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吴地风物 > 正文

山水胜境桂花香

2022

09/20

09:53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中国是桂花的原产地之一,桂花是中国传统十大名花之一,其栽培历史达2500年以上。战国时,屈原《楚辞·九歌》有“援北斗兮酌桂浆”佳句。“桂浆”是用桂花浸泡的玉液琼浆,即桂花酒。东汉班固《汉书·礼乐志》载:“尊桂酒,宾八乡”,桂花酒用来款待尊贵的客人。毛泽东主席更以革命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完美结合,在《蝶恋花·答李淑一》中吟道:“直上重霄九”的英烈忠魂,受到月宫中“吴刚捧出桂花酒”的隆重款待。诗人最敏感,他们在唐、宋时就把人间的桂花和月亮中的桂花联系在一起。唐李商隐诗云:“昨夜西池凉露满,桂花吹断月中香”。南宋杨万里则有“不是人间种,移自月里来;广寒香一点,吹得满山开”的佳句,为我们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桂”谐音“贵”,古人常把桂花和珍贵、美好的事物相联系:科举中式,金榜题名,雅称“蟾宫折桂”;美满婚姻由慈祥的月下老人“千里姻缘一线牵”。桂花在我们无锡园林中,同样有不俗表现。

  惠山东麓 金粟满堂

  无锡有文字记载的植桂历史,始于唐。事见“悯农”诗人李绅《别泉台》之“桂凝秋露添灵液,茗折春芽泛玉英”诗句。他以诗人独特的眼光,将二泉池畔所植的桂花,与二泉水所煮的茗茶完美结合,提升了该诗的意境之美。李绅是无锡所出第一位“蟾宫折桂”的进士和宰相。早年曾寄寓惠山寺读书,筑有“读书台”。《别泉台》(一说为《别泉石》)诗是他在唐元和四年(809)赴京任职前夕所吟,所以无锡的植桂历史可上溯1200年前。

  北宋时,在这桂花掩映的二泉池畔,著名诗人王禹偁又留下了“惟余半夜泉中月,留得先生一片心”的优美诗句。而且这悠悠的诗韵,又把这天然的二泉映月,化成了近代无锡民间音乐家“瞎子阿炳”华彦钧二胡琴弦上的《二泉映月》优美旋律,让这世界名曲响彻了地球村的每个角落,难道华彦钧不正是世界乐坛的“蟾宫折桂”者吗?

  明万历二年(1574)编修的《无锡县志·第八卷食货志·木之属》所列植物凡三十四种,“桂”名列第九,可见当时植桂已较为普遍。明末,无锡著名文人华淑(1589—1643)所著《寄畅园记略》称:“一曰卧云堂……旁置小阁三楹,榜曰天香,桂枝丛丛,皆高出阁上。”那为什么在卧云堂旁建桂花拥簇的天香阁呢?极可能前者用于会客宴饮(1999年在卧云堂遗址作考古发掘时,曾发现厨房墙基),后者可以留客住宿。清康熙年间,《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1658—1712)在江南一带为官时,受寄畅园少园主秦松龄之邀,曾两访寄畅园,每次均题诗,诗境描绘寄畅园夜景,天香阁极可能是曹寅下榻处。在《红楼梦》第十六回中,贾宝玉堂兄贾琏的乳母曾讲述贾家当年在扬州接驾的盛况;而秦家寄畅园在“康乾盛世”时,亦有过十四次接驾的盛举。且与贾府一样,亦有从“鲜花着锦,烈火烹油”到抄家没官的经历。当然,秦家后来否极泰来,寄畅园包括园内的天香阁重新回到秦家手里。嘉庆年间,寄畅园第一代园主秦金的九世孙秦琦(1766—1821)有竹枝词咏天香阁的桂花:“秋山过雨十分青,渐觉游人似晓星。试向天香阁中望,桂花如霰满空庭。”咸丰十年(1860)寄畅园毁于兵燹。原天香阁故址,在清末建贞节祠寝殿;1954年该建筑重归寄畅园,现名“凤谷行窝”厅。厅前双桂当庭,见证着这段祸福相倚、沧海桑田的历史故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锡山和惠山东麓包括二泉、寄畅园、愚公谷遗址及若干祠堂、神庙等先后划作公园用地。于1952年筹建锡山公园;至1959年4月23日无锡解放10周年纪念日,已扩址升级的锡山公园正式更名为锡惠公园(今5A级惠山古镇景区前身)。园址内的愚公谷遗址,系明万历二年(1574)进士,历官黄州知府、福建提学副使、湖广提学副使邹迪光(1546—1625)建于1587—1605年间。其所著《愚公谷乘·记九》载:“从缋水堂右折而上,为蔚蓝亭,亭三楹,周虚无壁,四面绮疏,前临方塘,可四亩,后倚崇岭即所谓三疑岭者……亭后桂树五十余株,负岭而起,植未数年,已几及岭。”

  350多年后的1958—1959年间,由李正主持所编制的“映山湖·愚公谷”山水园林规划设计,于此一带建“金粟堂”(又名桂花厅)。该堂为九间体仿古建筑,取清词人董士锡“香林映月,有黄英数树,金粟重叠”佳句而得名。李正著《造园意匠》称:重建的愚公谷在空间构图上“由金粟堂遥对原有的水池、土阜,而以东西两侧的滨湖山馆和碧山吟社左右夹峙,包孕了中间一片桂林和一泓清池,形成一个以桂林、水池为中心的宁静空间”。又为了加强气氛,“在金粟堂前后原有桂花数十棵”的基础上,“结合这一已成局面,又加种了不少桂树,使之形成一片桂林”。于此可见,金粟堂是因地制宜结合历史、环境和原有绿植的有情之作、成功之笔。

