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太湖潮 > 太湖潮头条 > 正文

以“识”谋实,无锡就这么干!

2023

03/20

10:35

来源

无锡新传媒网

分享

图片

  ◎梦庐/撰稿

  一个城市要发达,难;要一直保持发达,更难。无锡就是一座一直保持发达的城市。

  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无锡被誉为中国第一工商名城。2021年,无锡市第十四次党代会提出“打造中国第一工商名城”,擦亮工商名城品牌。而无锡打造第一工商名城,恐怕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字:识。

图片

图片

  面向未来有预见的见识,面向世界有宽广的眼界的见识。无锡始终拥有“勇立潮头”“探寻未来”的“见识”。

  无锡是最早的民族工商业发源地,100多年前以荣、唐、杨、薛四大家族企业为代表的一大批民族工商企业成为无锡经济的重要支柱,至抗战前夕,无锡年工业总产值仅次于上海、广州,位列第三。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以乡镇企业兴起、乡镇企业转制等为特色的苏南模式兴起,彼时苏南模式的中心,在无锡。无锡因此收获了华夏第一县,锡山市;锡山设区后,百强县第一名江阴市;还有天下第一村华西村等等荣誉。

图片

图片

  随着城市争先进位从县域经济时代走向都市经济时代,无锡又紧紧抓住产业科创化。世界从互联网走向万物互联,无锡就超预见性布局物联网产业,仅仅一个地级市,却拿下了全国唯一的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成为中国感知中心。然后又无中生有,培育出了江苏省第一,全国领先的物联网产业,并且无锡物联网集群入选“国家队”,成为物联网领域唯一的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数据显示,2022年无锡的物联网产业规模预计达4000亿元,规模全省第一、全国领先。

  物联网的“无中生有”,就是“见识”。

  图片

图片

  不仅如此,无锡还敏锐地意识到集成电路产业将成为世界城市竞赛高地。

  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无锡成立国营江南无线电器材厂,开展半导体晶体管生产;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先后承担了国家微电子 “六五”“七五”“908”工程,成为国家微电子南方工业基地。再到1989年成立中国华晶电子集团公司,九十年代建成国内第一条6英寸芯片生产线。

  产业布局上预见了你的预见,就是“见识”。

图片

图片

  近年来,无锡在现代集成电路产业上,也是“地位突出”。建立了包括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及装备材料在内的完整产业链,设计、制造、封测“核心三业”规模居全省第一、全国第二,占全省的1/2、全国的1/8。2022年集成电路规上企业实现产值2091.5亿元,同比增长15.2%;集成电路产值全国第二,仅次于上海。

  此外,无锡还在生物医药、智能装备等高端科创谋篇布局,使得无锡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创中心城市之一。2020年中国内地城市,科技公司总市值排行,无锡位居全省第一,全国第六,仅次于北上广深杭。

  在都市经济上,紧紧推动锡澄宜一体化、市域一体化,构建长三角几何中心发展的优势,用太湖湾对科创带赋能、用长江为江阴赋能、用长三角主轴为宜兴赋能,形成了中国普通地级市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能级攀登之路。

  从民族工商业发源地,到苏南模式发祥地的乡镇工业经济;再到华夏第一县的县域经济,再到现在突破地级市思维的都市经济科创经济。每一个时代,无锡都狠狠地踩在时代的脉搏上。

  之所以无锡能够踩准时代鼓点、把准时代脉搏,我觉得首先是因为无锡人的见识。每一个时代都能看到下一个时代的趋势是一种见识。

  就像当下,无锡提出要“突破地级市思维”,就是一种“见识”。

  图片

  在集成电路产业尚未如今天这般显山露水的时候,无锡就开始布局集成电路产业,这也是一种“见识”;

  在很多人尚听不懂物联网、传感网的时候,无锡就拿下了中国感知中心,成为物联网之都,这还是一种“见识”;

  当很多城市转型中脱实向虚,片面追求第三产业占比的时候,无锡提出产业强市,率先发力高端制造业主赛道,这是一种让人拍手称快的“见识”。

  见识,在于往前看。既学习别人的长、发现历史的势,然后谋划自己的未来。

图片

  无锡人,有着一种强烈的忧患意识。

  明明这座城市拥有着全国第14位的GDP总量、全国大中城市第一的人均GDP,全国前十位的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几乎可以说,随便哪个指标拿出来都是全国99%的地级市羡慕的对象。

