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吴地习俗 > 正文

兔年识兔

2023

01/10

09:54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2023年岁次癸卯,属兔。

  “识”可作“认识”解,也可作“志” 解,志者,不忘也。在笔者的陈年往事中,有两次与兔有过密切接触。一次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的饥馑时期,镇上许多人家养兔子以兔肉代替猪肉。我家也摆上了几只大缸,缸底置砖块若干,在砖块上垫上竹爿,铺上稻草,权当兔窝。兔的繁殖能力很强,一对兔子很快就能繁衍出后代。记得最多时家里养过十几只。春夏秋三季的饲料,主要是青草、菜边皮,冬季则是干草或秸秆了。那时,我正读初中,每天放学后的任务便是跑上好几里路,去寻草,割草……过年时,兔肉便成了餐桌上唯一的美肴了。剪下的兔毛,还可送到收购站,换回一些生计零钱。另一次是我考入南京医学院后,在上医用生物学课上,解剖小白兔(哺乳动物是脊椎动物中最高级的一类,兔是代表,它的一切器官系统都有最高度的分化)。

  如今,早已衣食无忧,即便还有城里人家养兔,也是作为小朋友喜爱的宠物而已。

  我国养殖家兔的历史非常悠久,早在先秦时代就已开始。有古诗赞誉为:“飞禽莫如鸪,走兽莫如兔”“兔肉处处有之,为食品之上味”。《本草纲目》记载:“兔肉性寒味甘,具有补中益气、止渴健脾、凉血解毒、利大肠之功效”。现代营养学研究也证实:兔肉具有其他畜禽肉类无法取代的高蛋白、低脂肪、易消化等营养价值,对老人、幼儿、孕妇和冠心病患者具有滋补保健功效。

  在川、粤、闽、赣一带,尤其是四川重庆素有食用兔肉的习惯。接待客人时犹有“无兔不成席”的习俗。但在我们江南一带,除将野兔作为野味偶尔品尝外,家兔肉是很少被摆上餐桌的。这令营养学家们多少有些不可理喻。

  旧时,我国民间传说认为怀孕妇女吃兔肉,生孩子会出现“豁嘴”——兔唇。这些传说显然缺乏科学依据。然而“野味”之类的动物倒应值得注意,因其身上或带有病毒细菌,容易染上疾病。现今市场上供应的食用兔肉,如已经过检疫的当无此虞。

  与兔有关的美谈,莫过于月宫中的灵兔了,据《山海经》记载:灵兔是卯月支酋长的化身,卯即兔,他自愿陪同常羲氏酋长的女儿嫦娥,在月宫中杵药,终身为其服务。而另一种传说则记载于玄奘《大唐西域记》。大意是兔子因为无法替一位来访的老人找到他所急需的食物,便自己跳入火中,“敢以微躬,充此一餐”。岂料老人原是天帝所变,见兔如此善良、大义,深受感动,为了“不泯其灭,寄之月轮,传乎后世”,这便有了后来的“月中灵兔”一说。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屈大均的《广东新语》中则认为“一兔居于月腹而顾天下之兔,天下之兔皆望之而孕,故曰‘顾兔’。上顾而下望,其精自口而入,故兔吐而生子。”这类说法历史上甚至可上溯到公元纪元前,屈大均说的“顾兔”是指屈原《天问》中“顾菟在腹”, 不少人以为这里的“菟”即兔,现代学者闻一多先生在《天问释天》中,用十一条证据证明月亮中的是蟾蜍,不是兔子。因“蜍”“兔” 读音相近。其实,以上说法及争议都是无稽之谈。随着我国嫦娥工程的进展和世界各国月球探测新计划的实施,月球科学知识的传播与普及,已经为今人解开了谜团。但不能苛求他们有今天这样的认识,古人对遥远神奇的宇宙天体十分向往,格物致知、博览广识,从而编出了美妙的月兔神话故事,其对未知事象唯美的探索精神、丰富多彩的遐思浮想,是值得永远敬佩的。可以说,这些故事也为后人的探月研究提供了方向和动力。中国人对月亮有着强烈的执著,每逢中秋节喜欢赏月,“月兔”文化的民俗印记仍在心中。

  兔常常成为童话中的主人公。大学者、大翻译家郑振铎先生早在1922年在其主编的中国第一个儿童文学刊物《儿童世界》周刊里,就以兔子为题材创作了《兔子的故事》。

  这些传说和童话都是古人和今人借兔发挥,对智慧机智、勤劳善良、舍生取义精神的一种褒扬。

  世界上兔的品种繁多,人类饲养的家兔便有五十种之多,其中四十五种已被美国兔子繁殖协会(ARBA)所注册。中国兔称为“中国白兔”,俗称“小白兔”。随着现代基因技术的发展,一些优良品种不断产生,供肉用、毛皮用、动物实验用、中医药用或充当宠物,服务于我们人类。

  “足扑朔,眼迷离,娇儿宛颈雌雄随。安知捣药明月里,夜夜天寒月如水。”“不知东郭困韩庐,一任田中笑守株。千载独传毛颖传,常留姓氏与人呼。”这两首元、明古诗生动地写出了兔的可爱特性和有关兔的故事。

  中国兔,外形秀丽,骨肉匀称,善良温驯,楚楚动人,如此优美的形象,不用说,它在宣告,兔年是美好的一年。

  | 邓君曙 文 |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