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古迹寻踪 > 正文

龙光塔:铜葫芦的故事

2022

08/23

09:47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惠山萃起于平壤之上,腾踔于锡城之西北,物华天宝,名泉胜地,被唐代“悯农”诗人李绅亲切地称为“家山”。其东峰锡山葱郁似盔,得一山之灵秀,主山川形胜,领城市文风之先,为锡邑之主山。千年以来,流传着“有锡兵,天下争;无锡宁,天下清”的歌谣,寓天下太平之景象。

  清代道光文人赵函云:“九龙山脉自宜兴诸山蜿蜒而来,东西亘数十里,起伏凡九,故名九龙,其东忽断,断而复起为锡山,若龙之有首。龙不可以无角,故建塔焉。”锡山山巅之龙光塔,聚一山精神之所在,似明灯照耀,似火炬彰目,标榜无锡科举之盛,数百年来,为无锡的历史文化地标,福佑着这座江南名城。

  1

  龙光塔上的铜葫芦,由来已久。在清代道光十六年(1836)赵函所撰《重修龙光塔铭》中有如下记述:

  相传古塔顶为铜壶卢,一日大风雨中,恍惚有神人摄取壶卢以去,而以惠山寺中铁灯檠易置其上,屹然不动。丙戌年改易塔顶,取铁檠下,几遭毁弃,秦琴山大令访得之,仍置塔尖,以昭灵迹,亦异事也。

  从这段记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道光年间修复好的龙光塔其塔顶是惠山寺的铁灯檠,而不是铜葫芦。

  塔修好不久,清代同治年间,塔再遭火毁。从清末留下的龙光塔旧影,可以看到此时塔已无顶,仅存裸露的塔身筒体。

  又过了大约60年,龙光塔迎来了新的修复,此时邑商周廷弼、祝大椿发起修缮龙光塔,周廷弼在民国癸亥(1923)春有题塔诗并刻碑记之,录其文如下:

  涧边五里踏芳尘,古刹浮图历级新。

  拈取心香烙一瓣,空王殿下问前因。

  隐约楼台疑有光,蓉湖风月古今殊。

  青山依旧关兴废,吐出九龙颌下珠。

  古佛曾经劫火煎,香花犹舞旧时鲜。

  载来不尽登临感,忽忽红羊六十年。

  依然塔势涌嶙峋,扶杖赍云送浼春。

  槛外五湖烟水远,名成谁是泛舟人。

  癸亥春邑人周廷弼题,邵晋康刻

  上述诗中所说的“浮图”本指佛教建筑,后专指高塔。

龙光塔塔内(1915)

  2

  民国时期龙光塔由于资金方面的原因,从1919年4月龙光寺僧普庆动议倡修,1921年3月破土动工,到1930年修竣,修修停停,一修就是9年。我们只能从民国年间报纸的报道和一些旧照片,推测还原此塔修缮的大概过程,最后由荣德生先生出资,毕其一功,但遗憾的是,详细情形并无史实可以印证。无锡史志上只有一句话:“民国十三年草草修复,不久塔顶倾斜。民国十九年,荣德生等捐资重修。”

  龙光塔修缮,当时预算“非二万金不能藏事”,周廷弼、祝大椿是主要出资人,周廷弼出资多少没有记载,估计他应该是大股东,后来塔内曾一度供奉他的遗像以纪念他的功德。“祝大护法印大椿暨陈太夫人慨助宝塔功德大洋二千元”,各大善士又捐资一千七百余元,这几个大户的出资与总预算相比,显然,资金缺口是很大的。寺僧募捐不到钱,所以修缮很不顺利。1923年10月《锡报》批评说无锡号称文物之邦,怎么连一个小小的名胜都没有去修复保存呢?这是坍台的。到惠山,水路看的是残败的黄埠墩,陆路看的是搭了一个引架,数年没有修好的龙光塔,“叫人见了,好不难受”。

  前述原来龙光塔的塔顶是惠山寺里面的铁灯檠,清代同治间塔被烧毁,铁灯檠大概是被熔化了,我们从晚清外国人拍的塔内部结构的照片没有看到这个铁顶。塔修好了,现在要收顶,而此时周廷弼已经去世,遂由祝大椿接力修塔,决定募集资金,给龙光塔安一个铜葫芦的顶。由于种种原因,这个铜葫芦也没有什么资料,只有在某资料上说它浇铸于1925年(实际为1924年),重1.5吨。

  这个铜葫芦究竟怎样的情景,没人知道。即使1930年以后多次修复,都没有人关注到隐藏在这铜葫芦背后的一些文化信息,也无法从其它渠道去破译其中的秘密。直到2018年,差不多经历了94年后才真相大白。

金石声(右)陪同曹三房后人曹阳老师在看铜葫芦拓片(2019年1月)

