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观山路 > 本网·论 > 正文

金振声:书写双湾融合发展更多“春天的故事”

2023

03/03

08:11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书写双湾融合发展更多“春天的故事”

——协力推动太湖湾深度链接大湾区,携手建设长三角—粤港澳(无锡)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区,为打造新时代工商名城注入澎湃新动力

无锡日报特约评论员 金振声

  寻春须是先春早,看花莫待花枝老。

  早春二月,一场名为“双湾融合·共创未来”的系列活动,拉开了2023无锡全球城市推介活动的帷幕。7天、3个城市和地区、40余场市级活动、85个签约项目、总金额超1560亿元,一连串数字诉说着无锡牵手大湾区城市、寻求城市合伙人的壮志雄心,在南海之滨激荡起春潮阵阵、八方风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统揽全局,把“深入实施区域重大战略”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的重要抓手,把“构建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写入党的二十大报告、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任务。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都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都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区域重大战略。作为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之一,无锡与大湾区结缘已久。在地缘的维度,香港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和国际航空枢纽,澳门是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珠三角九市是内地外向度最高的经济区域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而无锡是百年工商名城,深厚的制造业积淀和源源不断的商贸、金融需求,能够为大湾区提供广阔的腹地支撑。无锡每年有60亿美元货物通过香港运往世界各地,对香港投资占全部对国(境)外投资的四分之一,21家企业登陆港交所、占全部境外上市公司的七成。在亲缘的维度,大湾区城市具有丰富的革命历史和红色基因,特别是港澳拥有超过4000家中资企业,很多“红色央企”亲历中国近代史进程,深度参与改革开放,见证了回归祖国的深刻变化;而无锡与华润、中信等企业有着天然联系,最真切感受到港澳与内地唇齿相依、血浓于水。在人缘的维度,无锡历来处于全国和江苏城市发展的第一方阵,“敢为天下先”是无锡人的精神特质,从无锡走出的赵从衍、丁熊照、唐翔千、荣智健等工商巨子在港澳开创事业,钱穆、陈翰笙等文化巨擘在港澳弘文兴学。从各个维度审视,便可洞见:加强两大战略对接联动,是历史与时代赋予无锡的光荣使命,是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打造新时代工商名城的有力举措,更是在新征程上更好地“扛起新使命、谱写新篇章”、争当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城市范例、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无锡新实践的必然要求。

  大河奔流开新路,层峦竦峙争高峰。从2021年提出建设长三角—粤港澳(无锡)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区,到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国家发改委明确表示支持无锡积极探索跨区域融合发展,再到2022年秋天设立横琴粤澳协同创新中心,无锡以最主动的姿态、最务实的行动,跨过千里之遥的物理阻隔,克服疫情反复的现实阻力,推动太湖湾与大湾区在产业、科创、人才、金融、文旅等领域全方位融合。特别是今年省两会期间,省委书记信长星在参加无锡代表团审议时指出,无锡要更好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全力提升城市能级。以此为遵循,无锡选择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四周年、内地与港澳全面恢复正常往来、全国两会召开前夕这三个重要时间轴交集的关键节点,再度启程南下粤港澳开展全方位对接,时机尤为特殊、意义更显重大。全市上下务必深刻认识拥抱大湾区对于无锡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作用,迅速拿出更多“敢为、敢闯、敢干、敢首创”的实际行动,建立健全统筹协调、督查考核等长效机制,坚定推进长三角—粤港澳(无锡)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区建设,把无锡打造成为长三角与大湾区战略联动走廊支点,让更多资源在太湖湾与大湾区之间自由交流、充分涌流,为打造新时代工商名城注入澎湃新动力,书写双湾融合发展更多“春天的故事”。

  坚持双向赋能,在江南以南一起追逐产业科技创新的春天。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国家已将“支持香港建设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支持澳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纳入“十四五”规划。坚定不移走好科技创新之路,也是无锡这座城市一直以来的志气所在。“察势者明,趋势者智。”应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更为突出的战略位置,按照全市科技创新大会明确的“打造国内一流、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高地”目标,以“聚四海之气、借八方之力”的胸襟眼界,“走出去”链接全球创新资源,深耕大湾区等创新“富矿”,推动更多“0到1”的原创性成果飞跃千山万水,在太湖湾转化为“1到10”“10到N”的产业化成效,构建“孵化在大湾区、转化在太湖湾,研发在大湾区、生产在太湖湾”的双向赋能创新格局。

