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吴文化 > 无锡旧影 > 正文

漫话白沙泉

2023

12/01

09:16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前不久,无锡又公布了一批市级地名文化遗产,52处地名入选。其中,地处惠山南麓东大池的白沙泉可谓独树一帜,成为“其他”类别中唯一的入选地名,引起广泛关注,这眼静候百年的泉水神秘面纱也被慢慢揭开。

  东大池位于无锡西郊,是一处惠山山水汇聚而成的深潭,周围群山环绕,溪水淙淙,林木葱茂,每到阳春三月,桃红柳绿,春风荡漾,被誉为“桃园仙境”,民间至今还流传着“惠山锡山东大池,梅园蠡园小桃源”的俗语。而清澈见底的白沙泉就藏于池北牌坊“小桃源”旁。

  提起东大池,老无锡人耳熟能详。明朝万历年间,太仆寺卿施策在其先人施武的衣冠冢附近(即东大池附近)建筑别业,成为第一个开发东大池的人。施策是无锡人,字懋扬,号励庵。明隆庆五年(1571年)辛未科殿试金榜第二甲第2名进士出身,编著有《崇正文选》《励庵诗集》《唐诗类选》等。在东大池别业居住期间,施策怡情山水间,留下诗词《大池别业二首》《寄畅园》《海天吟阁二首》。其中,《大池别业二首(其一)》:“草堂栖隐北山阿,三月春寒未试罗。绕径松杉林气合,满庭竹叶雨声多。苍台路滑人稀到,白昼窗虚鸟自过。住世却求清净理,不妨寂寞卧烟萝。”《大池别业二首(其二)》:“山村一曲枕清溪,幽雅偏宜长夏栖。芳沼雨余泉自涨,新篁晴后鸟初啼。门无车马翻嫌僻,座有琴书未觉凄。更上崇台堪远眺,万峰深处夕阳低。”这两首诗作不仅展现了东大池环境之清幽仿若世外桃源,更可看出施策崇尚陶潜之志,身在幽谷而自藏心志。虽君子亦有穷,但道心在己,以谦待时,物必归之。小小桃源之义或在于此。

  小桃源的园子外有山泉眼,名白沙。关于此泉名字的由来,要从上世纪初的陆丼村说起。该村南临梁溪河,西傍今鸿桥路,村里一名叫陆培之的村民闯荡上海滩,从一个铁号小伙计做起,逐步发家。1918年,陆培之和荣氏兄弟共同出资修筑由无锡火车站至惠山的通惠路;与旧时上海十大民族工商业实业家之首祝兰舫等人在无锡合办恒昌源纱厂;对东大池进行疏浚,修垒堤岸,遍植桃柳,在东北角建香雪亭,池水中央建池心亭,营造“垂虹”“印月”两拱桥,还在桥旁凿得一泉,底透白沙,泉水过沙上涌,清洌可鉴,取名“白沙泉”。1924年初,郭沫若来到东大池,并在东大池别墅写下了《漂流三部曲——炼狱》,对这里的景色赞不绝口。1927年前后,陆培之因工厂经营不善倒闭,将东大池转让给了曾任陇海铁路局局长的徐燕谋。徐燕谋大兴土木,在路口设置“徐路”两字界石,在香雪亭旁开辟游泳池,在莲花山上建环翠楼饭庄,在池北建造燕居池馆,称之为“燕庐”。因此处位于深谷之畔,群山苍翠,桃红柳绿,犹如世外桃源,徐燕谋在池畔立一水泥石坊,上书“小桃源”三字。据当地村民介绍,这座牌坊原在东大池的东南角,今已不复存在。改革开放以后,当地对东大池进行了维护修缮,而白沙泉因泉水清冽甘甜,一直是附近百姓取水的好去处。

  世人之所以钟爱泉,皆因泉性本净洁,亦因洁净水流所蕴之理、所彰显朴实厚重的为人之道。无锡的泉水不少,惠山更是素有“胜地名泉”美誉,但由于各种因素影响,有的泉未必有水,有水的未必能喝,像白沙泉这样仍在发挥饮用功能的泉水,尤其珍贵。白沙泉历经百年,至今保存完好,离不开附近老百姓的悉心呵护。这其中,不得不提到祖孙三代人自发接力护泉的故事。早在白沙泉开凿之后不久,附近村民贾仕伦和妻子就经常为白沙泉打扫周边卫生,清理井底,自己取用的同时也与人方便。寒来暑往许多年,贾仕伦去世后,他的儿子贾庭良和儿媳荣爱娣,接班成为第二代护泉人,两人一守就是几十年,这期间曾经有人要填埋白沙泉,荣爱娣不惜以身坐在泉井上阻止,护泉之心可见一斑。2007年,荣爱娣去世后,儿子贾元正接棒继续守护白沙泉,除了每个月清理一次泉井,他还特意请教净水专家,在井里放上鹅卵石和石子,以免打水时的晃动激起底层泥沙杂质。随着取水人越来越多,贾元正为了方便大家,自费给白沙泉装上了水泵。几年前,大家对水质问题心存担忧,在好心人的赞助下,贾元正将泉水水样送检。检测报告显示,白沙泉菌落总数、色度、浑浊度、肉眼可见物、pH值等所测项目均符合饮用净水水质标准,这让大家伙儿都放了心。如今,年过花甲的贾元正依然尽己所能守护着这汪清泉。

  石间见海眼,天畔萦水府。天然泉水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是一座城市的资源禀赋,也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无锡把白沙泉列入地名文化遗产,本身也表明了记录城市发展履痕,传承地名文化的态度和决心。(蔡淑野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