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最新考证 > 正文

吴王寿梦崛起之谜解析

2022

01/05

09:58

来源

无锡新传媒网

分享

  一、勾吴国历史记载的一个谜

  1、泰伯建勾吴

  据司马迁《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记载:约公元前1100年前后,我国陕西周部落首领古公亶父在位。他有三个儿子,长子叫太伯,老二叫虞仲,老三叫季历。古公意愿由老三接位。长子太伯、次子虞仲知道古公想法后,为顺从父亲的安排让位于季历,就带领了部下奔往江南荆蛮(江苏无锡梅村一带)。他们随当地的习俗,在身上刺上花纹,剪掉了头发,以表明他们把继承权让给季历。后来季历果然继位,就是王季,他的儿子昌后来也成为周文王。太伯跑到江南荆蛮后,自称“句(gōu,勾)吴”。荆蛮人认为他很有节义,追随附顺他的有一千余户,建立了勾吴国,尊立他为吴太伯。泰伯让位的德行受到我国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的高度赞扬,尊为“至德”,可以说是道德的巅峰。

  在季历即位后,周部落实力日益强大。到季历的儿子(周文王)姬昌时,周部落已“三分天下有其二”。文王的的儿子(周武王)姬发,更是雄心壮志。公元前1046年(夏商周断代工程确定),周武王姬发统正义之师,推翻了暴虐的商王朝,建立了周王朝。

  太伯去世,没有子嗣于是就由他的仲雍继位,就是吴仲雍。仲雍去世,其子季简继位。季简死,其子叔达继位。叔达死,其子周章继位。那时,正值周武王(?~公元前1043年)战胜了殷纣,分封诸侯。武王便寻找太伯、仲雍的后代。武王克殷三年后(约前1043年)找到了周章,周章当时已经是吴国的君主,于是武王就此仍封周章于吴。随后武王又把周章的弟弟虞仲封在周北边的夏都故址(今山西运城平陆县一带),为虞国,位列诸侯。

   这一史实令司马迁十分感叹,他在《史记·吴太伯世家》中说:“余读春秋古文,乃知中国之虞与荆蛮句吴兄弟也。意思是说:中国之虞就是被封在周北边的夏都故址、周章的弟弟虞仲所在的虞国;荆蛮句吴就是太伯所建的勾吴国,他们原是兄弟之邦呀。  

  勾吴国历史记载的一个谜

  《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文之后即十分简略,只是一串人名:“周章卒,子熊遂立,熊遂卒,子柯相立········去齐卒,子寿梦立。寿梦立而吴始益大,称王。”我们约一下,周章出生约在公元前1097年,寿梦出生约在公元前620年,这段时间长达近477年(约500年),而此段时期的勾吴国历史,在历史文献资料中都不见记载。 直到公元前584年(寿梦二年。寿梦于公元前585年―公元前561年在位),《左传》等史书第一次记载了吴国的史实,勾吴国在中华史书上首次亮丽登场。“吴伐郯”、“吳入州來。”的举动震惊了中原。吴从那时始通于中国。

  那为什么在长达约500年的时间内,勾吴国中原不通呢?又为什么到“寿梦立而吴始益大”而且竟自“称王”呢?

  我们将依据珍贵的历史文献和考古的发掘研究来加以探讨和解析。

  

  • 勾吴国和宜国
  1. 宜国

 

    泰伯到无锡梅村一带建立勾吴国,追随附顺他的只有一千余户,真是个小国。在它的北面,长江南面现在的丹阳一带还有个宜国。根据文献和考古资料表明,这宜国成于周康王(公元前1020-公元前996年),是由周康王所封立。

     据《尚书正义》等史料记载,周武王推翻了商朝建立了周王朝,去世后由成王继位。成王之后是周康王。周成王(公元前1042年至前1021年)西周第二代君主。因为成王年幼,由王叔周公旦(周文王第四子)摄政当国,稳定大局。期间,殷商的残余力发生反周的叛乱。黄淮、江淮及山东一带等部族也闻风而起,参与叛乱。一时如燎原之火,使周的王业陷于动摇不安之局。周公亲率大军东征,又昭告天下,呼吁各地诸侯兴兵讨逆。周公东征3年,周成王三年(前1040)平叛基本结束。

    周成王亲政后,周成王七年(公元前1036年),东部淮夷及奄国再次反叛。周成王亲率大军征伐,平定叛乱王朝的统治得到巩固。这史实在西周中期重要的青铜器班簋有记载。记载中,讲述了在山西虞国的首领虞仲随周成王出征平叛的事迹。

  周康王即位后,继续推行周成王的政策,进一步加强统治,同时,先后平定东夷大反,北征略地,并且西伐鬼方。

  平叛胜利结束,周康王对平叛前后有功的诸侯进行了分封,一是虞侯在平叛中有功,二是为了加强对东南地区的控制,康王将虞侯夨封迁于理位置靠近勾吴国、现丹阳一带的江苏宜地,以协助勾吴国君主周章之子熊遂治理东南边陲,虞侯夨随之也称宜侯夨。虞侯(吴侯)的原统治地区并未放弃。

