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人物春秋 > 正文

顾毓琇:百科全书式的硕学鸿儒

2023

01/06

09:27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现代中国的百年史上,很少有人能担得起这样的赞誉:百科全书式的硕学鸿儒。但有一位当之无愧,他就是无锡人的骄傲——顾毓琇。先生以自己一个世纪的人生,向世人展示了中国人的底蕴和容量,他是“五四”新文学的翘楚、中国现代话剧的先驱、多产的国际桂冠诗人、泽被中外的杏坛耆宿、享誉世界的科学巨擘、著作等身的文理大师、弘扬国乐的音乐权威。科学与文学、东方与西方、传统与现代,这么多看似不可通约的领域,在顾毓琇这里,实现了完美的穿越,并成就了他充满传奇的百年人生。

  江南忆

  顾毓琇,字一樵,无锡人,是电机工程方面的著名科学家,执教于民国时期几乎所有中国著名大学的教育家,同时是一位文坛大家,在诗歌、戏剧、音乐、佛学等领域都取得了很高成就。

  启蒙教育,始于家庭。顾毓琇先生出身于书香门第,家族家风优良,人才辈出。顾毓琇的兄弟五人都是博士,家族有着“一门五博士”的美誉。他是明代思想家顾宪成的后代,父亲顾庚明是思想家,母亲是“书圣”王羲之的后裔,祖母是北宋文人秦观的后人。他的成长受父亲的影响极深,先生名字中的“毓”字由父亲所起,意为“施以教养”。接受“现代教育”的父亲从小教育他演算数学问题,培养他的兴趣。祖母是他的诗文启蒙老师,祖母对诗歌的热爱与她的坚毅性格、远见卓识感染着他。5岁时,顾毓琇开始接受私塾教育。12岁时,他被送到中国最早的新式学堂念书,13岁时,他考入清华学堂,又与梁思成同班,故有机会拜其父梁启超为师。在清华学校学习8年后,他到美国的麻省理工学院电机工程系留学。此后研究出《四次方程通解法》、“顾氏变数”等学术成果。天资聪颖,加上名师的指点,使顾毓琇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很快崭露头角。

  顾毓琇先生在《百年自述》中回顾自己的一生,他回想的第一幅画,“无锡是个幽美的地方,靠近万顷烟波的太湖,相传是陶朱公范蠡泛隐五湖的所在。太湖经过五里湖通到溪河,这条河因为有梁鸿、孟光夫妇隐居于此,所以名曰梁溪,亦就是无锡的别称。无锡自古就素称文化之邦:有舜柯山纪念舜帝的耕耘;独山门追怀大禹的治水;泰伯墓永远葬着礼让谦和的吴泰伯。”简约的文字勾勒出先生心中融湖光山色与诗书礼仪于一体的故乡。他的一生,以故乡为底,从故乡出发,走遍中国,走向世界。

  世界行

  在顾毓琇先生的履历上有很多著名的学府,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大学、国立音乐学院、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等。中国工程院创院院长宋健对先生说,“您在网络和系统理论方面的贡献举世公认、功至名归。”控制论先驱维纳在1934—1935年到中国讲学,也正是因了顾毓琇先生的邀请。如今计算机技术在人们的生活中影响如此之深广,却没有几个人知道,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的顾毓琇先生已经在此领域有如此突出的成就。

  1923年,顾毓琇从清华毕业,被公派到美国MIT学习电机工程,成为从该校取得科学博士学位的第一位中国人。

  除了骄人的专业成绩,他的话剧创作也硕果累累,其间完成《荆轲》《项羽》《苏武》《西施》《琵琶记》五部历史剧,《国手》《国殇》《天鹅》等现代剧。《琵琶记》在美国波士顿美术剧院的隆重公演,是中国“国剧”运动的里程碑事件,它聚集了中国现代话剧史上最强的阵容之一:顾毓琇担任编剧、导演并扮演剧中宰相,冰心扮演宰相之女,梁实秋扮演蔡中郎。闻一多和赵太侔专程从纽约赶来相助,闻一多负责布景和舞美,赵太侔则带来了当时最先进的舞台灯光效果。《琵琶记》的演出得到了美国主流媒体的关注,《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波士顿新闻报》等都以醒目位置配上大幅照片予以报道。

