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2021年专题 > 聚焦党代会 > 要闻聚焦 > 正文

走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前列 谱写“强富美高”新无锡建设崭新篇章 ——在中国共产党无锡市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2021

10/09

07:23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2021年9月25日)

杜 小 刚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共无锡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在党中央和省委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迎难而上、开拓进取,全面完成市第十三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

  五年来,我们推进产业强市,质量效益持续提高。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迈上万亿元台阶,人均GDP位居全国万亿级城市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跨入千亿级行列。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上工业产值比重分别达34.9%和48.3%,9个产业集群规模超千亿元,物联网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高新技术企业达4030家。全面启动太湖湾科创带建设,科技进步贡献率保持全省第一,建成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形成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市场主体突破100万户,入围“中国企业500强”等四张榜单的企业数、上市公司市值均为全省第一。

  五年来,我们致力改革开放,发展动力日益增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行政管理体制、财税金融、国资国企等改革力度加大。党政机构、群团、深化事业单位改革全面完成,太湖新城管理体制优化调整。惠山经开区升格为国家级经开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打响“无难事、悉心办”最优营商环境城市品牌。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土地制度改革有序推进。获批全省首个深化自然资源要素配置改革试点。积极参与“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开展集成电路供应链保税模式改革试点,获批国家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等高层级开放平台。

  五年来,我们强化一体发展,区域城乡更为协调。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无锡行动方案有序实施,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苏锡常一体化发展合作峰会在锡成功举办。锡澄、锡宜协同发展区实质性启动,成立全省首家本土航空公司,“公铁水空”建设取得全面突破,初步形成“一体两翼两区”市域空间布局。入选首批国家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城市,致力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连续三年获评内地最宜居城市。在全省率先启动农业农村基本现代化示范建设,现代农业发展提质提效,首批农房改善试点全面完成,建成一批特色田园乡村和美丽乡村示范点。

  五年来,我们坚持生态优先,环境质量明显优化。率先出台对污染防治攻坚不力市(县)区政府实施严格惩戒措施。扎实推进长江大保护、太湖治理和河道综合整治,开展“美丽河湖”三年行动,太湖无锡水域水质改善幅度好于全湖、连续十三年实现安全度夏,建成区全面消除黑臭水体,高质量完成长江流域退捕任务。PM2.5平均浓度在全省率先达到二级标准,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创有监测数据以来最好水平。锡东垃圾焚烧发电厂成功原址复工,危险废物集中处置能力五年增长超6倍。单位GDP能耗苏南最低,成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五年来,我们聚焦共建共享,人民生活不断改善。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持续高于GDP增速,低保标准分别是省和国家脱贫标准的2倍和3倍,提前两年实现155个市级经济薄弱村脱困转化。“微幸福”民生工程深受欢迎。成为首个国家健康城市示范市全覆盖的地级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监测全省第一,职业教育改革、就业工作获省政府督查激励表彰,创成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公共服务质量满意度、消费者满意度监测全国第一。创成首个全国文明城市群和全国双拥模范城市群。全面打赢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为全省全国疫情防控作出“无锡贡献”。

  五年来,我们注重民主法治,社会大局保持稳定。支持人大结合实际创造性做好立法、监督等工作,支持政协广泛实施民主监督、视察调研、协商议政,推动统一战线工作积极开展创新实践,群团组织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城市创建深入推进,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建成投用,获得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最高荣誉“长安杯”,扫黑除恶专项斗争绩效位居全省前列,公众安全感连续三年、公众法治建设满意度连续两年全省第一,全域创成省级食品安全示范县(市、区),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向好。

  五年来,我们全面从严治党,党的领导更加坚强。精心组织庆祝建党百年系列活动,增强了全市人民坚定不移听党话、矢志不移跟党走的决心和信心。“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取得积极成效,“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和“三强三促”开新局主题活动深入推进。全面实施基层党建“三项工程”,积极落实“三项机制”,党员干部干事创业活力持续激发。严格贯彻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扎实做好中央和省委巡视反馈意见整改工作,在全省率先探索派驻和巡察机构改革,十三届市委巡察实现全覆盖,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总体成效位居全省前列,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巩固发展。

  五年砥砺奋进,成绩来之不易。我们经受住了疫情的大战大考,有效应对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诸多挑战,打赢了“三大攻坚战”,防范化解了各类矛盾风险,这是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掌舵领航的结果,是党中央和省委坚强领导、关心支持的结果,是历届市委及各位老领导、老同志薪火相传、无私奉献的结果,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不懈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中共无锡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向全市广大党员和干部群众,向市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驻锡部队、各驻锡单位,向所有关心支持无锡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致以崇高敬意和衷心感谢!