  这一史实在出土文物“宜侯夨簋”的铭文中作了翔实的记载。

  2、宜侯夨[cè] 簋[guǐ] 和宜国

  (1)宜侯夨簋

  1954年在江苏丹徒县烟墩山出土了有关勾吴国历史的一件重器宜侯夨簋腹内底有长达130 多字的铭文,轰动了我国的考古界和学术界。郭沫若、唐兰等一大批专家、学者纷纷参与对此深入地研究和考证。铭文中记述了周王朝的一次分封事件:周康王武王伐商、成王东巡的图画以后,在合会南方各方国时,封迁虞侯夨于宜地。周康王还了丰厚的赏赐,有土地人口和贵重物品这件有关周初分封制度和江南开发的重要资料其论证更涉及到吴国早期历史重大事件

  此,我们可以知道司马迁所说的“中国之虞”(山西运城平陆县一带,又称北虞)有两块领地,一块是山西运城平陆县一带的(北)虞国;一块是宜。

  (2)宜国的地望

   从分封的地形、人口和相承于西周文化特征等大量的证据表明,宜地就在宁镇、丹阳一带。其文化与吴文化相吻合。

   郭沫若先生认为“宜”“其地望或即在今丹徒附近。”

  (3)宜国都城

  2009江苏丹阳葛城遗址考古勘探与发掘简报(南京博物院 镇江博物馆 丹阳市文化局):2005年在江苏省丹阳市珥陵镇祥里村,发现了一处十分重要的吴文化葛城遗址。遗址北距长江38公里,东南距常州市区30公里,南距金坛15公里,处于宁镇丘陵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地带。

  考古勘探和发掘揭示出葛城遗址是一座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吴国大型城址。报告指出:葛城“甚或可能为吴国早中期都城之一”。

  由以上所论述,宜国的地望就在这一带。就现有考古资料,葛城“甚或可能”就是其都城。

  宜国有中原的虞国支撑,经济国力应该是比较强大的,青铜铸造发达。葛城北面约30公里处即丹徒大港至谏壁的沿江山脉,其中大港烟墩山和荞麦山西周墓出土过康昭时期的“宜侯矢簋”和“伯篡”和鼎、高、篡、尊、孟、卤、壶、牺尊、盘、咒献、虫杖、兵器、车马器等青铜器。由于葛城位于“宁镇丘陵山地与平原的过渡地带”,不似梅村一带的沼泽地带,所以是墓葬的良地,那里多宜国的贵族墓。其出土的珍贵文物,应该是宜国贵族的随葬品。葛城不见记载(司马迁的《史记》的文献的主要依据是《春秋》,《春秋》是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开始记载。),就至今的考古资料来看,葛城在其中早期,甚或可能为宜国的都城。

  但是宜国,阻挡了勾吴国和北方的交通。

  3、宜国和勾吴国

  公元前655年,中原发生了一件大事。晋献公开拓晋国版图,以赠宝玉名马为诱,借道虢国的邻国虞国,征伐虢国。虞君竟然同意。晋军通过虞国道路,仅四个月,晋国灭了虢国。而在回兵途中,晋国又灭掉了(周章弟弟虞仲)的虞国。

  此事件后来成了“唇亡齿寒”的典故。

  这时期,勾吴国是句卑执政。句卑(公元前671年―公元前622年在位),为吴国第十七任君主,在位50年。他是吴王寿梦的祖父,很有作为。

  中原的虞国已亡,与勾吴相邻的宜国就“无本”了。句卑就将宜国并入了勾吴国。这一吞并,大大地增强了勾吴国的实力。勾吴国于是明确奉行“登于上下,闻于四旁”的扩张方略。(注1

  三、勾吴国和干国

  在原宜国的北面,还有一小国,名干(邗)国。邗国,现代的扬州、泰州一带。  

  干族源出东夷,原居地在河南东南淮水上游罗山一带商代晚期,干国已北徙至河南北部淮阳附近,有领邑、属地和武装,臣服于商王朝,是商王朝的一个异常亲密的臣属国。

  干国有较发达的传统青铜工业,考古发现干国传世器物铜器颇多。酒器、食器、炊器、和兵器等种类较齐全,不少器皿制作精美,典雅壮重。

  在周部落推翻商王朝时,干人遭到打击,部分干人迁周地,归顺了周王朝,而大部分的干人避走东南,于江淮间苏北泗洪一带建立“干国(邗国)

  干国所在地,战略地理位置极其重要, 构成了吴王句卑奉行“登于上下,闻于四旁的扩张方略的一大障碍,因此吴国必须吞并干国。公元前650前后,吴、干之战爆发,战争十分惨烈,《管子·小问》对吴、干之战有记载。最终干国失败了,遂被句卑勾吴国吞并。(注2