  1940年,国立交响乐团排演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时,国内尚无中文版,兼任团长的顾毓琇凭借着自身扎实的文学功底和娴熟的德文基础,将席勒的原作翻译成中文,成为把《欢乐颂》完整引入中国的第一人。这样的音乐成就源于顾毓琇先生在国外多年的学习经历。北京大学许渊冲教授曾在翻译《顾毓琇诗词选》时感慨,“顾毓琇把科学和诗熔于一炉……科学不但和工程共飞驰,而且和诗比翼齐飞了。因此,顾毓琇被誉为20世纪惟一的文理大师,只在文艺复兴时期才有的全才。”新近展于无锡市图书馆的“一位大师的世纪百年——顾毓秀诞辰120年纪念展”,将先生融汇古今中外的成就命名为“多产的国际桂冠诗人”,与许渊冲先生所言之“文艺复兴”的联想和描述相通。

  中华心

  顾毓琇先生的百年人生,是中国探索现代之途的百年,这几乎注定了像他这样博学广识的学者必然不会固守书斋。书斋就在救国救民的延长线上。2000年第七届世界华人和平建设大会赠顾毓琇的匾额上盛赞:大同宗师,泽被寰宇;中华人瑞,道贯古今。

  顾毓琇先生足迹遍布世界,从美洲到英格兰,从巴黎到北欧……每逢佳节倍思亲,漂泊的生涯在诗中幻化为无尽乡愁:“海外元宵二十回,家乡明月几时来?”“故乡旧事难追忆,任苍茫一片迷目。凄凉何限,玉门衰柳,寒烟荒漠”。诗人无数次在诗中诉说对家乡的思念,对重返故园的期盼。四处游历也给诗人带来了更为广阔的国际视野,世间“山水奇观”“云霞变换”尽收眼底,其诗既有对自然风光的赞赏:“秋日遨游五指湖,满山红叶影模糊”“莱茵岸傍清江水,秋夜无声学散仙”,也有对现代都市奇观的感慨:“纽约市民多少恨,摩天楼顶摘星辰”“漫说金山新与旧,金门跨海铁桥横”。先生也关注国际风云:“美洲发现哥伦布,新陆移家清教徒”“独立宣言从此起,同舟共济建功勋”“霹雳一身原子弹,米苏舰上受降书”。中国与外国,尽皆入了先生的诗眼。

  1936年冬,顾毓琇带领清华师生为傅作义部队制作一万具防毒面具,后亲赴绥远庆祝百灵庙大捷。在抗战迫在眉睫的时刻,1937年7月,顾毓琇与教育界梅贻琦、胡适、蒋梦麟、张伯苓等人参加庐山谈话会,最终与会者一致支持宣布抗日决策。抗战后,顾毓琇在《中国经济的改造》中提出了具体的土地改革方案,其后在台湾地区得到实施。土改成为战后台湾社会转型的主要动力之一。抗战胜利后,顾毓秀以中将参议的身份,代表中国知识界参加对日受降典礼,并被政府授予抗战胜利勋章。作于1947年的《中国的文艺复兴》则是在战后“复员”声中讨论中华民族复兴问题的系统而全面的论著。到了晚年,顾毓琇成为大陆与台湾沟通的桥梁,得到两岸最高层的肯定。江泽民主席曾这样盛赞自己的老师,“顾老师心系祖国统一,献计献策,为众所敬仰”。