  五年探索实践,经验弥足珍贵。我们深切体会到,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些年,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一切行动听从习近平总书记号令,所有工作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展开,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们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应对变化变局、育先机开新局的能力得到明显提升,推动无锡各项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行。必须坚持以党的创新理论为引领。这些年,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照对应总书记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查找问题、解决问题,对标对表新发展理念纠正偏差、校正方向,持续深化认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落实,开辟了无锡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新境界。必须坚持高质量发展导向。这些年,我们围绕争当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系统展开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城乡建设、文化建设、生态环境、人民生活“六个高质量”工作,以极大定力促转型、调结构、优布局,高质量成为全市发展的主旋律。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创新。这些年,我们全面落实党中央和省委深化改革各项措施,敢闯敢试、先行先试,创新解决一批制约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机制性梗阻、政策性问题,许多领域实现了重大变革和重塑,为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注入了强劲动力。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些年,我们坚持以人为本,下大力气办好富民、惠民、安民实事,持续排查解决教育、医疗、住房、环境、稳定、公共安全等领域突出问题,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提升了全市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激发了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的智慧和力量。

  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存在的问题,主要是: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还不到位,干部推进现代化国际化的能力素质有待提高,运用创新思维、法治手段、市场机制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强;自主创新能力亟待提高,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任重道远;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依然艰巨,优化营商环境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跨域大交通、数字新基建等“两新一重”建设存在短板,城市更新、乡村振兴步伐有待加快,生态环境质量还未实现根本性好转;社会文明素质有待提升,民生事业优质均衡发展还有差距,社会治理、公共安全等方面存在不少隐患;“四风”问题仍有反复,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还需巩固涵养。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强化问题导向和底线思维,扎实迈好现代化建设每一步。

  今后五年工作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今后五年,是无锡乘势而上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时代风起,太湖潮涌,无锡的发展踏上了新的征程。对焦历史航标,面对风云激荡的时代大势,迫切需要我们在与时俱进中顺势而为。进入新阶段,国内外环境正发生新的深刻变化,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进入加速演变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影响广泛深远,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尽管挑战前所未有,但我国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特别是新发展理念的深入践行、新发展格局的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全面落实,为推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引和正确路径。我们要抢抓机遇、趋利避害,始终保持清醒头脑、从容应对,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更加主动系统谋划上、放在更加积极对接跟进上、放在创造性落实中央决策部署上,扎实做好事关改革发展稳定的重点工作,在应对各种变化变局中走好现代化之路。对焦区域坐标,面对群雄竞逐的发展浪潮,迫切需要我们在激流勇进中抢先有为。当前区域一体化明显加快,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和扬子江城市群、苏锡常都市圈等协同战略的深入推进,制约要素流通的思想束缚、空间阻隔、市场障碍加快打破,特别是长三角一体化格局加速形成,为无锡融入区域发展、更加有效集聚优质资源创造了条件。但也应看到,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实施使区域内核心龙头城市的优势更为突出,我们与区域位置相邻、主导产业相似、城市能级相近的兄弟城市,在同类赛道上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如果没有“想人所未想”的先见之明和“做人所未做”的先行先试,就会被标兵甩开、被追兵赶上。我们要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危机意识,高质量高效率办好自己的事,创造更多率先、示范的成果,在区域一体化中牢牢把握发展主动权。对焦愿景目标,面对走在前列的光荣使命,迫切需要我们在务实奋进中担当作为。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三次对江苏现代化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从2009年“现代化应该是一个可以去勾画的目标”,到2014年“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篇大文章”,再到去年提出“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走在前列”,这些都饱含着总书记对江苏的厚望重托。省委提出要积极探索现代化建设的苏南路径,打造可以代表国家水平、引领未来方向的现代化建设先行示范区,奋力走在全国现代化建设最前列。我们要把无锡的现代化建设放在总书记提出的“走在前列”要求和擘画的“强富美高”蓝图中加以把握,扛起党中央和省委赋予的重任,以全省高质量发展领跑者的姿态,对标世界现代化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勇担“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在“十三五”较高发展平台上,勇争第一、敢创唯一,以“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的精神,推动无锡现代化建设成为全省全国率先中的率先、前列中的前列。

  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和对江苏工作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围绕勇做全省“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排头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牢记嘱托、勇担使命,真抓实干、埋头苦干,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共同富裕幸福美好城市,打造新发展理念实践示范区,走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前列,谱写“强富美高”新无锡建设崭新篇章。

  结合我市“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围绕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今后五年的总体目标是,圆满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达到新高度,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成为现代化建设先行示范区。到2035年,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竞争力、国际影响力大幅跃升,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名城、国际美誉度的生态宜居名城、全国辐射力的交通枢纽名城、全国影响力的山水文旅名城,基本实现共同富裕,率先建成现代化强市,成为现代化建设的城市范例。到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时,无锡拥有高度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强富美高”现代化图景世人瞩目,高水平实现共同富裕,跻身全球发达城市行列,成为世界看中国的标志性窗口。