  打开高校合作“春之窗”。高校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原始创新的策源地。大湾区拥有科创实力雄厚的高校集群,香港大学等五所高校更是跻身全球百强。应主动链接大湾区“香港八校”“澳门四校”等重点高校和中药质量研究、智慧城市物联网等50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创新资源,加强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合作。着眼扩容校地联动“朋友圈”,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模式,招引一批新时代的“星期日工程师”,支持大湾区高校围绕我市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开展“有组织的科研”,助力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攻关。着眼打造科技赋能“生态圈”,将港澳高校重点研究领域与无锡的产业基础、产业应用、产业发展方向紧密结合,打通产业化的“前置端口”。

  畅通成果转化“春之创”。国家科技计划正以更大力度、更大范围对港澳开放,港澳也在加快实施《香港创新科技发展蓝图》等战略规划。未来,港澳不仅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更将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应依托大湾区高校和研究机构,增强和发挥好“创新飞地”功能,加快布局更多创新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项目孵化中心和工程师培育基地,破解创新技术与产业应用“两张皮”难题,让科技成果转化不再“有心无力”。同时,积极推动科创科普“两翼齐飞”,大力推进科技资源科普化,努力将大湾区的创新基因更好嫁接于无锡的工商基因之中,催化更多蝶变效应。

  拿出项目建设“春之闯”。以项目为牵引,是最好的融入。此次签约的85个项目,就是85个锚点,串联起“国家所需”“湾区所向”与“无锡所长”,用一批“含金量”更高、“含绿量”更足、“含新量”更多的大项目好项目,形成了一条双湾融合的经济合作走廊。应加快推动招商模式从单向引流转变为双向合作,吸引更多大湾区项目到无锡落地落户,让无锡成为大湾区投资内地的首选之地;推动更多无锡项目借力大湾区扬帆远航,让大湾区成为无锡走向世界的战略前沿,在深化合作内涵中拓展合作领域,在创新合作模式中提升合作能级。

  坚持双向发力,在江南以南一起拥抱政企携手奋进的春天。擎天自古非单手,跨海从来有众梁。不久前召开的产业强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旗帜鲜明表彰优秀企业家,向全市发出了以“四敢”精神打造新时代工商名城的号召。此次南下大湾区,又有50多位企业家、60多家金融机构“助阵”,不少企业家在考察现场与校方、资方进行洽谈对接,这是“政府搭台、企业上台、金融补台”的一次成功尝试,也是打造新时代工商名城的一项拓展实践。应把产业科技创新、生产组织创新、市场模式创新的主导权交给企业,政府做好服务保障,把企业引荐给高校和资本,把基金设到实验室“门口”,打通“政产学研金”链条,为打造新时代工商名城建立起跨越山海的合作纽带。

  让政府搭台如春光明媚。有了政府“穿针引线”,企业间跨域合作才能有效对接,校企间产才合作才能无缝衔接。应继续发挥好政府引导促进作用,带领企业去“有风的地方”寻找乘势而上的“风口”、在“联通世界”的地方寻找融入国际的“接口”,把更多“共同语言”转变为更多合作良机。企业“有所求”时,政府更应“有所为”,通过组建服务专班、加强专业辅导、完善营商环境、加大政策激励,更大力度为企业发展“鼓与呼”,提供更为丰沛的“阳光和雨露”,让企业的信任和企业家的点赞成为最优营商环境城市的最好宣传片。

  让企业主角如春风得意。企业是市场的主体、创新的主体,也是跨域交流合作的主要力量。企业“站C位”“唱主角”,联系才能长期紧密,合作才能长久稳固。应持续强化企业在建设长三角—粤港澳(无锡)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区中的主体地位,鼓励支持企业以“低调不了”的实际行动,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深化产业、贸易和金融合作,参与教育、科技和人才合作,借“人之势”成“己之事”,借“人之力”添“己之利”,不断增强发展硬实力、创新引领力、人才凝聚力,让更多企业春风得意、拔节生长,奔跑在希望的田野上。

  让金融活水如春雨润物。大湾区承载着建设国际金融枢纽的使命,香港、深圳位列“全球金融中心指数”前十强,既有老牌的港交所、深交所,也有新兴的澳交所、广交所,近期更是出台《横琴意见》和《前海意见》,支持优化大湾区金融资源配置。完全可以在大湾区再造一个无锡“钱码头”,把港澳作为海外“募资”“融资”“走资”的首选通道,深化与各大交易所和金融机构的战略合作,拓展在科创金融、航运金融、离岸金融、绿色金融、供应链金融等方面的合作空间,加强金融管理创新、国际标准衔接,引更多金融活水浇灌和滋养实体经济之树。