   勾吴国吞并干国之后,实力更是大增,国土跨大江下游南北,交通北南西行,无往而不利于行吴灭干国,干国优秀的工匠就为勾吴国所用,致使勾吴国的青铜铸冶技术飞速发展,勾吴国的武器数量和精良度极大地提高,铸造的宝剑在当时闻名天下。由是勾吴国加快了厉兵秣马开拓疆域,参与诸侯政治的步伐鲁哀公九年(公元前486)吴王夫差在邗地建邗城(即现在扬州城一带),沟通江淮(开挖了邗沟)此是后话了。

  四、寿梦迁丹徒

  勾吴国句卑时期领土扩张以后,稳定新领地就成了重要的任务。公元前585年寿梦即位,他比他爷爷更有作为。在位期间,据 《世本》记载,他迁都城于丹徒一带。依据现有的考古资料,寿梦迁到了葛城。

  吴王寿梦元年(公元前585年)寿梦朝见了周天子。朝罢回到吴国,吴王寿梦作了一个决定性的决策——学习、吸收中原文化,登场于中原政治舞台。

  吴王寿梦二年公元前584年)春季,吴国进攻郯(音tán)国,结果是郯国吴国讲和。郯国是春秋时期个小国,在今山东郯城一带。郯国处于山东与江淮之间,东向大海、南面徐国、北控诸夷,地理位置非常特殊,也是勾吴国进出中原的关口。“吴伐郯这一行动,激起中原诸侯的关注。紧接着,寿梦和中原大国晋国盟好,在晋国的帮助下,进攻楚国。而后吴国又进攻巢国(今安徽省巢县,春秋初期楚国的附庸国)、进攻徐国(江苏泗洪县一带)。当时的楚国令尹(令尹是楚国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高行政长官衔)子重奉命处理战事东西奔走,抵御吴军,经常不得不撤出在中原作战的楚军以驰援东线。公元前584年秋,吴军攻占了楚国重镇州来(今安徽凤台)。公元前584年这一年对吴国来讲是有非常的意义的,因为《左传》等史书第一次记载了吴国的史实,这是勾吴国在中华史书上的首次亮丽登场。“吴伐郯”、“吳入州來。”的举动震动了中原。吴始通于中国。

  1930年,我国著名学者罗振玉先生曾收集到一件春秋时的青铜器冉(音rǎn )钲即吴王寿梦名,是中国一种古乐器,用铜做的,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研究表明,吴王寿梦曾用该冉钲指挥吴水军船只。

  冉钲铭文18行,91字。

  冉钲上弥足珍贵的铭文记载了吴王梦寿时期,寿梦用该冉钲指挥吴水军船只,前进巡游于江淮各水系,协调两岸步兵作战,讨伐巢国、徐国,其兵锋所指曾到达宋国东北的孟渚(今河南商丘县东北)。

  1984年考古工作者在丹徒大港北山顶发现吴王余昧(寿梦的第三个儿子)墓葬,出土有余昧矛及钟、磬、鼎、悬鼓、鸠杖等青铜礼器、乐器、车马器、兵器400余件。考古旁证了寿梦时期勾吴国在丹徒时期的政治军事活动的盛况。

  《史记·本义》记载“诸樊南吴”。即吴王诸樊(寿梦长子)时,由于与强楚的对峙等诸多因素,勾吴国的政治中心又离开了葛城,回到无锡梅村一带了。这时,勾吴国已昂然崛起,挤身于春秋,逐鹿中原,演绎了春秋晚期的悲壮历史。

  (注1)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江西临江(今为清江县,现樟树市)出土了现存的勾吴国最早的青铜器之一“者减钟”。据郭沫若考证,这件吴国王室青铜器是第十五世吴王皮然(即柯转)的儿子、句卑的兄弟者减,为自己制作的。

  共十一件,其中十件有铭文。1一6的钟铭文有“其登于上下,闻于四方。”

  (注2)《管子•杂篇•小问》记载了在管仲辅助齐桓公时期(公元前685年至前645年期间)发生的吴、干之战的历史事件:“昔者吴干战,未龅不得入军门,国子摘其齿,遂入,为干国多。”

  作者陈振康简介:副教授。无锡市吴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吴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全国优秀科普专家。《吴文化》主编。近著作《勾吴史探析》,2019年团结出版社正式出版。主编《无锡籍两院院士录》,2012年由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正式出版,获2013年无锡市科普奖。主编《无锡惠山祠堂群历史人物故事》,2015年广陵出版社正式出版,获无锡市2016年三等奖。主编《百年无锡·教育篇·民国卷》,2018年凤凰出版社正式出版,获无锡市第十五届哲学社会科学三等奖。在报刊等公开发表吴文化论文近百篇。多次获江苏省社科联优秀论文奖江苏省社科联论文二等奖等。江苏省和无锡市先进社科工作者,2017年获无锡市“十佳最美老人”荣誉称号。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