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今日看点 > 正文

火热第一线丨汗水在烈日下闪光,致敬高温下的每一份坚守

2024

07/18

11:00

来源

无锡新传媒

分享

  蔚蓝的天空、柔软的白云、油绿的稻田,不时掠过的飞鸟和阵阵不知疲倦的蝉鸣,共同铺展出一幅炎夏田园画卷。眼下,无锡各地水稻生长进入分蘖期,田间管理的最重要工作之一就是除草。近日,记者来到无锡市新吴区从心农场,跟随农民阿姨一起走进田间地头,体验高温下的人工除草作业。

  “水稻有白色的毛毛,杂草没有”

  在下田前,记者像阿姨们一样,换上长筒胶鞋,戴上帽子和手套。虽然这身装备能减轻一部分紫外线的伤害,但高温和高湿的作业环境仍是一大挑战。记者沿着田埂走向除草区域,没想到在水田里行走也是一大挑战,第一脚就陷进了泥中,差点没站稳。走向稻田深处的每一步都很沉重与艰难,时不时还会被深至小腿处“黏人”的淤泥绊住,真正是“深一脚、浅一脚”。

  “水稻有白色的毛毛,杂草没有。我们种了几十年地了,通过颜色一眼就能分辨出来!”在阿姨们的指导下,记者学会了通过有无白色的叶舌和叶耳来分辨杂草和禾苗。当记者还在慢慢寻找杂草时,身边的阿姨已经手脚麻利地拔出了好几棵,随手往旁边一扔,再一脚踩进泥里,继续前进。记者好不容易拔出了几棵杂草,抬头一看,距离阿姨们好几步远了,想赶紧跟上,胶鞋又陷在了泥里动弹不得。“来!搭着我的手臂慢慢走。”有阿姨笑着走回来“解救”了记者。

  此时室外温度超过了37℃,站在稻田里就像待在蒸笼里一样,每拔一棵草还得弯一下腰,才过了十几分钟,记者已经汗流浃背。而这些阿姨们从一大早劳作了几个小时,个个后背湿透,脸晒得通红。“早上7点就上工了,干到11点吃饭、午休,下午还得干4个小时。入伏后天气更热了,但咱们农民嘛,再苦再累也得干。看着田里的稻子一天天长大,心里头就有了劲儿。”今年68岁的陆红英擦了把额头的汗说,除草是为了防止杂草同水稻争夺养分,同时还能增加土壤的透气性,为丰收打下基础。

  “看似简单,实则考验耐心毅力”

  “为了确保稻米的安全性,农场在稻米种植全过程中不使用任何农药和除草剂,所以我们面临最大的困难和挑战就是除草作业。现在人工紧缺,为了降低人工劳作的强度,近几年农场也在探索安全、环保、省工的除草方式。”从心农场技术员王顺介绍。记者看到,有田块被一层黑色薄膜覆盖着,禾苗从一个个孔洞中探出身来。“这采用的是全生物降解膜覆盖水稻机插技术,这层覆膜可以抑制杂草生长,基本上不需要人工除草。目前农场约有200亩田在试验该模式,另外还有20亩田采用了稻鸭共作模式,抑草效果也不错。”王顺说。

  农场还对农机设备进行了升级,今年引进了2台植保无人机用于施肥作业。原先施肥30亩地需要10个工人抛撒半小时,而且工人们需要顶着高温、拎着10公斤重的化肥从田的这头走到另一头。有了植保无人机,只需一人操控、一人加肥,15分钟左右就能轻松完成施肥作业,更高效,也更均匀。

  已到中午,阿姨们来到田埂边休息,喝上几口茶水,吃一只水蜜桃,缓解半日劳作的疲惫。人工除草看似简单,实际上是对耐心和毅力的极大考验。每拔出一棵杂草,记者都能感受到指尖的灼热和土壤的坚实。短暂的体验结束了,但这样辛苦的劳作农民们一直要持续到水稻成熟收割之前。

  感悟分享

  在充满希望的田野上,每一位劳动者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绘就了这幅乡村大美图景。通过这次亲身体验,记者深切感受到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含义,个中辛苦只有种过田的农民才能体会。感谢每一位在高温下默默劳作的农民朋友,他们的付出让餐桌上的每一粒粮食都显得格外珍贵。

  我们也看到,科技进步正在悄然改变着传统农业的面貌。无人机、无人农机等高效、智慧农业机械和设备的应用,不仅提高了农事作业效率,也在一定程度上让农民们在炎炎夏日里多享一份清凉。相信随着现代农业机械化、智能化的发展,未来种田会变得更轻松。在为高温下的农业工作者点赞的同时,也希望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来到广袤的田野一展身手。(潘凡)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