  今后五年的具体目标任务是:致力打造现代产业新高地,在率先建设经济体系更具国际竞争力的现代化上走在最前列。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和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立,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取得重大成果,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经济成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科技供给能力大幅提升,太湖湾科创带成为长三角原始创新高地和“高精尖特”产业重要承载区,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科技进步贡献率等创新指标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标准。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深入推进,成为国内大循环重要支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重要枢纽。致力打造现代气派新都市,在率先建设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现代化上走在最前列。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长江经济带建设取得高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全方位接轨上海大都市圈建设,形成制度化协同推进机制。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地位更加巩固。分工合理、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市域空间格局全面建立,锡澄、锡宜深度融合,农业农村“五园五区六带”基本建成,城乡发展更加协调,地区发展差距显著缩小,现代化国际化大都市风范充分彰显。致力打造现代生态新环境,在率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走在最前列。山水林田湖草协同治理全面推进,水、大气、土壤等环境质量持续提升,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取得明显成效,生态环境状况综合指数位居全国前列,美丽田园乡村建设彰显江南风情,绿水青山转化金山银山通道进一步拓展,海绵城市建设示范效应更加明显,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为健全,优美生态环境令人向往、令人陶醉。致力打造现代生活新家园,在率先建设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上走在最前列。率先建立推动共同富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更加协调,农民市民不再有明显身份界限、城乡生活不再有明显落差,率先形成以中等收入群体为主的橄榄型社会结构,覆盖全生命周期的公共服务更加优质均衡,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病有良医、住有宜居、老有颐养、弱有众扶,成为共同富裕的示范引领区。致力打造现代文明新典范,在率先建设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上走在最前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践行,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率先创成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明显提升,文化生活丰富多彩,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建成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形成更多具有锡韵特色的文化精品,历史文脉延续传承,吴文化、工商文化、运河文化等呈现新的魅力,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无锡文化影响力不断提升。致力打造现代治理新样板,在率先建设秩序优良活力彰显的现代化上走在最前列。创成全国首批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城市治理数字化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形成覆盖全域、全时感知、高效处置的“一网统管”城市治理体系,城市治理法治化、科学化、精细化、智能化水平全面提升,城市更具韧性、更为安全,民主法治更加健全,社会更加公平正义,城市现代化治理成为样板,群众安全感满意度全国领先。

  做好今后的工作,要胸怀“国之大者”。看任何问题、作任何决策、抓任何工作,都要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不折不扣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确保全市上下意志统一、行动统一,切实做到“两个维护”。要心系“民之向者”。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们的奋斗目标、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牢记初心使命,践行党的宗旨,坚持发展为民的价值取向、民生优先的行动指向,始终同全市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为创造幸福美好生活而奋斗,加快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要夯实“强之基者”。遵循现代化建设规律,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定推进产业强市不动摇,加强对现代化建设的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抓紧实施具有基础性、支撑性、引领性的重大事项、重大工程,多做有利于长远发展的工作,夯实现代化建设的基础,更有底气地喊出“高质量发展看无锡”,在国家“强起来”的历史进程中烙下太湖印记。要紧盯“城之安者”。增强忧患意识、坚持底线思维,把安全发展贯穿现代化建设各领域全过程,更好统筹发展与安全两件大事,以人民安全为宗旨、政治安全为根本、经济安全为基础、文化和社会安全为保障,既打好防范和抵御风险的有准备之战,又打好化险为夷、转危为机的战略主动战,坚决守住“稳定、安全、生态、廉政”四条底线,推动无锡的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要抓牢“政之要者”。聚焦干部这个关键,推动干部转思想、转理念、转作风,树立现代理念、国际视野、人民情怀,破除传统观念、惯性思维、自满意识,弘扬创新精神、实干精神、争先精神,提升系统谋划能力、政策研发能力、贯彻落实能力,掌握推动工作的科学方法、有效打法、管用办法,在新征程上为党和人民争取更大光荣。

  奋力推动现代化建设走在最前列

  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推进现代化建设打下了坚实基础。我们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挖掘潜在优势、形成更多优势,推动各项工作实现更大突破,开创无锡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一)进一步发挥产业科技创新优势,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上取得突破,加快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

  科技创新是引领无锡发展的最核心密码,科技与产业高度融合是无锡的最显著特征。要坚持科技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以“一百年不动摇”的信念和毅力实施创新驱动核心战略,加快科技自立自强步伐,把科技创新的“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

  建设高能级创新载体。高水平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集中力量推进太湖湾科创带建设,加快推进梁溪科技城、太湖湾科创城、霞客湾科学城、宛山湖生态科技城、陶都科技城建设,形成“一带多点”协同创新格局。推动太湖实验室创建国家实验室,加强无锡先进技术研究院、国家超级计算(无锡)中心、无锡物联网创新促进中心、国家集成电路特色工艺及封装测试创新中心、国家级江苏(无锡)车联网先导区等重大创新平台内涵建设,争创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在创建国家级产业、技术以及制造业创新中心上实现更大突破,使无锡在更多领域担当国家战略科技力量。高标准建设一批国际科创社区、创新园区、创新楼宇、孵化器、加速器和众创空间,新增科创载体500万平方米,新增新型研发机构50家,与国家确定的所有未来技术学院形成战略合作关系。多种形式布局一批市外孵化器、域外创新中心、研发基地等科创飞地,探索科创综合体建设,构建多元集合的创新生态圈。

  攻关高水准创新技术。实施“太湖之光”科技攻关计划,形成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长期持续投入机制,完善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方式,建立战略产品牵引、重大任务带动的科研组织新模式,突破重点产业领域“卡脖子”技术,形成更多自主原创核心成果。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实施企业研发机构提升计划,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一所一策”发挥在锡国家科研院所作用,健全产学研协同攻关机制,拓展全球产业创新合作伙伴,深度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均实现倍增,培育一批具有极强创新力、竞争力的科技领军企业。