  3

  2018年10月17日,龙光塔修缮工程开工。一个月后,施工人员发现塔顶铜葫芦上有字,就拍了照片发在工作群里,其中一张有“民国十三年岁在甲子仲冬月之谷旦本邑南门外曹三房老全记铸造”的详细信息。我得知这一信息后,觉得很有价值,要求进一步勘察。我在第一时间登上塔顶,看到那铜葫芦还是很大的,上面的文字清晰可见,一点也没有被风化剥蚀,毕竟是铜的。

  塔顶作业面窄小,观察甚为不便,我们只能请专业人员进行拓片,并绘制了此铜葫芦的现状图。

  铜葫芦海拔113米,高2.635米。分两节,由底座圆柱体、底座托盘、底座、葫芦锥状体四个部分组成。壁厚1.5厘米,葫芦口直径20厘米。据现有尺寸推算铜葫芦重约853公斤。

  此铜葫芦上有铭文,其排列顺序为:薛南溟、杨定驹字面朝北。自薛南溟开始竖排向左顺时针方向旋转,自葫芦锥状体平座朝上65厘米内为阳文,字大2.5厘米,厚度约4毫米;高度65厘米至90厘米内为阴文,有97字,字大2-2.5厘米。下部为阳文,阴文在上部,中部杂有阴文。朝东南方向有四排落款“民国十三年岁在甲子仲冬月之谷旦本邑南门外曹三房老全记铸造”,共28字。阳文。

  根据拓片逐一清点,查明其上有功德名单213人(阳文121人,阴文92人,其中女性约55人)。除了主持人祝大椿及家族人员外,还有铸造作坊“民国十三年岁在甲子仲冬月之谷旦本邑南门外曹三房老全记铸造”字样,而曹三房是明朝年间的无锡老字号,其铸造的法器现存最古为明崇祯年间,存浙江普陀山。在浙江天童寺有曹三房全记铸造的千僧锅,时在崇祯十四年辛酉,即公元1641年。铜葫芦上还有当时无锡著名乡绅、官吏和工商实业家,如薛南溟、蔡缄三、杨翰西、杨石渔、蒋遇春、孙荷生、徐涵若、孙鹤卿、杨干卿、钱镜生、陶丹翼、高映川等名字。

  4

  铜葫芦及上面铭文的发现,经媒体报道后,在锡城关注此事的人群中引起很大反响,尤其是曹三房的后人曹女士激动地找上门来,找到我诉说她的辛酸家事。

  她说在朋友圈看到了这铜葫芦的照片,上面有曹三房字样。她说:“这是我家的东西,这是我爷爷造的。看到我家的东西,好激动哦。我想去塔上看,可是我还想我爬不上去。我还没亲眼见到我家的东西呢。”她又说,“我明天去给我爸爸看。我爸爸是曹家二少爷,他今年81岁。祝大椿在我爷爷家做过一年学徒。我爷爷1937年给日本人打死,这是血海深仇,牌位现在在龙海寺。那会我爸爸才1岁。”

  2019年1月8日,我和曹女士去她父亲家接老人家来惠山看铜葫芦的拓片,了解曹三房故事。曹先生81岁,精神健,腿略有不适,他一见到我说我做了功德。他原名曹金安,他弟弟是孪生兄弟名曹银安,在常州工作。

  接到我办公室后,曹先生就和我介绍他的身世。他父亲1937年被日寇从背后用枪打死,他说他是在南门一带寻找旧迹的时候一个老人说的。老人有年纪了,看到他问他你找啥,姓啥,他就说是曹三房的后人。老人就跟他说,日本人突然射击,也不是说有什么过节。所以很惨的,他父亲去世时候他才1岁,父亲叫曹寿泉,葬在惠山,牌位现在龙海寺。3年后他母亲又去世了。从此他和弟弟就被舅舅姨妈领养,他还有一个哥哥也寄养在亲戚家中,14岁就去上海学生意了,等于家就散了。后来,曹三房慢慢衰落,新中国成立后并入王源吉。曹先生说他小时候看到厂的,他们主要是做法器,工艺要求高,金属熔点高所以风机要15个人拉,鼓风。曹先生小时候很苦,帮大人种田,有一次他在家门口被钱桥小学的校长看见,陶校长说这小孩子为啥不读书呀,旁边大人说这是某某家的孩子,校长和他阿姨大概认识的,就说这小孩子明天就来我们小学读书,费用全部由我们承担。后来曹先生去城中积余读初中,考取了锡师,又去省城进修两年,回到无锡后就在二中教书一直到退休。曹先生说他父亲写一手好字,器物上的字大多数是他父亲自己刻写的。

  今天,龙光塔上铜葫芦的秘密已经逐渐明朗。一个铜葫芦,承载百年沧桑,见证近代风云,诉说宝塔故事,反映了工商发展和文化需求,寄托了百姓祈求美好生活的心愿。我们相信,这铜葫芦将与此塔、此山长美于斯,福佑吾邦。(金石声)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