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今日看点 > 正文

家门口这餐饭,如何做出更幸福滋味?记者体验式采访多家惠老助餐点

2024

06/19

07:04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进入夏天的惠老助餐点,情况如何?菜色是否当季、是否新鲜,又是否合胃口、滋味佳?自5月6日市委专门就惠老助餐召开会议,全市助老餐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多方发力,只为让老人吃上满意舒心的一餐饭。其中,直接服务老人的助餐机构服务水准正在不断提升,折射到菜色之上就是——这餐饭正变得更诱人。

  近期,记者带上笔、带着镜头专门开启了惠老助餐点的体验式采访,在助餐点和老人一起吃助老餐,听他们对“好吃与否”的真实反馈。茶余饭后,记者也与助餐点负责人、送餐员进行了交流,听听他们对这餐饭“做得好”还有啥想法。这份试吃体验报告里,不仅有欢喜的场景、美味的期待,也有一些运营背后的思考与对未来的期待。体验下来,这助老餐要越做越有滋味,仍需在细节上不断去推敲、去完善。

  性价比维度

  价格和品类是关键性指标,菜品要符合老年人特点

  对老年人来说,一餐饭好不好,除了好吃,还得有“性价比”内涵。比起年轻人追逐“打卡”“网红餐厅”,老人们把“性价比”作为评价餐厅的首要标准。

  【场景】 麻辣烫、牛排、旋转小火锅……在方圆荟的长申超市美食街,百余款菜品让记者犯了“选择困难症”。几个月前,这里成为扬名街道翠园社区助餐中心,60周岁以上老人充值享7.1折优惠,目前每天有近百位老人前来用餐。

  老人平时都喜欢吃什么?愿意花多少钱?记者邀请俞凤刚阿公和李莉阿婆两位老人一起挑战花20元吃最“丰富助老餐”。正当记者纠结时,一旁的阿婆推荐道:“小火锅好吃,荤素水果都有,我有时候约小姊妹边吃边聊天,不要太开心哦!”两位老人很快就选好了菜品:俞阿公和李阿婆都选了一荤一素,不同的是,李阿婆还点了一份土豆粉,“今天有点馋砂锅粉!”她笑道。最后综合价格和菜品数量,李阿婆获胜。

  两位老人选的菜品都以“清爽不油腻”为主,“年纪大了,大排这类扎实的大块肉有点消化不动了,从健康的角度也是清淡点比较好。”俞阿公表示,他选的是鸡腿蒸豆腐和香菇青菜。

  【观察】 怎样的性价比,能让老人更觉得贴心?价格、品类是关键指标。比如价格,记者在助餐点了解到,大部分老人吃一餐饭的花费在10元—15元,为了迎合不少老人比较节俭的消费观,本月耘林阅府助餐中心还新增了9元套餐。比如品类,要注重健康、营养,偏清淡、软和等,菜品要新鲜,当季菜很重要,符合老人对时令节气饮食的期待。采访中发现,一些助餐机构对营养师有一定需求,为此相关人士建议职能部门协同联动,邀请权威的营养师为全市的助餐点提供专业指导。

  服务维度

  如何让就餐“更暖心”?多元化选择或吸引更多食客

  要让吃饭这件事“更暖心”,还得服务多一点。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养老服务多元化需求的满足成为新的趋势,助餐点把饭做好的同时,还可以立足实际多拓展一点“项目”。

  【场景】 “这里二楼是不是可以艾灸?”在新安街道助餐中心,正要去试吃的记者被拉住问道。难道还有人不是来吃饭的?原来,薛阿婆听朋友说起新安街道助餐中心所在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最近打造了新安康养服务中心,由新安医院中医科的医务人员上门为老人提供拔罐、艾灸等中医服务项目,(下转第2版)

  家门口这餐饭,如何做出更幸福滋味?

  (上接第1版)所以慕名而来。“之前就知道这里有助餐中心,一直没来过,今天做艾灸前正好来吃个饭。”薛阿婆表示。

  在这个助餐点试吃前,记者还跟着送餐员唐大南到对面小区一起送餐,“老人吃饭早,我每天9点多就来取餐了。”唐大南表示。送餐过程中,一张写着“10点—11点送饭来,勿出门”的纸板让记者印象深刻,这张纸板贴在新安花苑二区周阿婆家大门背后。原来,78岁的周阿婆是独居老人,偶尔出现健忘情况,纸板是她用来提醒自己的。对周阿婆这样的老人来说,送餐上门不仅能解决吃饭问题,也是一种辅助的安全保障。独居老人身体情况如何?是否有离家后长时间未归的情况?虽然打电话、发微信也可以与老人保持联系,但每天的上门送餐是更直观的机会。

  【观察】 在保证有助餐需求老人用餐的前提下,助餐点是否能满足老人更多元的需求?比如独居、行动不便老人的送餐需求,比如家庭、朋友的聚会需求,比如饭前饭后的文化休闲需求等。采访中发现,像薛阿婆这样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老人通常不会专程到助餐中心吃饭。为了吸引这部分老人,不少助餐点位选择在“托底”的基础上做加法。据了解,有些城市利用助餐中心的非正餐时段,开发下午茶等项目,受到老伙伴的欢迎;有的助餐机构提供包间和点菜服务,满足老人的聚会需求;有的助餐点开辟活动场所让老人读书看报……在记者看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助餐点提供丰俭由人的多样选择,也未尝不可。

  市场维度

  满足“银发族”的胃,也要抓住“上班族”的心

  这餐饭要做得好,还得考虑可持续性,拓宽市场或是解决思路之一。走访中不少助餐中心的负责人提到了如何盈利的问题,面向社会营业则是一种有益尝试。既要满足“银发族”的胃,也要抓住“上班族”的心。

  【场景】 在耘林阅府助餐中心门口,一块写着“企业饭圈新宠”的立牌非常醒目,上面列出20元、25元和30元三种套餐,并详细介绍了每日菜品,“推出这项服务后,已经有周边写字楼的企业来电咨询了,主要看中我们的价廉质优。”相关负责人介绍。

  新安街道今年5月将助餐中心升级为社区智惠食堂,除了增加丰富的自选菜,近日还上新了现煮面条,对全社会开放,成为在周边工作或生活的年轻人的小饭堂。运营一个月以来,这里已经有了较为稳定的客户群。“天热了就想吃口拌面,这里的爆鱼也很好吃,这已经是我这周来吃的第3碗面了。”坐在记者旁边一桌的小董笑着表示。

  【观察】 考虑到助餐中心的公益性质,政府的扶持是否可以更给力?走访中发现,独自前往助餐中心用餐的老人很少,有的跟老伴一起,有的跟乡邻朋友一起。记者从某助餐中心的统计数据中发现,实际用餐人数约为刷卡人数的1.5倍,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政府对助餐中心的补贴以刷卡人数为依据,助餐中心“吃亏了”。补助方式是否可以更灵活?对于加入助餐队伍的社会餐饮企业,房租、水电气等成本支出是否有更优惠的政策?

  在政府“输血”的基础上,助餐机构也要积极“造血”。考虑到老人的用餐时间比较早,是否可以错峰打造社区食堂,让周边的年轻居民也能享受干净实惠的小饭堂?此外,助餐机构还可以向周边有用餐需求的企业、社区伸出橄榄枝,为他们提供实惠的团餐,让“上班族”吃上放心饭。

  体验正在“进化”的助老餐,不禁让记者对未来的退休生活多了一些向往,在无锡养老,蛮灵个!(记者 杨雯仪、高琼玲)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