标识度的具象化表达。
从广义上讲,无锡江南文脉包含本地区一切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价值观念、风俗民情、文化遗产等内容。从狭义上讲,无锡江南文脉起源于吴文化,同时也受到无锡人文地理景观的影响,逐步积蓄了运河文化、长江文化以及太湖文化等内涵。作为中华文脉的重要组成部分,无锡江南文脉因其独特的人文地理因素,具备了“工商强国”“文商共济”“经世致用”等精神特质。追寻江南文脉的演进历程可以发现,其内涵在时代变迁中不断革故鼎新、丰富拓展,数千年积淀的优秀文化共同构成了当代无锡的城市底蕴。无锡江南文脉并非单线演进,而是顺应社会历史变迁形成的面向未来的精神谱系。
因此凝练价值内涵,提升全社会的系统性认知,是赓续传承无锡江南文脉的重要基础。一方面,有关部门应继续大力实施文化工程,组织专家团队对江南文脉进行整体性研究,出版系列权威性著作,例如《无锡史》的编纂就是赓续江南文脉系统的里程碑式项目;另一方面,需要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通过打造具有文化标识的精神景观,让无锡江南文脉的灵魂与内核深入人心,成为中华文脉中不可或缺的江南篇章。
人城互动:明确无锡江南文脉生活化定位
文化是由人民所创造的,城市是文脉的重要载体。江南文脉只有植根于人民的生活,才能实现永续传承。部分文化工程的建设,商业氛围浓厚,但缺乏一定的“烟火气”,生活化场景设置仍有优化空间。
按照景观人类学的理论预设,人与景观的相互关系,建立在人们对生活意义的追寻之上。千年江南文脉积蓄的精神特质,也源自世代江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从“景观”视角来看,无锡江南文脉的精神品质蕴含于人文地理景观之中,人文地理景观同样也映射出江南文脉的价值追求。二者的相互隐喻也指出了无锡江南文脉的保护与传承离不开文化向市民生活的延伸,即文脉一旦脱离生活就会变成无源之水。
因此,无锡江南文脉的保护与传承不能仅依靠政府的力量来推动,而应扎根群众,“城”续文脉,让老建筑、老城区等人文景观融入百姓的生活。一方面要发挥好政府“有形之手”的引领作用,为无锡江南文脉的保护与传承明确方向;另一方面也要发挥市场“无形之手”的经济作用,开发与修复老建筑、老街区等人文地理景观的生产生活功能。比如南长街的改造项目,就是利用市场机制,实现江南文脉生活化传承的标志性工程。与此同时,无锡江南文脉的保护与传承还要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让人也成为“风景”,使人与景观、空间和场所良性互动,把江南文脉真正写进江南人民的生活。
技术革新:推进无锡江南文脉数字化赓续
赓续江南文脉,应积极抓住数字化机遇,让文脉从纸上跃进“云端”。符号景观、媒介景观是近年来景观人类学研究的新领域。以此观之,无锡文化的数字化开发和江南文脉的数字化赓续较为侧重于线下的工作,而线上的工作有待提升。比如,无锡目前尚没有一款具有影响力、能够代表城市或江南文脉的数字文化IP。
因此,无锡应把握数字社会变革带来的机遇,打造无锡江南文脉的数字景观。首先,利用数字技术实现文创转化。随着数字技术的兴起,数字设计、数字文创逐渐成为时代潮流。无锡江南文脉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元素,可借助数字文创的形式进行提炼和打造,让千年的历史积淀在数字赋能中拥有更多可能性。其次,利用数字技术提升沉浸式体验。依靠智能媒体、数字博物馆(体验馆)、AR、VR等形式实现无锡江南文脉的活化利用。用好智能媒体技术,提高信息传达效率,在网络空间讲好无锡江南文脉的故事。通过现代技术让历史中的人物和场景走到人们面前,在沉浸式体验中增强数字社群对无锡江南文脉的认同感。最后,积极抢抓数字赛道,夯实产业基座。江南文脉的数字化开发,必须利用市场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机制。近来国产3A游戏《黑神话:悟空》火遍全球,不仅产生了丰厚的经济效应,而且完美地输出了中华文化。无锡拥有较强的数字产业基础,应积极抢抓数字影视、数字游戏的产业风口,以产业优势推进江南文脉数字化传承与发展。
特色打造:形塑无锡江南文脉地方性标识
无锡江南文脉的保护与传承应建立地方文化标识,形成独特的城市文化气质。江南是一个文化地理概念,无锡作为江南地区的主要城市,在保护传承江南文脉的过程中,差异性探索略显不足,存在泛化的问题。
因此,无锡应立足三方面,塑造独特的江南文脉地方性标识。第一,强化工商基因的传承与开发。无锡历史上是四大米市之首、长江三码头之一,是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源地,更是当代苏南模式的诞生地。相较于周边城市,无锡文脉有着鲜明的工商特色。有关部门应把工商基因作为无锡江南文脉的核心亮点进行打造,保护民族工商业的城市记忆空间,打造具有工商特色的城市景观,同时开发以工商文化为主题的文旅产业,打开国际国内的知名度。第二,强化地方文化符号的打造。无锡人文资源丰富,但文化符号的利用率和推广度并不高。应当提升泥人、紫砂、锡绣、二胡等本地经典文化产品的标识度和影响力。保护传承非遗文化,让锡剧在新时代绽放文化魅力。第三,依托历史名人实现资源在地化利用。无锡历史文化名人众多,例如顾恺之、倪瓒、徐悲鸿等名家,都具有国际影响力。荣氏家族为国家的现代化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毛泽东曾评价说:“荣家是中国民族资本家的首户。”但至今为止,相关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均较为匮乏。无锡应立足本地名人资源,挖掘其经济和文化价值,以“名人效应”讲好无锡故事,在有效传播中实现无锡江南文脉的保护与传承。
(作者系无锡市委党校讲师,江苏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江南大学研究基地研究员)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