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无锡旧影 > 正文

西横街:澄江人文荟

2024

04/18

09:49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位于江阴老城区西部的西横街,始建于南唐,是一个人文荟萃的地方。现在,老街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被融合在江苏学政文化旅游区之中,凭借厚重的人文底蕴展开文旅新篇。

  江阴文庙延续儒风

  江阴素有“衣冠文物之邦、东南人文之薮”的美誉。西横街文脉深厚、文韵悠长,江阴文庙就是佐证之一。它始建于北宋初年,当年为江南地区的最高学府,也是江阴古城历代的儒学圣地。1955年全面修复后,文庙成为江阴规模最大的古建筑群。

  现存文庙南端第一道大门为棂星门,因儒学被历代统治者奉为国学,后人将传说掌管天田的棂星之名,移作孔庙大门,寓意为像尊天一样尊孔。穿过棂星门,便来到官学的标志泮池,泮池上架起的石拱泮桥,是古代文人心目中的圣桥。据史料记载,曲阜孔庙的棂星门柱早年为木质,直到清乾隆年间才改为石质,而江阴文庙的棂星门至少从明代起就已使用石质门柱,可见江阴文庙“规模高于其他郡县”一说是完全有依据的。

  西横街老居民丁菲介绍:“以前江阴县中就设在文庙里面,现在每年9月份,江阴学龄前的儿童会来这里举行一个非常庄重的仪式。”文庙仍然延续着近千年的使命,将儒家文化播撒到孩童的心中。

  文化传奇刘氏兄弟

  西横街49号是一座精巧民宅,这里走出的刘氏三兄弟,皆是影响中国近现代文化的杰出人物:文学家刘半农、二胡演奏家刘天华、音乐家刘北茂。故居坐西朝东,前后两进十间三庭院,是一座具有江南特色的清末建筑,距今约有150年。“刘氏三杰”中,刘半农身为新文化运动的先驱,创造的“她”字,被美国方言学会评选为21世纪最重要的字;刘天华沟通中西乐理,将中国民族音乐开天辟地式地推上了世界舞台;幺弟刘北茂,受到兄长影响,在语言和音乐领域都有所建树。刘氏兄弟故居这座江南民居中,相继诞生了三位文化巨匠,堪称中国近代文化史的传奇。

  1986年,上海著名雕塑家陈道坦父子应邀来澄为名人雕像,其中西门徐霞客像受到了众多江阴百姓的喜爱,成为长期以来江阴的城市标志性景观。他们父子二次创作中年刘天华像,现矗立于西横街附近的西门桥东堍。

  兴国塔与“文明”故事

  兴国园本来无园,现在这座公园是为了保护千年古塔而建。兴国塔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是江阴市内仅存的宋塔。多灾多难的兴国塔屡次遭到毁坏,民国年间残塔的顶部被炮击中,留下了如今钢笔笔尖的塔尖形状。江阴民间戏说,钢笔状的塔尖寓意着文明在江阴,兴国园也确实和文化教育有过一段渊源。“兴国塔底下的一片空地原来是我们的操场。”大约五十年前,丁菲曾经就读的江阴解放中学校舍,就是现在兴国园及其周边的部分区域。“全国的文明从江阴发起”这句话,是孙中山先生于1912年为了号召江阴发展交通,引进文明而提出,激励了江阴人民为此努力奋斗。如今的兴国园内,不少游客通过S1线、高铁线等便捷的交通抵达江阴,前来探访历史,肃穆的兴国塔下散发出一派蓬勃生气。

  从西门走出公园,就步入了按西横街原貌修复的一段青石路。“风雅西横”青砖刻字下,青龙街石牌坊在此重塑,另一侧的白虎街已经湮没在历史长河中,曾经“左青龙右白虎”的西横街经过修复,老人们在午后的阳光下围坐休闲。新风揉进古韵,江南人不紧不慢的惬意生活在这条老街上继续展开。(孙妍雯)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