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无锡旧影 > 正文

试说葛埭村落的“活化”保护

2022

08/09

10:25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葛埭村是无锡城南长广溪畔的一个古村落,位于滨湖区雪浪山南麓,一条长广溪河在村边流淌,贯穿始终,可谓依山傍水,风景优美。她是无锡市确立的第一批十个历史文化村镇之一,规划保护面积3.62公顷。

  葛埭古村落遗存

  葛埭村有庵基墩、洪口墩两个文化遗址,是无锡先民最早的聚居地之一。1992年,通过发现的新石器时期残存的陶器片及在原址的大量马家浜文化典型器物,考古专家将庵基墩、洪口墩定为马家浜文化的新石器遗址,距今6000年以上。高墩中不同层面的陶片,代表了不同时期的文化,从马家浜文化、良渚文化到商周文化,标志着葛埭村丰富的文化积淀。这是无锡第一次发现马家浜文化遗址,它的发现,对长江中下游、太湖流域、无锡地区古代人类的物质文化史的研究提供了极为丰富宝贵的新材料。

  葛埭村从明代弘治时期已有村落聚居,有土墩墓、吴妃墓、葛埭桥、横山草堂、举人府等建筑古迹和明清时期的民居。在葛埭村最大最有名气的古建筑群,是“横山草堂”,建于明景泰七年(1456),由著名诗人萧愉在横山初建,曾一时成为无锡诗人聚会的“晋之兰亭,山阴之胜”。

  源自乡野民间的“非遗”让曾经的葛埭村成为无锡最“闹忙”的地方。 嶂山庙会、烧香浜香会、三月三摇快船等民俗活动,演绎了香船画舫、车水马龙、生意兴隆、热闹非凡的场景;社戏、酿酒术、唱山歌……深厚的文化底蕴使得葛埭村从文学家到摄影家、书画家,从考古专家到民间收藏家,各类名家荟萃,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那些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旧闻轶事、名人故事,让人们仿佛走进了绚丽多彩的历史长廊。村内还流传着小园里党的筹建会、葛埭桥新四军联络站、姐妹俩巧送情报等感人肺腑的事件,丰富的革命文化历史闪烁着耀眼的红色光芒。

  葛埭村落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然而,走近古村落,眼前的一切多少有点让人落寞。从地铁1号线长广溪站出来,迎面看到的是新建的融创万达文旅城、融创乐园综合体,向东看则是高而大的“大茶壶”展示中心以及密密丛丛的高层住宅区,葛埭村就处在周边这片繁华热闹的包围之中,成为了一个名副其实的“城中村”,与周围环境形成了强烈反差。

  葛埭村有前后两个出口,前面靠近地铁口的小道,因为要保护葛埭老桥,仅可容自行车和摩托车通行,不仔细找很难发现。村民们的车辆大多从村后的蠡湖高架桥下一个缺口进出,由于车流量较大有些不安全。

  充满传奇的葛埭桥还算完好,但几经改造,水泥路面和石柱桥墩、铁栏杆交错,有点不伦不类。桥东西两面桥洞旁各有一副很有意思的桥联,是用金山石雕凿的:“源自二泉来,为束长溪弯一曲;基从万历肇,永同 嶂峙千秋”和“遗迹溯仙翁,昔日成梁犹姓葛;留名称豪杰,当年进履共知张”,但大半被水泥覆盖。葛埭老街两侧的楼房、古建筑虽依稀可辨,但大多年久失修,门窗破落。村民们大多已移居到附近的安居房,所以街道上几乎见不到什么人,很难想象这里曾经是锡南最热闹最宽敞的街道。

  村落南面的庵基墩、洪口墩遗址,除了一块水泥石碑表明身份之外,地表部分被农家菜地覆盖,没有其他的规划保护。旁边的洪口墩村十几户人家比葛埭老街更加低矮破败,有的断壁残垣,无人居住,有的住在里面的是那些子女都劝不走的恋旧老人,用几根木柱支撑着漏雨的屋面,昏暗、潮湿,感觉随时有可能倒塌。居民们说,因为被列入了无锡市第一批历史文化村镇,不允许他们自行拆建修补,很多老屋在破漏时没能及时修复,损坏越来越严重,现在想改造已经力不从心了,期待政府能出资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随着村落的破败,依附于原住民的风俗民情、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逐步消失。

  古村落是人类文明生发的“文化母体”