  百年人生见证沧桑巨变。顾毓琇先生以诗写史,寄寓国破流亡之恨、故国山河之思,将国内外风云变幻尽数囊括诗中。生逢社会动荡、内忧外患之际,中华大地满目疮痍、民不聊生,先生始终心怀苍生,忧心国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年底南京沦陷,先生作诗:“流人苦望收京早,烽火家园柳万条”;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先生有感而吟诗《沙坪坝喜闻日寇投降》:“抛弃诗囊曾几时,惊人消息耐人思。八年涕泪愁何在?万里江乡梦亦疑。”不禁让人联想起杜甫在得知朝廷收复失地,狂喜之下写作《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彼时国人欢庆之情景,慨然而现。

  诗与史

  顾毓琇的诗文涉猎广泛,有和歌集句,还有题赠等,涉及五言、七言、五绝、七绝,甚至还包括一些词牌。以其诗歌集中的《梁溪集》为例,便窥见先生的诗歌之美。他对风雨雪梅月等意象使用尤多。例如《墨梅》中写道,“幽人来月夜,梅影自玲珑。且待孤山雪,长天鹤啸空。”再如《清明杂咏》中“踏雪寻梅怀处士,三潭印月指双星”“雨打梨花便是春”。此外如《风雨雪月梅花四景长卷》《松风寒雨》等,诗歌总体语言工整,气韵和谐,彰显了无尽的艺术风貌,带给我们关于诗意江南的美的想象。此外,他擅长使用集句,在集句中,则偏重李白、杜甫、王维等几位大家作为素材集聚地。《将进酒》《登高》等系列诗歌,经由删字或增字的改编充分表达诗人的愁肠思虑与所感所想。作为早已存在的传统诗歌形式,集句有很强的生命力,要求作者有深厚的文学底蕴且能对原诗句融会贯通,顾毓琇先生的集句可谓浑然天成、气韵生动。与此同时,先生常用江南地名来命名自己的诗作,《梁溪集》《惠泉集》尽皆如此,清晰可见诗人对故乡的怀念和醇厚的情感。诵读顾毓琇先生诗文,我们分明感知到先生心中的江南诗性之美与柔和质地,感受到蕴藏在词句间独具个性的江南文化魅力。

  同是无锡人的钱锺书给顾毓琇的信中这样说,“一樵诗老吟几:久厥音敬,伏想杖履安和。顷奉惠寄《和唐新刻》,稍一吟讽,往往与原什功力悉敌。其少陵所谓‘不觉前贤畏后生’者。公此句‘窃意新年多’,亦寿徵也。”像这样的诗书往来在顾毓琇的一生中常常有之,先生飞扬的才华和人格魅力,吸引了中国现代史上许多文化大家,文学如闻一多、朱自清、冰心、曹禺,美术如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教育如蔡元培、唐文治、罗家伦,还有在中国物理学界、工程领域和电工领域如萨本栋、朱兰成、胡刚复、吴有训、詹天佑、茅以升等,这每一个名字都镌刻在现代中国的文化版图之上,顾毓琇先生文理兼通的成就,使他在一众杰出人物中脱颖而出。

  “清风、明月、劲松,学者、诗人、教授”,是顾毓琇先生对自己一生追求和实践的总结,在他的文字中留下了鲜明的印记。他20世纪20年代写成的话剧《孤鸿》,编导的戏剧《古城烽火》《岳飞》,和读来便觉慷慨之气纵横的历史剧《项羽》《荆轲》,皆显先生谦逊的品格、傲然的风骨和好学不倦的求知精神,实为吾辈学人之楷模!1945年,顾毓琇与李健吾等人创立了上海市立实验戏剧学校。顾毓琇亲自起草、修改学校章程,推荐戏剧名流到校任教。新中国成立后,该校发展成为上海戏剧学院。先生以他的话剧创作和实践,以对中国话剧发展的卓越贡献成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先驱。

  百科融汇,没有扎实的文化根基不行,没有阔达的胸怀不行,没有站在高处的眼光不行,而更重要的,在我看来,是一颗为国为民之心!国家、民族、人民,铭刻在顾毓琇先生的百年人生,见证了一个世纪的中国学人之风骨!( 张春梅 汪婵 范果果 李钰椰 文)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