  构建高效能创新生态。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优化重大科技项目组织管理方式,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打通科研成果产业化通道,探索“揭榜挂帅”“以赛代评”等有效模式,推动重点科技项目、人才、资金一体化、高效化配置。注重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支持科技创新。高标准建设科创服务综合体,大力发展各类科技中介。探索设立知识产权法院。落实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健全多元化投入机制,扩大天使投资等各类股权投资基金规模,推进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创新试点,打造尚贤湖基金PARK等基金集聚高地。加强科普宣传和创新文化建设,加快“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建设。

  集聚高层次创新人才。树立开放包容理念,积极复制自贸区人才便利政策,从法规层面突破高层次人才“引育留用”问题。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人才奖补政策体系,把人才评价权交给企业。持续升级“太湖人才计划”,推进“锡引”工程,提升太湖人才峰会、无锡“太湖杯”国际精英创新创业大赛等活动影响力,集聚一批全球顶尖的“高精尖缺”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造就一批高水平工程师、高技能人才和高层次跨专业实干型人才,擦亮“无比爱才、锡望您来”品牌。提升人才服务保障水平,培育发展各类人才集团,创建国家人力资源产业园,争创1-2个世界级技能大赛中国集训主基地。

  (二)进一步发挥实体经济优势,努力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上取得突破,加快打造现代产业新高地

  产业是高质量发展的“根基”和现代经济体系的“支柱”,是无锡发展最强的“王牌”。要坚定实施产业强市主导战略,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全面构筑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中国第一工商名城。

  加快建设制造强市。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健全产业集群组织管理和专业化推进机制。坚持以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高端化为引领,实施卓越产业链培育工程,做强做大10条优势产业链,参与“大国重器”建设,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打造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其中物联网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集成电路和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实现翻番、“两机”产业规模增长2倍以上。发展壮大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国家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区、产业发展集聚区、应用示范先导区。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计划,在第三代半导体、量子技术、深海极地、氢能等领域抢占发展制高点。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推进一批重大工业强基项目和质量基础设施建设。建设质量强国标杆城市。高水平办好世界物联网博览会等重大展会。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依靠市场机制和现代科技创新促进服务业发展,加快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试点示范建设,争创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市。促进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大力发展特色总部经济、临空经济、枢纽经济,建设区域金融商务中心,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人力资源、会展经济等现代服务业,提升要素资源的集聚配置能力。大力发展夜经济,培育壮大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形成一批特色商区街区,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全国放心消费城市。

  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争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加快现代农业“五大园区”建设,深化“百企建百园”工程,推进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等创建工作。加快全域高标准农田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科技,创建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进一步夯实区域性粮食安全的基础。

  做强做优做大实体经济。坚持以项目为中心组织产业发展,探索建立市场化招商引资奖励机制、招商服务激励机制,引进一批龙头型、旗舰型重大项目。深化“百企引航”“千企升级”行动,制定中小企业发展规划,开展单项冠军企业培育提升专项行动,培育链主企业和头部企业,加快涌现一批“专精特新”和“小巨人”企业。制定更有含金量的扶持政策,力争实现世界500强企业零的突破,提升无锡企业在各类500强榜单中的地位。加强企业上市指导服务,每年新增上市公司15家以上,增强上市公司再融资能力,上市企业市值突破2万亿元,争创全省上市公司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加大低效用地腾退、存量用地盘活力度。

  (三)进一步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优势,努力在城市数字化转型上取得突破,加快建设高水平“数字无锡”

  数字化正以不可逆转之势改变人类社会,越来越成为重塑治理体系、推动现代产业高质量发展最核心的驱动力。要以人为本,坚持技术和城市“为人而转”,聚焦“优政、兴业、惠民”推动城市数字化转型,建设网络强市,打造创新、绿色、宜居、安全、韧性的全国新型智慧城市标杆。

  推动经济数字化转型。围绕“数字产业化”,加快发展集成电路、高端软件、智能计算、新型显示等基础产业,做大做强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产业,超前布局6G、卫星互联网等前沿产业,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标志性数字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围绕“产业数字化”,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汽车、数字金融等新产业,加快生产制造、科技研发、金融服务、商贸流通等领域数字化转型,推动产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贯通融合,争创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推动生活数字化转型。把“灵锡”APP作为政务服务和城市服务的移动端总入口,构建数字化公共服务体系。坚持从人的需求和用户视角出发,打造一批智慧社区、智慧交通、智慧医院、智慧校园等应用示范场景,以数字化推动基本民生保障更加均衡精准。激发社会和市场活力,加快数字化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构建数字商圈平台、社区智慧物流网络、新能源设施终端等生活“新基建”。重视解决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数字鸿沟”问题,倡导各类公共服务“数字无障碍”。高质量推进数字乡村建设。

  推动治理数字化转型。建立新一代政务数据共享交换体系,推进全市一体化协同办公平台建设,推动公共数据跨部门、跨层级、跨区域、跨业务共享开放,加强流程再造、业务重塑,加快实现“数据上云、服务下沉”,打造“整体智治、高效运行”的现代数字政府。加快市和市(县)区两级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建设,推进市域治理、城市运行管理三级指挥体系建设,构建“数字城市运行图”,形成纵向贯通、覆盖各领域的城市运行智能管理场景,增强城市治理的灵敏感知、快速分析、迅捷处置能力。

