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04/24
14:24
来源
奔流财经社
分享
◎王歆怡/撰稿
今年的这个五月,对于无锡来说,真的不太一样,路两旁的月季花开得特别的繁盛。
在这样别开生面的“春景”中,无锡进入了一个盛会密集的“无锡时间”。
在这一周,第三届江苏发展大会无锡行暨第六届全球锡商大会、太湖人才峰会接踵而至,大家透过“无锡时间”的窗口,体会到无锡的开放、进取精神正在激荡起一股强劲的力量。
在第六届全球锡商大会的子活动中,一场关于“四千四万”精神与新时代工商名城建设的主题论坛举行,让不少听众再一次陷入对这座城市精神内核的思考。
能同时占领“四千四万”精神与“新时代工商名城”这两大title的城市很少见。
无锡是其中一个。
这场分论坛由无锡市委统战部、无锡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无锡市工商业联合会主办,中国企业管理无锡培训中心、奔流财经社承办,并由国内知名创新创业平台“创业邦”给予活动支持。
一场关于“四千四万”精神与新时代工商名城建设的主题论坛,嘉宾们在论坛上到底说了什么?给听众留下了怎样的琢磨与回味空间?
01.
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书记张新科,在会上回忆起他上大学时看到的情景。
“80年代那会儿我在南京上大学,外地的行业人才们和南理工的教授常有走动,当时我就知道了这个新名词:星期天工程师。”
“那个时候就听说了类似踏尽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的话,记忆非常深刻。听了以后心头一振,这个提法很直白、很率真,但是直击人心,说出了那个年代人们的呼唤和要求。”
“四千四万”精神是在工商名城的积淀下的产物,张新科感慨道:我觉得在江苏上大学,最后留在江苏工作,是非常幸福的。
客观地说,每个城市都有自身独特的创新生态,而对于无锡这座历史工商名城来说,不折不挠、迎难而上的精神,无疑是这座城市正在全力打造的创新创业生态的核心特征。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夏锦文在主旨报告中提出:在新时代中,无论外界的环境怎么变,四千四万的精神内核都不会改变。今天,我们重温“四千四万”精神,既是要回望曾经走过的不凡之路,更是要深悟蕴藏其中的智慧和经验,汲取内在力量,在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中发挥更大作用。
▲南京大学出版社社长金鑫荣在致辞中提到《“四千四万”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苏南的生动实践》,这本书由中共无锡市委组织部、南京师范大学、中国企业管理无锡培训中心(“四千四万”精神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共同编著,也是全国第一部“四千四万”精神专题研究读本。
在历史上,不少人都知道海力士“812”项目,直到现在,海力士都是江苏省内单体投资量最大的外资企业。
“812”不仅是项目的代表,更是一种精神象征。
当时,国内有10多个实力城市参与到了这个超大规模IC项目的竞争之中,而实力并不是最强的无锡,在其中毫不退缩。最后在谈判桌上,无锡进行了连续八天七夜的通宵车轮战,最终谈成了这个在中国IC产业中举足轻重的大项目。
在2004年,当时“一站式审批”还没有在全国全面铺开,但这个项目从提交申报材料到领取营业执照,只用了4个半月;
从厂房建设到第一块8英寸晶圆下线,前后只用了一年。
在融资难问题上,11家中资银行、9家外资银行加入贷款银团,开创了无锡组建银团的先河,也成为当时江苏省最大、全国范围内参贷行最多的“国际银团”。
这些“迎难而上”的故事要细细说大概有一千件一万件,如果把“四千四万”精神放到如今来看,是一种怎样的精神传承?
02.