  可是无锡人却觉得自己不够、不行、不足。觉得无锡发展速度上不够、觉得无锡城市能级上不行、觉得无锡前沿创新上不足。

  无锡这个城市面积只有4600多平方公里,这个面积大约只有苏州、宁波的一半,杭州的约1/4。尤其无锡市区,面积仅有1600多平方公里,约只有苏州的1/3,南京的1/4,常州的57%,杭州的1/5。无锡不允许自己可以摊大饼式的发展。所以这使得无锡人一直有一种“危机意识”。

图片

图片

  无锡人有一种奋勇争先的争抢意识。

  无锡人有意识地“抢占制高点”:它抢得了太湖明珠一张太湖牌,抢得了吴文化的一张江南牌,抢得了古运河水流的一张运河牌,抢得了全国第一工商名城的一张经济牌。

图片

  无锡人有一种“四千四万”精神的“刻苦意识”。

  在中国乡镇企业博物馆,有座镌刻“四千四万”精神图腾的琉璃彩雕,彩雕的四个扇面再现了当年无锡乡镇企业“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历尽千难万险”的历史场景。这个“四千四万”精神,其实就是无锡的一种刻苦意识。

图片

图片

  数据显示,无锡GDP开发密度位居长三角第二,仅次于上海;人均GDP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内地大中城市第一;开发强度位居江苏省第一,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3.8%,连续十年全省第一。

  无锡不能摊大饼,所以无锡人有意识地用风险投资的形式发展城市、有意识地去布局集成电路、物联网、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这就是无锡的意识。

图片

  有了预见的见识,有了吃苦的意识,但是如果没有“敢干”的胆识,还是没有今天的无锡。

  1982年秋天,无锡堰桥面对乡镇企业普遍存在的“大锅饭”“铁饭碗”“终身制”等弊端,在一家连续亏损了三年的服装厂身上试点搞“厂长经济承包责任制”。没想到当年底,这家亏损了三年的服装厂就一举扭亏为盈!

  公社领导“趁热打铁”,次年将同样的方法应用到一家大型橡胶厂改革试点,依旧取得了成功。

  这一年的堰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经济飞速发展、经济总量翻番、工人收入成倍增长.……原先经济基础在无锡县36个公社中处于中下游的堰桥,成为了无锡县经济发展的领头羊。

  1984年3月,堰桥改革取得的9大经验被定名为“一包三改”。“一包”指的是经济承包责任制,“三改”就是一改干部的任免制为选聘制,二改工人的录用制为合同制,三改固定工资制为浮动工资制。

图片

图片

  推行“一包三改”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在橡胶厂试点成功后,人民来信不断,谣言满天飞,不断有人向党委领导施压:“你们站的是什么阶级立场?执行的是什么阶级路线?后台老板又是谁?”

  县委了解情况后,坚持为公社领导班子打气撑腰:“县委支持堰桥的改革行动,党是你们的后盾。要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争取改革取得成功”。

  正是这样的“胆识”,无锡创造了闻名全国的苏南模式。干部敢为,地方敢闯,企业敢干,群众敢首创。这个“四敢精神”,其实就是无锡胆识的最好写照。

图片

图片

  前不久,“东北大哥怒赞无锡营商环境”的视频火遍了全网。而无锡那位愿意和东北大哥说“给我十分钟”的干部,其实也是一种有担当的“胆识”

  2007年,太湖蓝藻危机暴发。无锡人也是用出了刮骨疗毒的“胆识”,成千上万家散乱污企业关停、转型,很多不符合生态规划的企业,搬迁。并且无锡人15年用了1000多亿的资金,治理太湖,使得太湖无锡水域历史性地达到III类水标准!腾笼换鸟、刮骨疗毒,也是无锡人的“胆识”。

图片

  2015年,无锡市开了一个会,让无锡的有识之士纷纷泪目。为什么呢?