  构建城市数字化生态。制定无锡市数据条例。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布局绿色数据中心、高性能公共算力中心、公共服务算法中心和智能化终端,打造“物联、数联、智联”的数字城市基本框架。探索建立数据要素交易流通体系,推动各类数据融合应用。完善网络空间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城市大脑网络安全运管中心,加强数据安全保护。

  (四)进一步发挥改革创新先发优势,努力在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上取得突破,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新动力

  无锡的沧桑巨变,展现了改革创新的磅礴伟力。改革创新中孕育的“四千四万”精神是无锡最珍贵的“传家宝”,让无数不可能变成可能,今天依然是探索新路的“开山斧”、攻坚克难的“鎏金锤”。要与时俱进深化改革,多策划战略性战役性改革,多推动创造性引领性改革,完善全链条全周期全市域改革推进机制,勇当改革创新的开路先锋。

  打造最优营商环境。站在“企业侧”“群众侧”,对标国际先进水平深化“政府侧”改革,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机制,建设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使最优营商环境成为无锡的核心竞争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实行政府权责清单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做到法无禁止即可为,推行“双随机一公开”和“互联网+监管”模式,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实行包容审慎监管。统筹推进“一件事”改革行动、“一网通办”、公共资源“一市一平台”交易、便民热线“一号通接”和惠企政策机制改革,让政务服务更便利。复制推广江阴县级集成改革试点经验,开展跨行政区联动改革试点。更好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律所等中介组织作用,持续完善社会信用体系。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行政体制改革,探索“区政合一”“一区多园”新发展模式。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推进税收征管改革。发展壮大地方法人金融企业,推动组建金融控股公司,争创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城市,支持宜兴创建国家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建立以市场为导向、国企为主体、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化投融资主体格局,用好基础设施领域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国家绿色发展基金、城市更新基金等金融工具,推进城市建设项目证券化、股权化。“十四五”私募、并购基金注册规模达到8000亿元、管理规模达到4000亿元。机场、港口等特殊行业引入战略投资者,加强与行业领域龙头骨干企业合作。探索大型文化体育场馆设施引入高水平公司代建代管、专业运作。

  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持续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促进国有资本优化重组调整,加快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提高国有资本市场化专业化运作能力,在推进重大战略、产业升级、民生保障等方面发挥标杆引领作用,“十四五”市属国企资产规模突破万亿元、资产证券化率达50%以上。健全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制度体系、促进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发展政策法规体系,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争创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创建工作经验试点推广城市。企业家是最稀缺的资源,要像尊重科学家一样尊重企业家,完善企业家服务体系,健全政企沟通服务机制,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办好企业家日、全球锡商大会等活动,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浓厚尊重关心企业家的社会氛围。

  健全完善市场体系。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加快推进省级自然资源要素配置改革等各类试点,促进生产要素从低端低效领域向优质高效领域流动,营造平等准入、高效规范、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完善要素市场运行和监管规则,促进商品和服务市场提质增效。优化公用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价格调整协调机制,完善重点民生商品应急价格调控机制。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维护良好市场秩序。

  (五)进一步发挥经济开放发展优势,努力在高水平对外开放上取得突破,加快构筑全面开放新格局

  没有开放就没有国际化、就没有现代化。开放成就了无锡的历史辉煌,也必将是书写现代化新篇章的最关键一招。要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推进高水平制度型开放,全面拓展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增创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加快打造世界格局中的无锡。

  增强开放平台能级。推进开发区制度创新,打造高质量、多元化、国际性开放平台。加快中欧(无锡)生命科技创新产业园、中日韩(江苏)产业合作示范区等合作园区建设。提高口岸全天候通关保障水平,促进航空、水港口岸做大做强,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创新力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加快综合保税区扩区工作。支持临港经开区升级国家级经开区。推进自贸区联动创新发展区建设。促进金融业开放融合,引进国际高端金融资源。

  推动外资外贸提质增效。健全外商投资“直通车”制度,引导外资在重点产业链和现代产业领域扩大投资,打造外商投资最满意城市。支持本土龙头企业加快全球布局和兼并重组,促进外资企业与本土企业融合发展,培育一批国际化企业。实施外贸高质量发展计划,培育外贸龙头企业,积极发展服务贸易、数字贸易,探索外贸新业态新模式,扎实开展集成电路等重点产业全产业链保税模式改革,推进长三角电子元器件分拨中心建设,推进国家跨境电商综试区、国家文化出口基地、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争创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

  提高“走出去”水平。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通道,主动参与“一带一路”交汇点建设,推动柬埔寨西港特区产城融合发展,打造更多“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标杆和示范项目,率先建成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城市。实施对外友好交流“深耕计划”,拓展国际合作领域。加强“走出去”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六)进一步发挥城乡区域发展均衡优势,努力在一体化发展上取得突破,加快打造现代化国际化区域中心城市

  区域一体化是发展大势、是重大机遇。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以最宽视野谋篇布局,做好“崛起”和“融入”两篇文章,高起点推进市域一体化发展,全面加强城乡规划建设,提升城市能级和国际化功能品质,增强城市承载能力和人口吸纳能力,提高无锡在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中的凸显度。