对于这个问题,那些在这片热土上发展的创业人、投资人更有发言权。
在圆桌分享环节,创业邦副总裁赵镜波说:
创业者精神内核其实到今天也没有变化,从80年代到今天,“人”从土地到工厂,从工厂再到办公楼,锡商们实际上是站在风口敏锐地捕捉着市场的变化。
作为中国领先的创新咨询服务机构,创业邦服务过上千家企业,对于无锡企业,赵镜波认为“锡商精神”延续到今天,始终不变的是创业者的“道”。
这里的“道”是“道义”——除了金钱价值,创业所产生的社会价值能让企业走得更远,让企业的未来更广阔。
无锡企业家的“道义”由来已久。
荡口的华氏义庄,写就了一部无锡慈善事业的发展史;荣氏家族在发展实业的同时,不忘将“经世济民”的思想付诸实践,在无锡办学修路……
如今,无锡的当代企业家们也依然延续着这种“锡商精神”。
2020年疫情暴发期间,为防止感染,许多医护人员不得不压紧N95口罩和护目镜,由于防护装备短缺,每天佩戴十几个小时的口罩后造成了严重的面部压疮。
有一种设备叫正压防护装备,是一个圆柱体的面罩,佩戴舒适且可以为医护工作者提供更清洁的呼吸环境。但这是一个极小的行业,在平时,使用量小到可以忽略不计,零星的小单委托生产很少有企业愿意接单。
这时候,是一家无锡的企业——科标科技站出来说:我们愿意做。
无锡企业家的“义”,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听着创业邦赵总的讲话,江苏知原药业总裁谢宏伟频频点头。
江苏知原药业是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回忆起在无锡创业的经历,他形容道:“无锡是创业者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
“‘锡商’的基因里面,除了“工”和“商”,还有一个“文”字。”谢宏伟用四个字形容无锡的创业环境:
崇文重商。
怎么理解这四个字?
“文”的基因,体现在营商环境上就是政府低调务实的态度:有事必到,无事不扰;而体现在企业家身上,就是持之以恒的创新力。
就如几十年前身体力行实践的“四千四万”精神一样,当时的创业者敢于突破僵化的体制,不畏艰险勇于创新,到现在几代人都一直传承着这样的精神。
国合公司的总经理邵焜琨是“环三代”,他的爷爷和外公都是改革开放后苏南地区第一批从事环保装备产业的乡镇企业家,父亲自上世纪90年代起,便与海外环保企业展开国际合作。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邵焜琨回忆祖辈的创业情景:
爷爷那一代是计划经济时代,只要有好的点子,加上勤奋努力,就可以开创一番事业;到了父亲这一代赶上了环保大发展,宜兴大量的环保企业都发展起来了,但与此同时也埋下了隐患,生产出来的产品同质化严重;现在三代接手,面临的挑战就是企业的转型、升级。
转向哪?怎么转?
“创三代”邵焜琨跳出了企业看行业,其打造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成为了江苏省重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接过创业的接力棒,年轻的创业者探索出了“环保+创投”的公共服务平台创业之路。
于外,企业家的“道义”与“创新”,是使得无锡这座工商名城在历史中留下烙印的重要原因;于内,这也是莘莘学子们必须要去传承的内在动力,在这里,有最直接的传承和耳濡目染的浸润。
江南大学商学院院长浦徐进在会上分享道,商学院肩负着商科教育的责任,在大学中传承和创新“四千四万”精神,他们有着自己独特的做法 。
一方面,是在课程体系设计中将一些典型案例编入教材,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四千四万”精神;另一方面开创了“企业家辅导员”之制,一个企业家对接一个班级,把“四千四万”精神从企业家的实践层面植入到学生的思想层面,有助于培养“四千四万”精神的传承者和接班人。
此外,在无锡有着全国唯一一座,以“四千四万”精神为主题并经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注册的干部教育培训基地。在圆桌分享环节,中国企业管理无锡培训中心(“四千四万”精神干部教育培训基地)主任李建秋透露,最近两个月,培训基地的接待量达到了1.2万人次。
李建秋说,“四千四万”精神是“四敢”担当的重要体现。首先要有“敢”字,来解决不敢干的问题,要激发广大干部群众企业家干事创业的活力。其次是善于干,就是要有时不我待的干劲、锲而不舍的韧劲、逢山开路的闯劲。
03.
关注无锡这么多年,我们知道,这座城市的确有它的特别之处。
有一种刻在骨子里的工商基因是无法剔除的。正是这种深厚的历史底蕴,形成了无锡有别于其他城市的气质风范,使“产业强市”真正成为无锡经济的最大共识和无锡城市的最亮名片。
从“四千四万”精神到打造“新时代工商名城”,响亮的口号声会激励更多人在未来的日子里不断进取、奋斗。
对历史的最好致敬,就是创造新的历史。
进入十四五之后,无锡发布了“465”产业体系,展示出了未来一段时期,无锡以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为主要抓手打造现代产业发展新高地的决心。今后无锡还将出台《无锡市关于加快特色产业园区建设的实施意见》,目标到2025年打造50 个以上集聚度高、承载力强的特色产业园区。
把“产业”这张“绝对王牌”打得更精彩,把“工商名城”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这就是今天无锡的使命。
我们也有理由相信,这片热土上的创业者们,会延续一种精神,在无锡的产业强市之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