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历史探源 > 正文

凤飞于吴,鸿山遗址的千年故事

2022

12/15

09:15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冬日的暖阳,普照在鸿山国家遗址公园现场的一个个土墩上,静谧的土地似乎诉说着一个悠长壮阔的故事。树丛中隐着一座黑黄相间的尖顶木结构建筑,这里是鸿山遗址博物馆,馆中安放着一尊尊国之瑰宝,静静等待着人们前来观赏、品味。

  穿越千年的凝眸,定格历史的瞬间。近20年前,在这片土地上出土的大量历史遗存,震惊了业界。历史遗迹是城市生命的一部分,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这些历史文化遗产穿越时光,为城市增添了丰厚的文化底色。

  延绵6000余年,鸿山遗址的发现是一次重大突破

  早在1992年,鸿山后宅片区就发现了土墩墓群。2000年至2001年对鸿山墓群老虎墩墓葬进行考古清理,确认为战国时期高等级的越国贵族墓葬。2003至2004年共计发掘、清理了鸿山墓葬7座,修复陶、瓷、玉、琉璃等质地的珍贵文物2000余件。鸿山遗址以其重要的文物、考古、历史和社会价值,入选“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十一五”以来国家重点保护大遗址。

  鸿山遗址保护范围内目前已发现土墩100余座,其中初步确定属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土墩60余座,而有些土墩的时代上溯马家浜、崧泽、良渚文化时期,历经西周、春秋、战国,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延绵6000余年,真实地反映了太湖流域北部历史文化的演变轨迹。

  “鸿山遗址填补了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文化考古资料的空白,丰富了江南文化的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鸿山遗址博物馆馆长逯俊宁说,鸿山遗址的发现是吴越文化考古研究的一次重大突破,它有助于全面了解昌盛一时的吴国、越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面貌,也为研究战国早期的吴越地区陶瓷史、音乐史和工艺美术史,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玉飞凤”刻进城市记忆,庞大遗存展现灿烂文化

  在鸿山遗址博物馆内细细观赏,鸿山遗址出土的文物其数量之庞大、种类之齐全、设计之精巧、造型之雅致,令人叹为观止。一件件精美的文物带我们跨越时空,见证了一段风云激荡的历史,呈现出祖先创造的辉煌文化。

  三枚凤形玉佩,是镇馆之宝。白玉,呈白色,微透明,凤额有一红色圆斑,凤作振翅欲飞状,这是国内最早发现的微雕玉器,凤身上雕刻着极细的鳞形纹和羽线纹,展示出当时吴越人民高超的治玉工艺。凤飞于吴,“玉飞凤”制作于斯、深埋于斯、发掘于斯,已经印刻进这座城市的记忆里,当之无愧成为无锡市市徽。

  出土的文物中还有500余件乐器,数量众多,器类复杂,组合完整,有成套的仿中原青铜乐器的编钟、甬钟和编磬,还有吴越特有的缶、 于、丁宁、悬铃、振铎、鼓座等,堪称我国最大的地下打击乐器库。

  最令人惊叹的是琉璃釉盘蛇玲珑陶球形器,这是我国最早的琉璃陶胎器,呈半球形,中空,球身由八条盘蛇构成,分为两层,每层四条,上下相互交错,姿态各异,圆目张口,或头向上昂,或口衔另一蛇的尾,蛇身饰蓝色半透明的点状琉璃釉,并涂红彩或饰点状红彩,造型独特,构思巧妙。鸿山遗址中发掘了4枚盘蛇玲珑球,但其究竟有何作用,至今还是个谜。

  建设“遗址公园”,保护利用活化体验于一体

  为有效加强对鸿山遗址的科学保护,本着“坚持科学发展观、谋求多方共赢”的创新理念,市、区联动,持续开展鸿山遗址文物保护工作,先后实施了鸿山墓群考古勘探工程、鸿山墓群本体保护展示工程、鸿山墓群大遗址安防、鸿山遗址博物馆提升工程等。

  尤其是委托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建筑历史研究所编制了《鸿山墓群保护总体规划》。规划提出了合理利用的策略与规划,即采用集遗址本体保护、历史环境修复、生态环境建设为一体的“遗址公园”方式,充分保护遗址本体及其环境,实现遗址文化价值的可持续合理利用。分为遗址博物馆、遗址现场展示区、遗址模拟展示区、生态湿地展示区、生态农业展示区、服务区等六大功能区。目前已建成开放三大项目:鸿山遗址博物馆(内含邱承墩遗址本体保护复原展示现场)、农业生态展示区和湿地生态展示区(梁鸿国家湿地公园),初步形成集历史文化遗产、湿地生态景观、农家乐趣体验为一体的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旅游风景线。

  据透露,目前“遗址公园”正筹划建设考古研学体验中心,相信未来将吸引越来越多的人走进这里,体验考古发掘的乐趣和艰辛,感受古代文化的光辉灿烂。(杨明洁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