  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认真落实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和省、市行动方案,创新完善一体化联系机制,推动落地一体化重大项目,共建共享一体化科创工程。认真落实“五新”“三主”要求,努力成为新时代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样板。主动推进苏锡常都市圈建设,共建苏锡常国际大都市区和环太湖科创圈。积极融入宁杭生态经济带建设,构建锡常泰湖纵向联动机制,建设江阴-靖江高质量跨江融合发展示范区,深化与徐州南北共建,加强与延安、霍城、阿合奇、海东、盘锦等地对口支援帮扶合作。

  着力推进市域一体化。坚持规划同编,严格落实“一轴一环三带”“一体两翼两区”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市域城镇空间布局,形成一体化多层次城镇体系。坚持交通同网,推进市域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国省公路、快速道路“一张网”,推进盐泰锡常宜铁路等高铁、锡宜高速扩建等高速、锡澄S1线和锡宜S2线等城铁建设,苏南硕放机场成为区域枢纽机场,无锡(江阴)港全面融入上海港,建成宜马快速通道,基本建成市区快速中环线,形成一体畅通的轨道交通和城市路网,成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坚持产业同链,推动重点产业链创新链合理分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加快锡澄、锡宜协同发展区建设,共建世界级产业链。坚持民生同保,建立健全市域统一规范的基本公共服务标准体系,促进优质公共服务资源市域共建共享。

  提高中心城市能级。建设人民城市,让城市既有“高度”又有“温度”。推进城市更新,健全公众参与机制,将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的“微更新”“快改造”放在重要位置,加快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薄弱地区改造。注重对优秀历史建筑、历史风貌的保护,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提升城市空间的公共性与多样性。完成做大做强梁溪区三年行动计划。以科产城人融合推进太湖新城、锡东新城等建设,高标准规划蠡湖未来城、运河湾等地区,打造一批国际街区、国际小区、国际学校、国际医院,提升城市国际化水平。积极推进国际会议中心、金融商务区等重大功能设施建设。建设公园城市,申报举办省园博会。打造全国最干净城市。创建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在系统推进“四化”同步中加快缩小城乡差距。放大宁锡常接合片区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五大城乡融合先导区及现代化先导镇的引领带动效应。落实“四个优先”方针,促进人才、资金、科技等各类资源更多向乡村流动。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公共服务资源城乡均衡配置。推进国家美丽乡村重点县创建。下定决心、花大力气推进现代“美丽农居”建设,精心打造美丽乡村示范带。

  (七)进一步发挥自然资源禀赋优势,努力在生态环境质量根本性好转上取得突破,加快建设“美丽无锡”

  无锡湖山如画、大江奔流,山明水秀、美景胜天堂是无锡人心头最大的骄傲。要自觉践行“两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无锡的“好山好水”永驻,努力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建设碳中和先锋城市。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编制实施无锡碳达峰碳中和实施意见和碳达峰总体方案,推进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建设零碳技术产业园,争创碳达峰试点城市。完善能源、水资源、建设用地等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提升资源节约集约安全利用水平。积极利用光伏、氢能等清洁能源,推进园区绿色化循环化改造,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发展,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和过剩产能压减力度,构筑绿色低碳、安全环保的产业体系。高水平推进中瑞低碳生态城建设,推进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国家级生态环境科普基地建设。完善绿色消费政策体系,提高绿色产品供给水平。

  加快环境综合治理。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解决突出环境问题,让人民群众共享更多“绿色福利”。推进新一轮太湖治理,创建太湖流域水治理国家重点实验室,统筹实施水污染治理、水资源调配、水生态修复等工作,实现更高水平的“两个确保”。深化全市域“美丽河湖”建设,把大运河无锡段、梁溪河作为整治提升的“一号工程”,实施蠡湖深度治理工程,确保国省考断面优Ⅲ比例稳定在90%以上、全市域河道水质优Ⅲ比例达70%以上。实施大气污染治理工程,推进PM_2.5和臭氧浓度“双控双减”,打赢蓝天保卫战。推进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治理修复。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坚持山水林田湖草协同治理,建立覆盖全市的“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健全完善自然生态保护修复负面清单,统筹推进太湖生态保护圈、江阴长江生态安全示范区、宜兴生态保护引领区“一圈两区”建设。实施生态环境基础治理能力提升三年行动计划。推进生态安全缓冲区试点和滨水生态带修复试点工程。深化开展国土空间全域综合整治、国土绿化等行动,构建生态廊道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建成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推进“两山”理念实践创新基地、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无废城市”建设。

  健全生态治理制度。完善严格的生态监督体系和生态考核体系,落实党政领导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全面执行对污染防治攻坚不力市(县)区政府严格惩戒措施。完善地方性法规规章,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体系,加强环保公安联动执法,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开展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试点,深化实施环责险制度。落实市生态补偿条例,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转化机制,实施太湖流域跨地区生态保护补偿试点。

  (八)进一步发挥历史底蕴深厚优势,努力在文化软实力上取得突破,加快创建全国文明典范城市

  无锡文化刚柔兼济、义利并举,人杰地灵的无锡历史闪烁着最绚烂的人文光彩,是无锡人血脉里最强的文化自信。要本着“敬重历史、敬重人民、敬重城市”的原则,推进文化名城建设,着力提升文化建设品位,更好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强人民精神力量,展现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现代城市文明新风范。

