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观山路 > 热点·评 > 正文

无锡步道|步道是一个生长性的公共产品

2022

06/27

13:43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叫高品质的公共产品的供给时代,通过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结合,把美好的愿景用市场化的手段去实现。比如说英国、美国有国家公园体系,背包客在英国可以沿着自然公园一直从威尔士跑到苏格兰,有的地方有驿站,或是一个小城镇,有的地方是一个加油站,有的地方是个超市,充满了有线有点的服务。也有“bed and breakfast”,就是一张床、一顿早餐。这种公园不光是有国家层面的,也有城市层面的。在珠三角的一些地方,甚至还做到了城市社区里头,把老百姓身边的口袋公园和一些旅游步道结合起来。丰富的层次性能够满足多样化的需求,越到身边的越是亲民,越到野外的就越能让人感受到自然。因此,步道的属性应该是一个重要的公共产品。

  公共产品是有价值的,这种价值不能以短期经济效益来衡量。一个公共产品不一定要奇奇怪怪或者夺人眼球,最重要是有自然气息和文化味道,让人去探索,去感受,去放松。高品质公共产品的供给,在方法上就是要把文化找出来、串起来、靓起来,还要带动人们富起来。在共建共治共享的时代背景下,实现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要把环境建设、经济建设和社会建设与人的进步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在一定的地域空间内,通过点、线的串联激活一片,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栖息之地。

  公共产品是生长性的,不是一次做成的。比如有的产品做出来一段时间可能是不成熟的,倒不一定要废掉或者推倒重来,而是要留有足够的成长空间。例如,一段步道有10公里长,前3公里往往是老百姓自发打造的,其实在后期建设中顶多再补充一点设施,就是一种有意义的更新。10年前村社或者街镇自发做成的设施,现在看着有点“老土”,若全部推倒重来一遍的话,历史痕迹就没了,就看不出它的原生性和生长性。循序渐进不断更新,最后才可能形成一张色彩多元、记忆丰富的网络。实际上20年以后再回头看,我们现在所做的也是落后的,武断否定既往,必然看不到历史的层叠。步道也好,建筑也好,它们的建设品质有没有一个终极的目标?我觉得没有,这是哲学给我们的启示。因为彼岸是永远达不到的,如果已经达到彼岸了,我们何须开启一个更美好的未来?止于至善,说明人类永远处于追求完美境界的征途之中。

  慢行系统的未来趋向是逐步要从工程建设走向情境营造。原来我们是强调景物或者是功能,将来应该是强调“境”。境是有行为活动主体,有环境空间客体,有主客体之间的相互交流,从而有了故事,有了情感。只有这样,慢行系统才有生命力。比如说梁溪老城里头,我们第一步去做的是可阅读,这其实是1.0版本,通过环境整治,把历史城区环境风貌协调起来,缓解外观上“名城不古”的矛盾。第二步应该是功能业态的焕发活力,这是2.0版本。原来的小卖部被淘汰了,咖啡店又兴起了,原本的一些功能被淘汰,但是新的功能又完成了植入,包括现在有些科创企业,特别是终端服务的网络型公司是可以进入街巷的。从硅谷到硅巷,服务可能就在城市里面。第三步是独辟“锡”径,开展场景营造,就是3.0版本。要让市民从看客变成参与者,甚至部分人变成主人或者创客。如果我们的老城这样来整治的话,体验感、舒适度会更好,服务也很友好,租金也很友好,人们能在游玩中住下来,或者半住下来,成为这里的主人。

  (鲁晓军:无锡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文字整理:王皖杰)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