  与一般的文物相区别,古村落作为一种“活态”“动态”的文化聚合体和文化景观的空间载体,是一定地域内居民们生活形态、生活智慧、精神气质的真实写照。从人类为生存而打制石器、建造房屋,到发展手工艺、饮食、家具、服饰、车马交通等物质文明,再到节日习俗、礼乐文化、宗法民约、艺术审美等精神文化,古村落成为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演变的历史见证,也是形成各地区文化形态和民族性格的“文化母体”。著名作家冯骥才说:“中华民族最久远绵长的根不在城市中,而是深深扎根在这些村落中。”

  相比现代城市而言,古村落那些依山傍水、“天圆地方”的建筑,“首尾相衔、屋宇相连”的布局,以及“远亲不如近邻”的和谐共处邻里关系,蕴含着朴素的天道、地道、人道思想体系和价值追求,与城里人即使住在对门都互不相识互不来往的“陌生”相比,多了几分亲切和人情味,对解决人与自然的隔阂、人与人之间冲突、人与社会甚至人与自己内心矛盾等等问题,无疑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保护和发展传统村落,对于促进城市多元文明共存、治疗“精神断层”的城市病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无论是民居建筑的时代变迁,还是生活器具的丰富呈现,还是姓氏家族的多元关系,都显示着时空的轮转、岁月的更迭,显示着有别于城市的独特魅力。缺少了人类生活的人情味和烟火气,不管城市的规模和体量有多大,科技和交通有多发达,对生活在其中、作为大自然一部分的人类来说,都是一种严重的迷失和毫无诗意的栖居。

  留住“乡愁”的有效路径

  一个有记忆、有“乡愁”的城市是鲜活的、厚重的,也是充满生命力和竞争力的。葛埭村是无锡人的“乡愁”,在这块土地上,曾经孕育着6000年前的无锡先民,也见证着走过的文明和现代城市发展。保护和“活化”她们,就是让消失了的人类活动回归视野,让今天的无锡人能够从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寻找文化基因,找到人类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

  但是,如何保护和“活化”古村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严峻课题。世界上有很多成功的先例,也有很多失败的教训。在我们看来,处理好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规划好文化遗址与居民生活、绿色耕地,鼓励原住民参与村庄建设,保留古村落的“原汁原味”,形成“自我造血”的良性循环是关键。

  一是要尽快实行抢救性保护。将横山草堂、葛埭老街以及百年以上的特色民居等,尽快进行抢救性保护,修复利用古建筑群落,完善古村落历史文化肌理。同时拓建优化进出村落的道路、停车场等基础设施。

  二是引进合适的业态。例如长广溪河畔可沿河修步道,沿途融入米文化、布文化等葛埭水韵文化景观;整体打造具有“寻、漫、游、宿、品、探、乐、创”地域特色的沉浸式古村落文化休闲体验场景,留住无锡人心中“小桥流水人家”。

  三是建设葛埭古村落数字化博物馆和数字化文创体验平台。据《无锡通史》记载,无锡地区所发现的马家浜文化遗址,仅有彭祖墩、庵基墩、庙墩上、宜兴骆驼墩等八九处,葛埭村就有庵基墩和洪口墩遗址两处,是难得的文化印证,加上许多村民有收藏古物、古董的好习惯,保留了大量历史遗存、文物、传统农具、生活器具等。因此,构建葛埭村数字化博物馆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衍生文创产品交流平台,利用3D技术制作虚拟场景等数字化手段可以永存、重现葛埭村历史变迁、农耕文化、民俗活动等历史文化资源。

  四是打造葛埭村品牌形象。挖掘提炼代表葛埭村特色的IP形象,拍摄制作古村落形象的微纪录片和人文典故、民俗传说短视频,设计开发具有吴地文化特质的文创产品、经典广告语等,形成有吸引性的对外宣传,提高“美丽无锡、美丽乡村”的影响力。

  千年沧桑,风起云涌,透过一个村的历史变迁,你能看到万千世界。葛埭村“活化”保护,对振兴乡村、留住“乡愁”、提升无锡历史文化名城的核心竞争力和历史厚重感意义重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要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古村落包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中华民族最为浓郁的“乡愁”。探索新时代背景下与千年古村落对话的最佳方式,使古村落的“古”和现代城市的“新”做到有机统一,让古色、古香、古朴、古韵的文化特色生态村在保护中生存,让葛埭村老人们在天气好的时候,依然在家门口晒太阳、聊聊以前的故事,让这种最简单的自给自足生活方式浸润城市人的心田,是我们这代人应做而且能做的事。(杨敏 承剑芬 文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