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吴地风物 > 正文

一碗阳春面

2024

04/02

09:39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 朱婵娟 文 |

  前些日子老同学在微信里分享一段“无锡非遗阳春面”的抖音,着实让我回味无穷。

  那些如烟的往事,在沉淀了半个世纪后的今天,却被这碗阳春面唤醒。记忆犹如一支飞箭穿过时空隧道,停留在了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定格在那一碗溢满醇香、散发着浓浓家乡味道的阳春面上。

  那是1975年我上初二时期,一个初冬傍晚,父亲对我说:“你明天放学后直接到荣巷2路车站,乘车到西门桥站下车,然后到东方红商场大门口等我,天冷了我帮你去买件棉袄。”说完,父亲递给我一角纸币作为车票钱。

  次日放学后,我挎着军绿色的布质书包,蹦跳式地直奔车站。从荣巷上车,乘到西门桥站台下车已是4点半。正逢下班高峰期,穿行在自行车如潮的车流边,内心虽有些紧张但表面却装着若无其事的模样,唯恐被别人发现,这是乡下女孩进城的模样,呵呵。

  从西门桥步行到东方红商场(商业大厦前身),不过几分钟路程,当我驻足三阳广场最繁华处,放眼观望着城里最热闹的街景,那楼、那店、那五颜六色的店铺广告牌、那穿梭来往的车流和步履匆匆的下班人群,真有种目不暇接的感觉。

  当我正目不转睛观看闹市街景的时候,却没注意父亲已经站在我面前了。随着父亲,我们来到一楼专售冬装的玻璃柜台前,我自己挑选了一件黄底粉梅花的布棉袄,试穿合适后父亲让营业员打包。看着年轻的阿姨非常娴熟地用泥黄色的纸与纸绳打包好棉袄,然后接过父亲递给的10元钱和5尺布票,用二联发票凭条包好钱票,把它们夹在一个铁夹上,抬手放在柜台上方的钢丝绳上用力一推,那铁夹子“嗖”的一声,一下子飞到收银员台前,不一会那铁夹子犹如一只“黑蝴蝶”似的,嗖一声飞回到营业员面前,营业员取下夹子,把找下的3元余额和发票给父亲,把棉袄给我。

  走出商场天色已暗,马路上早已灯头通明,霓虹闪烁,街上一派车水马龙之景让我有些兴奋。这热闹而繁华的场景是我难得一见的景象。父亲看着我好奇的神情对我说:“现在已经没有2路车了,我们必须走回家了。”我爽快地答道:“行。”

  初冬傍晚行走在市中心的马路边,丝毫没有夜凉的感觉,倒是弥漫在空气中的熟肉香味,闻着仿若有股嗳意迎来,那是从三凤桥肉庄、西门桥熟肉店飘散出的烟火香味,好闻到让我直感到饥肠咕噜。

  走到西门桥堍下,“绿杨点心店”的店牌便映入眼帘,父亲说:“我们进去吃点东西,填饱了肚子好走路。”

  掀开厚厚的棉质门帘,一股肉汤香杂着葱面香的热气迎面袭来。这是一家在锡城小有名气的小吃店,主营小笼包子、馄饨和面条。我随父亲在一张靠门边的八仙台方桌前坐下。眼下已过用餐高峰,店铺里客人不是很拥挤,父亲到付款台前买了四两一碗(1角2分外加4两粮票)和三两(9分加三两粮票)的阳春面。

  不一会,服务员就端来了两碗热气腾腾、散发浓浓香气的阳春面,这是红汤阳春面,黄色带有光泽的面条上撒满了葱绿的大蒜叶。红、黄、绿镶嵌在白瓷碗中,甚是好看。那冒着浓香的阳春面,让我这个早已饿了的小姑娘,狼吞虎咽般把一碗面连汤带水吃了个底朝天,吃得我浑身热乎乎的。这一碗汤清味鲜,爽口、香气四溢的阳春面,好吃到我至今难忘,每每回想起来,仿若舌尖上还流淌着儿时难忘的味道,仿若还感受到父亲对女儿的暖暖爱意。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