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话说无锡 > 正文

漫步西水东

2024

03/19

10:53

来源

江南晚报

分享

  京杭大运河一路奔腾,穿过无锡西门桥后,运河水便分作两股,一股沿棚下街西水桥向西称作梁溪河,一股向东并入运河水弄堂,成就了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一景。两股水夹角的腹地,便是西水东。一百多年前,著名民族工商业家荣德生先生两兄弟买下了这片土地,先后开办了申新三厂、振新纱厂、茂新面粉厂等企业,创造了棉纱大王、面粉大王的神话。

  城市各处有原点,无锡城的原点在崇安寺阿炳故居旁,西水东的原点当在申新桥。申新桥南侧的那幢四层小楼,即现在的“西水融会”,是当年申新三厂职员办公楼,工友们习惯称“大账房间”。当年荣德生先生(以下称德公)曾在这里书写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巨章。再往南踱步,便有一幢苏式红砖车间映入眼帘,这里原来是申新三厂的发电间,新中国成立后为支援苏北建设,整套发电设备运往苏北地区,成了盐城发电厂的前身。申新桥北侧,现“西水东印巷”身下,原是申新三厂老工场(纺一车间)。1919年秋,申新三厂在此奠基开工,四年后,一批崭新的英制纺纱机运抵梁溪河,车头上赫然刻着“1923”字样。这批纺纱机在这里整整运转欢唱了60年,纺出不计其数的棉纱,直至上世纪80年代才迭代更新,其中一台细纱车还作为工业设备遗存,由无锡市博物馆收藏。

  西水东小区的东大门沿健康路朝东南而开。这里原是申新三厂新厂门位置,小区的林荫大道,依稀还有当年的模样。每天早上上班时分,纺织工人迎着朝阳,像潮水般涌进厂门;每天早中班放工时,女工们又梳理着透出阵阵清香的头发,三三两两走在回家的路上。

  光阴荏苒,近百年间工厂的牌子经历三次历史性的更名。1954年前,工厂大门的柱子上挂的厂牌是“无锡申新第三纺织厂”。当时,国家号召进行社会主义工商业对私改造。荣氏资方第二代领导人迅速响应,请求申新三厂带头实行公私合营。并致信于私营的上海申新1-9棉等厂,得到了兄弟企业的一致响应。短短几个月,荣氏名下的几十家纺织厂、面粉厂全部正式公私合营。健康路上新厂门的厂牌随即改为“公私合营无锡申新纺织厂”。这一举动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赞赏,亲切地称荣家第二代领导人为“红色资本家”。随后,荣氏资方代表又正式致信人民政府,声明资方不再每年领取分红与资产利息,将属下企业全部交与政府经营管理,至此,健康路上新厂门的牌子再改为“国营无锡第一棉纺织厂”,国棉一厂正式得名。这哪里是简单的更改厂名,而是一次次巨大的时代变革。

  沿着健康路继续前行百米,西水东的摩天大楼鳞次栉比。这里原是国棉一厂纺三车间旧址,1979年初,改革开放的号角刚刚吹响,国棉一厂收到省外经委“1979苏外经003号”文,批准一棉中外合资补偿贸易项目正式立项。西水东南端的这片土地上又开始演绎了现代神话故事,不足一年,一座现代化的厂房耸立在健康桥堍。随之而来的是整套的现代化进口纺织设备,清花、钢丝、络筒、粗纱、细纱设备一件不缺,还有配套的意大利、捷克等国的先进织机。使我国的纺织技术装备一下子跟上了国际先进脚步。

  站在健康桥上,我沐浴着阵阵春风,凝望着西水东商业街彩色的霓虹灯,思绪万千、浮想联翩。这里已没有当年织布机的喧闹细纱机的欢唱,没有了装满棉花纱布的货轮鸣笛,取而代之的是幢幢高楼间的火树银花,是商业街年轻人嗨皮碰杯的人间烟火。变了,一切都变了,只有梁溪河亘古不变,依旧不紧不慢地流淌着,似乎在向人们诉说着这几十年的沧桑巨变,赞美着人民的幸福生活。(周志伟)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