  打造精神文明建设高地。深入实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工程,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加强市级新型主流媒体、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落实红色阵地提升计划,优化拓展名人乡贤旧居故居功能,实施“百宅百院”活化利用工程。推进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创建网络综合治理示范区。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高水平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树立文明新风。加强新时代无锡城市精神凝练,对外展现形象、对内凝聚力量。积极选树各类先进典型,注重宣传有贡献的“平凡人物”,形成崇尚先进、争当先进的良好社会氛围。

  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建设全国知名的高端智库。实施文艺精品创作工程和文化艺术人才引培工程,建成文化艺术中心、美术馆、无锡国专纪念馆、锡剧艺术中心、音乐厅等一批标志性文化设施,加强小剧场建设。实施“艺术拾珍·美好空间珍珠链”计划,打造100个城市文化新空间。引进高水平文艺演出、文化展览,成立无锡交响乐团,办好江南文脉论坛、太湖文化艺术季等品牌文化活动。实施无锡文化研究工程,编撰《无锡史》。打造国家级非遗传承体验中心,扩大紫砂、泥人等地域文化标识影响力。推进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无锡建设工程。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提升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书香城市,打响“太湖明珠·江南盛地”城市品牌。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健全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提升文化产业竞争力、影响力,“十四五”培育规上文化企业超1000家,建设重大文化项目100个,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以上。争创国家电影产业创新示范区,建设国家级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集聚更多更优的“国字号”文化创新资源和品牌。推进文旅商融合发展,推出一批具有江南特征、无锡特色的重大文旅融合项目、文旅载体,争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九)进一步发挥公共服务普惠优势,努力在扩大优质公共产品供给上取得突破,加快创造高品质生活

  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也是“苏南模式”追求的最核心内涵。在现代化进程中,探索建设共同富裕幸福美好城市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认可度,形成可复制的共同富裕“无锡方案”。

  稳步提升居民收入。实施中等收入群体壮大行动和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落实差别化收入分配激励政策,形成橄榄型分配结构。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开展国家新就业形态技能提升和就业促进项目扩大试点。推进全民创业行动计划和大规模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创建国家创业型城市。鼓励勤劳创新致富,健全生产要素由市场按贡献决定报酬机制,稳步提升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探索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推进村(社区)集体资产入股有稳定收益项目。重视发挥第三次分配作用,鼓励高收入人群和企业更多回报社会。

  健全完善社会保障。深化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完善以养老、扶残、医疗等为重点的基本保障制度,优化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险机制。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建立返贫监测和动态帮扶机制,发展公益慈善事业,保障妇女、儿童、残疾人、退役军人合法权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开展农村养老服务提升计划,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健全老年人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险相衔接的长期照护保障制度。落实三孩生育养育配套支持政策,推进优生优育,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加快推进新一轮保障房项目规划建设,多措并举促进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

  持续优化公共服务。深化教育综合改革,实施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落实“双减”要求,促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发展,推进部省共建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创办职业技术大学,支持在锡高校内涵式发展,引进国内外知名高校举办高水平合作大学和特色学院,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构建完善公共卫生服务管理体系和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滚动实施“办名院、建名科、增名医”战略,建成妇儿医疗中心,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建设健康无锡。统筹规划建设奥体中心等一批重大体育设施,引进高水平体育赛事,争创国家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

  (十)进一步发挥基层基础扎实优势,努力在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上取得突破,加快实现高效能治理

  社会治理能力是现代化建设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富民安民相得益彰,是无锡社会治理水平的最好“注解”,也是城市发展的最稳“基石”。要扎实开展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无锡、法治无锡,打造“中国之治”的“无锡样板”。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把法治作为“最大公约数”,更好发挥法治在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推进科学立法,坚持党对地方立法工作的领导,加强立改废释工作,加快重要领域和新兴领域的立法。推进严格执法,深化法治政府建设,完善行政执法标准化体系。推进公正司法,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持续加强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推进全民守法,实施“八五”普法规划,构筑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坚持共建共治共享,推动资源整合、制度创新、力量下沉,重塑辅警、城管、网格员、社区等管理制度,构建充满活力的城乡基层治理机制。深化“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机制。开展乡村治理体系县级试点和示范村镇建设,健全社区工作者“星级+薪级”职业体系,促进“政社互动”和社区减负增效。完善以项目为导向的政府购买服务机制,推动政府职能向社会组织转移。建立收集反馈民情民意实体化运作机制。

  深化平安无锡建设。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建成“最多跑一地、服务零距离”矛盾纠纷多元化解体系,打造源头防控、排查梳理、纠纷化解、应急处置的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模式。推进信访工作专业化、法治化、信息化、标准化建设,落实领导干部“接访变下访”制度、包案化解制度和积案清零要求,对疑难复杂问题建立“先解决问题再说”工作机制,让群众“一访定心”。加快新一代“雪亮工程”建设应用和巡防处一体化改革,推动扫黑除恶常态化,依法严厉打击犯罪活动,争创新一届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

  提高安全发展水平。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慎终如始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坚决守护好人民的健康安全。压紧压实安全生产责任,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行动,全面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创成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完善洪涝灾害、台风、强对流天气等异常天气应对防范预案,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做好重大金融风险防范化解工作。妥善应对科技、网络、生物等新型领域风险。强化应急管理的综合性和系统性,建立完善应急指挥体系,全面提高防灾减灾抗灾救灾能力。