  2007年,无锡经济总量位列全国第9,仅次于杭州,遥遥领先于南京。可是,正是这一年,太湖蓝藻暴发。接下来,连续10年,城市进入强力转型升级阶段。

图片

  此时的无锡,如果一着不慎,将坠入悬崖。事实上,国内和无锡同一批次转型的城市,就有不少城市因为进入脱实向虚的困境,至今未能脱困。

  但是无锡,却顺利进入万亿城市俱乐部,最近3年经济增速更是和宁波、合肥一道位居长三角万亿城市前三强,展现出了较强的发展后劲。

  这其中无锡的法宝,就是2015年无锡市委全会上提出的“产业强市”战略。

  产业强市,就是无锡的“共识”。

  图片

图片

  因为有些城市天生是商贸城市的命、金融城市的运,但包括无锡在内的大部分城市却不是。如果无锡当年没有形成产业强市的共识,无锡说不定也会面临脱实向虚,那么无锡恐怕就没有今天的底气了。

  无锡为什么有“产业强市”的共识呢?不妨看看历史。

  ★从1931年到1937年,无锡的工业总产值占当时全国工业总产值的14%~22%。

  ★1936年,关内工业产值的94%是由上海、青岛、广州、北平、南京、无锡六个城市提供。

  ★1945年抗战胜利后到1949年解放,无锡的工业总产值占到的比例达到三分之一。

  ★1969年在东北三省工业极其强大的情况下,无锡依旧能够占到全国的5.6%,而当时上海才占了7%。

  ★1978年到1992年,无锡的工业总产值在全国总量中所占比例再次上升,1985曾一度超过上海,占到全国的12.5%也就是八分之一,成为中国第一工业城市,虽然86年就被上海追上。但是其“飙经济”的特性可见一斑。

  (以上数据仅供参考,如有学术需求,敬请另行查询统计)

图片

图片

  正是无锡“共识”,无锡坚定了产业强市的决心。无锡重回制造业和实体经济主赛道。这让无锡如鱼得水。

  ★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多年徘徊不前的情况得以改变,分别突破1.5万亿元和3000亿元大关。当年无锡入围中国企业五百强、中国制造业企业五百强2张榜单全省第一。

  ★2017年无锡历史性进入万亿城市俱乐部,当年增速五年来首次超过全省平均水平。

图片

  ★2018年无锡乘势而上。15个主要经济指标中,10个指标增幅高于全省平均。当年GDP增速跃居全省第二;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20年来首次跃居全省第一。

  ★2019年,入围中国企业500强、制造业企业500强、服务业企业500强,3张榜单均居全省第一。

  ★2020年,无锡产业强市开始结硕果。物联网产业总值超3000亿元,规模全国第一;集成电路产业产值超1300亿元,居全国第二;生物医药产业成为千亿产业,其中生物医药上市公司总市值全国第一。这一年,无锡人均GDP跃居全国各大城市第一位。

图片

  ★2021年,无锡增速位居全国万亿GDP城市第四,江苏省经济强市(GDP7000亿以上)第一;这一年,无锡规上工业总产值首破2万亿元,10个产业集群产值超千亿。

  这一年,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4张榜单的企业入围数量,无锡统统保持全省第一!

  这一年,无锡史无前例地获得江苏省综合考评第一等次第一名!

  ★2022年,无锡经济增速依然位居全国万亿城市前列。更是涌现出来万亿级行业。

  可以说,无锡的产业强市,拥有了蓬勃动力。

  坚持实体经济,工商业兴城;坚持国家担当,国家重器的太湖印记……这些是无锡人一次又一次的共识。

图片

  无锡人,永远有勇立潮头探索的“见识”,从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到深海潜水器“奋斗者”号,在国家重器中常有太湖印记;

  无锡人,一直有四千四万的奋斗“意识”,从无中生有成为民族工商业发祥地,到无中生有成为物联网之都,无锡的危机意识、奋斗意识令人印象深刻;

  无锡人,还有敢干敢闯敢为敢当的“胆识”,从堰桥“一包三改”孕育苏南模式,到凤凰涅槃的转型升级,再到突破地级市思维,无锡从未有退缩;

  无锡人,还有“产业强市”“工商名城”的“共识”,从10个产业超千亿到率先涌现出万亿级的行业再到工业总产值突破2万亿大关,无锡的奋进,一直有一种“共识”,一种独特的精气神!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