  坚持双向奔赴,在江南以南一起创造长期繁荣稳定的春天。调罢朱弦鸳渚阔,高山流水觅知音。百多年来,一批批无锡人南下开创事业,成就了诚信创新的工商文化、筚路蓝缕的创业文化,也让无锡与大湾区延展出绵长细密的情谊、结为了情投意合的“远亲”。这种密不可分的联系,扎根于我们共同的历史和文化,厚植于我们共同的血脉和精神。“亲戚越走越亲,朋友越走越近”,应进一步加强多元文化交流融合,向港澳同胞展示和传播以江南文脉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为港澳同胞在无锡学习、就业、创业、生活提供更加便利的条件,坚守“一国”之本、善用“两制”之利,让心更近、情更深、人更亲,助力讲好“一国两制”成功实践的港澳故事。

  在文化交融中共沐春晖。文化认同是交流交往、交心交融的血脉纽带,也是融合发展、携手共进的不竭动力。在音诗画《似是故人来》的最后,全体演员和全体观众齐声高唱《歌唱祖国》,场面震撼、令人动容,抒发了爱国爱港爱家乡的赤子之情。应全方位推进无锡与大湾区的文化展演联动、文化惠民联动、文化产业联动,开发更多美食节、电影节、购物节等特色文旅产品,以文化牵手会友,以文艺触动人心,以文旅广结宾朋,进一步增强无锡百姓对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感知度、感受度,进一步推动港澳同胞深植中华文化之根、增进历史文化认同。

  在青年交流中勤勉春耕。“青年是整个社会力量中最积极、最有生气的力量,国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来在青年。”在双湾融合的进程中,无锡抓住青年这股关键力量,出台含金量十足的港澳人才政策“新八条”,积极推动举办学生夏令营等精彩活动,充分涌动来自大湾区的“青春活力”。青年生逢盛世,更当不负盛世。应把更多青年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团结起来,让“年轻的朋友来相会”,协助青年融入国家发展大局、把握国家战略机遇,在无锡实现自身和国家民族的同步发展,成为双湾融合的纽带桥梁、城市发展的最佳拍档。

  在民间交往中远望春山。从空中俯瞰,太湖湾美丽的岸线,犹如一双张开的臂膀,欢迎着来自全世界的朋友们。为发出这场“春天的邀约”,此次无锡拿出“千万金”诚意,为港澳同胞送上包括50万张知名景区门票等在内的免费游大礼包,与港澳著名商会协会和民间组织高频率互动,力度之大、密度之高、程度之深前所未有。应善用民间力量,发挥“天下无锡人”联系广泛的独特优势,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交流活动,积极邀请在港澳乡贤及其后人回无锡寻根故土、抚慰乡愁,支持港澳主流媒体和文艺工作者来无锡采风创作,鼓励无锡人走出去诉说“太湖美”,吸引更多人来无锡结下“太湖缘”。

  1938年春天,正值抗战全面爆发之际,秦邦礼先生悄悄赴港创办“联合行”,这家小小商号在特殊时期为我党筹措众多资金和物资,后来发展成为“红色央企”华润。1953年春天,正当香港经济腾飞之初,由美归国的唐翔千先生到香港盘下一家负债累累的小厂,开启创业之路,经过多年打拼,终成为香港“纺织大王”。1978年春天,正是改革开放起航之时,荣智健先生告别妻儿、只身赴港,利用荣家在香港的一些资产开办电子厂,赚到第一桶金,后又先后执掌中信泰富、隆源控股等实业集团。百年薪火代代相传,锡商精神生生不息。现在,面向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香港江苏社团总会副会长唐嘉盛、香港无锡商会会长荣明棣、澳门无锡联谊会会长马志兴等新一辈锡商传人已经接过历史的接力棒,成为书写“春天的故事”新的主人翁,成为打造新时代工商名城新的生力军。

  在党的二十大之后的第一个春天,无锡以双湾融合的铿锵步履,在江南以南寻找春天里的故人、寻访春天里的故事,走出与时代竞速、与发展角逐的自信步伐。时间不等人、机遇不等人、发展不等人,让我们共同展望中国式现代化的壮阔宏图,坚定推进长三角—粤港澳(无锡)科创产业融合发展区建设,更加坚定地向着春天出发,领略风光无限!更加坚定地向着未来出发,不改一往无前!更加坚定地向着胜利出发,永远敢为人先!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