  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开创“十四五”发展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根本在于坚持党的领导,关键在于加强党的建设。全市各级党组织要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切实履行管党治党政治责任,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加强党的各方面建设,不断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为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一要践行“两个维护”,担好政治之责。把政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完善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机制,强化政治监督,深化政治巡察,推动巡视巡察上下联动。坚持制度治党、依规治党,提升党内法规制度执行力。严格执行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坚持民主集中制,落实好党的组织生活各项制度,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政治能力。严明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巩固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二要强化理论引领,把牢思想之舵。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完善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等各层级学习制度,切实做到知其然、知其所以然、知其所以必然。持续推进解放思想,着力破除与新时代不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和思维定势,不断提高运用党的创新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深化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深入开展“四史”宣传教育,进一步完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长效机制,自觉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突出抓好重点领域意识形态工作,巩固全市广大党员和群众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三要狠抓队伍建设,激发担当之能。落实新时代好干部标准,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着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具备领导现代化建设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实施加强和改进镇(街道)党政正职队伍建设办法。推进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五个一”行动计划,搭建挂任职平台,开展递进式培养,注重多岗位锻炼。选好用好各年龄段干部,统筹做好女干部、党外干部选配工作。加强干部队伍能力建设,在思想淬炼、政治历练、实践锻炼、专业训练中练就过硬本领。完善干部教育培训体系,深入实施党政干部专业素养锻造行动。坚持严管和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用好用活“三项机制”,优化完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做到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对人才的政治吸纳和政治引领。

  四要建强基层堡垒,夯实执政之基。坚持大抓基层,深入推进基层党建“五大行动”。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分层分类推进各领域基层党建,扩大党的组织和工作的有效覆盖,打通党员服务群众“最后一厘米”。积极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落实重大任务中扛起政治责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选优配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加强基层骨干队伍建设,培育选树更多先进典型。持续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推动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切实抓好党员发展和日常教育管理工作,提高党员队伍建设质量。

  五要牢记为民宗旨,弘扬务实之风。深入开展“两在两同”建新功行动和“三强三促”开新局主题活动,持续推进“千名干部百项攻坚行动”,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在现代化新征程上建功立业。持续办好为民办实事和“微幸福”民生工程。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健全完善作风建设长效机制,严查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防止“四风”问题反弹回潮、隐形变异。健全完善基层减负常态化机制,巩固拓展治理文山会海、优化改进督查检查考核等成果。持续整治群众身边腐败和作风问题,健全规范权力运行、维护群众权益的制度。强化落实带班值班制度、挂钩制度、联系点制度等,密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

  六要从严惩治腐败,恪守清廉之本。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坚定不移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深化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努力取得更多制度性成果和更大治理成效。紧盯“关键少数”和重点领域,严肃查处各类腐败案件,加大隐性腐败治理力度,坚持受贿行贿一起查,始终保持惩治腐败高压态势。深化源头治本,有针对性地完善制度机制。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坚持警示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动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持续推进纪检监察体制改革,深化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完善“四项监督”统筹衔接机制,健全监督体系,不断增强监督治理效能。

  各位代表,同志们!

  推进现代化建设,必须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职权,创造性做好立法、监督等工作,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和制度环境,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攻坚突破。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发挥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深化“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提高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工作质量。进一步健全完善大统战工作格局,加强民主党派队伍建设,支持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积极发挥作用,与时俱进做好民族、宗教、民营经济、党外知识分子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港澳台侨、海外等统战各领域工作,贯彻党的对台工作大政方针,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坚持党建带群建,持续深化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文联、社科联、侨联、残联、贸促会、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改革,更好发挥群团组织桥梁纽带作用。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新时代离退休干部工作。全面落实党管武装要求,建设新时代双拥模范城市。广泛凝聚乡贤力量,携手为家乡建设作出新贡献。

  各位代表,同志们!

  向史而新,在党的光辉领导下,无锡人民正在共同谱写的现代化幸福美好图景令人向往、令人憧憬。这是一幅生活更有保障、日子更加甜美的富裕富足画卷,这是一幅人人有追求、个个有梦想的自信自强画卷,这是一幅自然可亲近、事业可成就的宜居宜业画卷,这是一幅处处守望相助、时时安心舒心的和谐和睦画卷,这是一幅服务优质均衡共享、关爱覆盖全生命周期的普及普惠画卷。在这座城市,每一个创新创造的人都能大显身手,每一个兢兢业业的人都能安居乐业,全体勤勤恳恳的市民都能得到尊重和关怀,笑容绽放在每一位百姓脸上,幸福美好伴随着全市人民每一天。

  各位代表,同志们!

  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在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上,往远看,东方风来满眼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光明前景召唤我们去开拓创造;往前走,而今迈步从头越,“强富美高”新无锡建设的现代化图景有待我们去努力绘就;往上攀,无限风光在险峰,“先行示范”“城市范例”“标志窗口”等“走在最前列”的目标愿景需要我们去拼搏奋斗。让我们更加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在中共江苏省委的坚强领导下,拿出争先率先、攀高比强的豪情,点燃热血拼搏、倾力拼抢的激情,为加快建设人民满意的共同富裕幸福美好城市、打造新发展理念实践示范区、走在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最前列、谱写“强富美高”新无锡建设崭新篇章而不懈奋斗!

Copyright(C) 1998-2025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