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历史探源 > 正文

说说江阴秦望山

2023

09/15

09:28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在素有“江尾海头”之称的江阴市有座秦望山,这座山东起江阴市月城镇境内的时家山,西接常州市武进区焦溪岳家山。

  关于江阴秦望山的来历,据明朝嘉靖年间的《江阴县志》所载:“秦望山在县西南二十里,《风土记》云:‘本名峨耳山,昔秦始皇登山四顾,因号秦望山。’”那么问题来了,秦始皇是不是真的到过江阴呢?按照司马迁所著《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帝三十七年十一月,“过丹阳,至钱唐。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上会稽,祭大禹,望于南海,而立石刻,颂秦德。”“还过吴,从江乘(在今句容县北六十里)渡,并海上,北至琅邪(在今山东)。”这么看,秦始皇到江浙一带巡视是千真万确的,去过的地方当然也不止一处,人们把他到过的山都称为“秦望山”倒也名副其实,如上海金山、苏州昆山、绍兴诸暨等地的地方史志对当地秦望山都有类似记载。

  对于江阴秦望山,明末清初历史地理学家顾祖禹在其所著《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五中说:“明初遣兵取江阴,张士诚据守于此以拒王师,诸将乘风雨夺其山,进薄城西,遂克之。”顾先生身处明亡清兴之际,其所注意是军事地理,江阴秦望山除了顾先生所说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在佛教上似亦留下传奇之处。据明朝嘉靖年版《江阴县志》记载:“(鸟窠禅师)后往邑西秦望山芦岐庵,内有放生池,尝买螺蛳半截者放池内,今所生螺蛳皆半截;又见乡人破鱼去鳞,亦放生池内,故又有无鳞鱼。”直至如今,江阴观西村内还有放螺池遗迹。

  《江阴县志》所载以及遗迹是否与历史记载吻合呢?根据南唐静筠二禅师编撰的《祖堂集》卷三和宋朝释道原撰写的《景德传灯录》卷四记载,杭州鸟窠道林禅师“九岁出家,二十一于荆州果愿寺受具。后诣长安西明寺复礼法师处,学《华严经》《起信论》……及南归,先是孤山永福寺有辟支佛塔,时道俗共为法会,师振锡而入……后见秦望山有长松,枝叶繁茂,盘屈如盖,遂栖止其上,故时人谓之鸟窠禅师。”由此可知鸟窠禅师在去杭州径山寺前确实在长安学佛,那么他学成南归时是否经过江阴,并驻锡过江阴秦望山呢?说到这,就不能不讲唐朝前后水上交通线路的变化。唐以前北方进入江浙的水路,多是由芜湖、马鞍山一带过长江转入丹阳湖、石臼湖、固城湖,至宜兴进入太湖的,后来随着东海海平面降低,这一条水路因围湖造田变得不通畅,而另一条由长江下游连接内湖以及芙蓉湖(在今常州、无锡、江阴境)的水道慢慢形成。唐朝永昌元年(689年)前后,江阴县丞杜审言去宜兴看望老友,走的就是由江阴长江进芙蓉湖、阳湖、滆湖这条水路。等到了唐朝大和七年(833年),李绅由寿州刺史赴任浙东观察使,也由水路经过芙蓉湖,并写下了《却望无锡芙蓉湖》,诗中“水宽山远烟岚迥,柳岸萦回在碧流”倒是写实的。他又在镇江作《早发》,“潮起风微晓雾生”“黄鹤(镇江山名)浪明知上信”,由此可见唐朝后期进入江浙一带的水路交通,已经由长江入内河道及芙蓉湖、太湖而至浙江境了。那么,我们亦可相信鸟窠禅师确实曾在江阴秦望山驻锡过。

  钱穆先生在《史记地名考》中说:“地名迁徙,必有先后,决非异地同时可以各得此名不谋而合。地名迁徙之背后,盖有民族迁徙之踪迹可资推说。一民族初至一新地,往往因其故居之旧名,择其相近似而移以名其侨居之新土,故异地有同名也。”人员的流动必然带来文化的传播,江浙之地多山名秦望,或亦有此种因素。(陈永跃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