  梅园桂花 三千齐放

  梅园建园伊始,即以梅花为主题,形成特色。但花开花落是自然规律,梅花谢了该怎么办?于是在以梅为主的同时,诚如一幅楹联所说:“四面青山皆入画,一年无日不看花”。让梅园进入了新境界。该联的下联,就包括桂花在内。

  《无锡市古树名木名单》中,“荣氏梅园”内有树龄逾百岁的桂花9棵,包括:香海轩南6棵、乐农别墅东2棵、诵豳堂东1棵,这是梅园早期植桂的明证。此外,在1926年建造的原太湖饭店(今梅园管理处办公室)之南有大桂花8棵,同年建造的秋丹阁前亦有大桂花10棵,这说明荣氏梅园从东山向浒山拓展时,亦注重通过植桂来增加园子的绿量。20世纪60年代初,梅园桂花数量大增,至今总数已达3000棵以上,以万棵梅花为主景,以桂花为背景,构成了有如国画长卷的绚美画面,“春梅秋桂”渐成为梅园的又一特色景观。而梅园春、秋两季的游览高峰,与梅花、桂花的花期同步,梅园香雪海有了桂花的加盟,高潮迭起。

  梅园植桂,颇有特色:或倚山作梅林绿叶,或临水而令涟漪染香,或掩映屋宇增其雅趣,或伴玉兰、海棠、牡丹而组成“玉堂富贵”美的共同体(梅园东山东麓一带多白玉兰、垂丝海棠,棠谐音堂;梅园之“小金谷”,以牡丹著称,寓意繁荣富强;桂则谐音贵;而玉堂富贵是中国传统绿植形式)。桂花在长期栽培过程中,选育出若干变种和品种,宋、明、清时均有人作过研究,近年来我国各地园艺科技工作者又对此作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依据传统及调研所得,将桂花品种大体分为四组:金桂组,包括各种深浅不同的黄色桂花,香味浓郁;银桂组,花色黄白或淡黄,香味浓至极浓,花农多作经济栽培;丹桂组,花色橙黄或橙红,香味较淡;四季桂组,一年之内开花数次,花色黄或淡黄,香味较淡。这四类桂花,梅园都有,其中以金桂、银桂数量最多,丹桂、四季桂数量较少。而丹桂虽然数量甚少,却能以花色之美,格外令人注目。

  水抱山环 桂林天香

  桂花原产我国西南部喜马拉雅山东段,及印度、尼泊尔、柬埔寨一带,这些地方的风土条件,形成了桂花喜阳、喜温暖湿润气候条件的生活习性,其对土壤的要求虽不算高,但在排水良好的肥沃深厚土壤中生长良好。而中国传统审美情趣,令人觉得水畔宜桂,月下更富诗情画意。

  以上对于太湖边的鼋头渚来说,竟是天造地设的宜于植桂、赏桂之处。早在1933年,鼋头渚“横云山庄”园主杨翰西在《鼋渚艺植录》中对桂花就有较为正确的记述:“桂花冬荣,然实畏寒,山中土薄风高者不宜。性喜肥……冬日一壅,枝条不易滋长,故修剪则无需耳。”今天在鼋头渚景区,无论山麓、水畔、路边、石旁,抑或亭、台、楼、阁、廊、桥、轩、榭、馆、斋等建筑附近,多能看到孤植、对植、群植,或与其它花木丛植的桂花树。在“樱花谷”通往挹秀桥及今名“充山隐秀”即原“陈家花园”的游览主干道旁,有一段以列植桂花造就的“桂花墙”,绿墙天香,蔚为壮观,为他处所罕见。简言之,桂花在鼋头渚大有“独占三秋压群芳”之势。

  2014年,由央视新闻发起,近30万网友投票选出的中国十大“最美赏月地”榜单中,无锡鼋头渚风景区“蟾宫折桂”,以57243票位列榜首。桂花,为鼋头渚戴上最美赏月地的“桂冠”挣分不少。

  在蠡湖畔的蠡园,同样有不容小觑的桂花景观。民国初,虞循真所辟“青祁八景”之一,为取意于“天香云外飘,桂子月中落”诗句的“桂林天香”;1930年,陈梅芳建“渔庄”,将其纳入园景;1952年,蠡园、渔庄合并为蠡园公园,又成为公园一景。1954年,于该景之南,建“四季亭”,亭畔有大片荷花池,三秋桂子飘香时,荷花犹存擎雨碧叶。于此再往南,则是蠡湖边那悬挂“月波平眺”匾额的“龙凤亭”。此情此景,不啻是一幅“淡淡著烟浓著月,深深笼水浅笼花”的清雅国画。该画意的原句,出自宋代白玉蟾所吟《早春》诗,因蠡湖无沙滩,故改原诗之“沙”为“花”,这花指浅水植物荷花,使桂花、荷花“美美与共”,珠联璧合。为此,笔者在2022年为“桂林天香”中新建的方亭撰一联:“三秋桂子,乘神舟去月宫布芳馨;十里荷花,留碧叶在雨中听清音”。以此诠解对这里诗境的理解。

  综观以上“三足鼎立”的无锡园林桂花景观,各分别与人文、生态、山水的高度融洽而擅胜场。不到园林,怎知天香如许?趁着大好秋光,去园林走一走吧。看看桂花黄,闻闻桂花香,拍拍照与朋友分享,该是一件多么好的赏心乐事啊!

  |沙无垢 吴烨宁 文|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