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新传媒
首页 > 无锡观察 > 正文

工业上楼“演进”升级,无锡有了新思路

2023

07/16

16:40

来源

无锡日报

分享

  位于五湖大道以东的太湖湾信息技术园区里,一栋5层楼建筑正在加紧建设中。

  这座混合型的载体,未来可满足集成电路相关企业在电路设计、生产、测试、模块组装等环节的要求,它也是太湖湾信息园学习粤港澳大湾区的成果之一——“工业上楼”

  近两年,作为一种城市工业空间拓展和节约集约用地的方式,“工业上楼”在深圳、佛山、青岛等工业城市迅速铺开。

  其实“工业上楼”在无锡并不新鲜,早在1992年,蠡园开发区创意园建设了5层标准厂房与沿马路7层办公用房结合使用,开始了初代版“工业上楼”的探索。

  随着厂房层数攀高和配套服务功能优化,如今的“工业上楼”适用性更宽泛,也随之引起了一波载体建设热潮。

  然而产业界也出现了不同的声音:“工业上楼”不是简单地把人、货、设备等生产要素搬上楼,载体功能要与企业需求适配一致,要合理规划产业的整体发展前景,“不考虑产业特性盲目建设载体,不少地区已经出现了楼宇空置的情况。”

  “工业上楼”本质上是为了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从物理空间上化解“上楼”难题,从运营服务上满足企业基本生产所需,无锡如何寻求“上楼”最优解?

  “向上”生长演进出新版本

  “工业上楼”是以多层及高层厂房为载体,实现生产空间高密度组织、工业用地高强度开发的空间创新和新型工业载体供应模式。

  多年来,无锡借鉴先行先试地区的经验做法,积极推动“工业上楼”有序开展。

  相关人士介绍,早期的蠡园开发区创意园、蠡湖大厦可以被看成是无锡“工业上楼”的雏形,而后,各区(县)按照产业规划先后建成和启动建设了一批园区和载体。

  据了解,目前以滨湖区为例,建成了大型“工业上楼”项目“太湖智谷科技园”,目前还正在建设“汇源智造中心” “粤浦富安科创谷”“锡芯谷”等“工业上楼”项目。

  2016年启动建设的“太湖智谷科技园”是我市首例大型“工业上楼”项目,目前一期、二期13.8万平方米已完成入驻并投入运营,三期6.6万平方米将在今年年底交付。

  “整个载体入驻的工业企业占到30%~40%,其他为研发、办公和服务业企业。”园区运营方告诉禧宝。即便只有30%~40%,“太湖智谷科技园”也迈出了探索性的一大步。

  “我们可以算是都市工业2.5,以集成电路行业组装、封装、测试等轻组装的企业为主。”禧宝了解到,这些企业以中小规模企业为主,设备自动化程度较高,“上楼”既能解决土地集约问题,又不受层高、物流的限制,不失为企业初创阶段的选择。

  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了解到,今年我市正推进东裕智能制造产业园、中欧低碳产业园集聚区、融腾智造园等“工业上楼”项目,其中不少都呈现出突破现有层数,“向上”攀升迭代之势。

  目前全市建成投用最高的“工业上楼”项目是联东U谷·江溪智造科技园项目,该项目建有15栋高标准厂房,其中最高的有8层楼、40米高。

  不少地区围绕新型载体和园区建设,正在编制相关的发展规划和实施方案,鼓励引导“工业上楼”模式。

  “上楼”串起产业与空间经济链

  “工业上楼”成为当下制造业集约发展的新模式,但禧宝在走访一些园区运营人士和企业主时,他们的态度却表现得较为谨慎。

  “不到万不得已,制造型企业还是会选择定制厂房。”一位机械装备行业企业负责人告诉禧宝,目前企业有新投产线、扩大产能的意向,优先在现有产业园区找地,也不排除到外地设厂。

  为什么不向“工业上楼”载体“要”空间呢?他表示,承重、仓储、排放、物流运输都是制造型企业需要考虑的问题,工业上楼还是有很多局限的。“大型设备怎么在楼宇电梯里上下?”一个问题就把禧宝问住了。

  太湖湾信息技术园综合部人士告诉禧宝,目前园区建设的高层工业载体只适合轻质生产以及无污染的洁净生产。

  “我们在建的是五层高的高标准厂房,一层厂房层高7米,承重为2吨,2层厂房的层高为4.5米,承重为800公斤,往上逐层减少。”

  他坦诚,这一类型的“工业上楼”还是初级版,但更符合园区的产业定位和经开区的产业发展规划。“比如我们引进的一家来自深圳的车规级芯片企业,它需要在园区找到可以放1—2条中试线的厂房来快速响应无锡及周边客户的需求,而且在一栋楼里也许就有配合它中试的产业链企业。”

  什么样的产业适合“上楼”?生产过程中震动较轻、噪音小、低耗能和无污染的产业。

  相关人士认为,“项目通常锁定产业链关键、核心、缺失的环节领域,主要是围绕产业集群发展,推动创意、研发和产业化的快速联动和响应 。”他表示,“工业上楼”项目要以产业规划统筹产业类型、空间和载体的表里关联,串联起从产业方向到空间布局的经济链条。

  “工业上楼”要以标准打破限制

  目前,我市正在加快推进“465”现代产业集群建设,提出要以特色化园区为发展载体。“工业上楼”作为城市集约高效发展的工业载体是一个开放式命题,也是一个长期命题。

  “工业上楼”项目在楼板承重、环保安全、工艺需求、减振隔振、垂直交通等方面有诸多限制,对载体建筑标准及消防、节能等方面要求更高,这也增加了企业的建设、物流等生产成本。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相关人士认为,要按照 “安全实用、经济高效、集中连片、高质量发展”的原则,建立健全“工业上楼”审批、建设、运营和分割等指导意见和扶持政策,明晰明确“工业上楼”的认定标准,而不是用“摩天”“高层”等含糊的词语来误导企业。

  “工业企业不光要考虑眼下的经营效益,更应考虑未来产业发展的空间,对于哪些产业适合‘上楼’,如何‘上楼’,应出台《工业上楼工作指引》和《“工业上楼”建筑设计指南》等政策制度文件,为其提供政策支撑。”

  当前无锡正处于产业转型期,伴随着智能制造的工业互联网时代来临,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传统制造业深度融合催生出新的业态,对于这些研发用途结合部分生产制造要求的企业,“工业上楼”不失为一种选择。

  有人士提出,应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对“工业上楼”项目企业按照新招引企业给予政策补贴,对园区开发运营单位给予一次性的建设补贴和按年度给予税收奖励。

  记者:高飞

Copyright(C) 1998-2024 wxrb.com All Rights Reserved无锡日报报业集团无锡新传媒网 版权所有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镜像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10330069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00306号

苏新网备2006009 苏ICP备05004020号